第一要點,重本輕末。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墨子的墨家思想分別代表兩個階層,孔子出生貴族,代表沒落貴族的階層,所以孔子特別重視維繫貴族統治的「禮」。而墨子雖然先祖也是貴族,但是到墨子這一代已經褪去了貴族的光環,墨子也是先秦七子中唯一的平民思想家,墨子是一位工匠,經常和底層的手工業者在一起,所以,墨子的思想代表當時的這一階層民眾。有人說,墨子是第一代科技達人,手工業知識分子,俠義之士。但不管怎麼樣,墨子的思想非常務實,討厭務虛。
墨子說,君主作戰的時候要排兵布陣,這些都是形式,而士兵勇敢才是最根本的;辦喪事的時候要懂得禮儀,但是哀傷才是最根本的;士人雖然有才學,但是德行才是根本。儒家非常注重喪葬禮儀,而墨子則非常反對,所以墨子說:「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 「本和末」的思想也是中國哲學中典型的二元論,我們經常說“捨本逐末”,“重本輕末”,本是根本,根基也是主要的,而末是形式,是次要的。墨子的意思是說,為失去的親人表達哀傷是根本,而喪葬只是形式,並沒有那麼重要。
而道家思想在對待逝去親人的事情則更加極端,在《莊子》裡面有一個故事說,孟子反、子琴張、子桑戶是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戶去世了,而他的兩位好朋友孟子反和子琴張卻敲鑼打鼓又唱又跳,並沒有表現出任何哀傷。孔子的弟子子貢看到了非常生氣,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他們其實早已看淡生死:「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內外不相交」。這裡的「方」就是世俗社會的意思,如果說家是出世的哲學,儒家是入世的哲學,那麼墨家就是比入世更務實的哲學。
接下來我們介紹這一篇中第二個要點:君子四德。
君子是儒家中修身的典範,在墨家思想中也體現了這樣的君子之道,但也有所不同。我們先來看看墨子說的君子四德。
墨子說:「君子力事日彥,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意思是說,君子每天勤勉地做事,志向遠大,君子表現出四種德性:貧窮時表現出廉潔,富足時表現出道義,對生者表現出仁愛,對死者表現出哀痛。這四種品行不能是虛情假意,而必須是發自內心的,這才是聖人君子的表現。
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了“仁義禮智”的“四端說”,也就是四種基本的道德品行。而墨子則更加具體,提出了君子對待四種情況的具體表現,稱之為“君子四德”,具體教你怎麼做。這其實也體現了墨家思想務實的精神。
不管是孟子的“四端說”還是墨子的“君子四德”,在註重個人修養方面,儒家和墨家思想是一致的,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推己及人,從而構建一個核心穩定的社會和國家。墨子說:一棵樹有了根基,才能枝繁葉茂;身邊的人不能親近,就不要奢望招徠遠方的人;做一件事有始無終,就不要奢望能做成什麼事情;對一件事不明究理,就不要奢望能見聞廣博。凡事推己及人,從一而終這些良好的個人品性,是墨家思想非常推崇的。
但是光有良好的品德也是不夠的,墨家思想非常注重實幹,嘴上說說是沒有用的。墨子說:“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真正有智慧的人心裡明白,嘴上卻不多說,努力做事而從不誇耀自己,因此能名揚天下。墨子說,說話並不在多少,而在有沒有智慧,不在於言語華麗,而在思路是否清晰。有智慧又能明察的人,如果十分懶惰,那就不能長久保持美德。名聲和榮譽都要取之有道,君子必須言行合一。所以,墨子不只是提倡君子要修身,更重要的是要把高貴的品德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否則也是沒有用的。
好了,今天我們介紹墨子的“重本輕末”以及“君子四德”思想,最後,我們以墨子的一句金句結尾,墨子說:“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一個人根基不牢固,必然會出現危機;一個人有勇氣而不注重修養,以後一定墮落;源頭渾濁的水流不會清澈;行為不誠實的人,名聲必定會受損傷。古人的智慧樸實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