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員海清個人資料:童年有苦有甜,母親大起大落,教會我隱忍堅強

2024-03-25海清

01 大家族

1978年,海清出生於南京。

金陵南京有一個大戶-甘氏家族,它的血脈,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丞相甘茂。

而海清出生時的甘氏家族,說是大戶也是大戶,雖然已經落魄了,甘家族人全部搬出甘家大院,但是依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甘家大院是經過幾代族人的努力,才有今天「九十九間半」的規模。

這棟老宅,可以說,是飽經磨難。

在日本佔領南京時期,甘家人全部逃難到重慶,家當留給了下人們。

但經歷戰爭,院子裡已空空如也。

再後來,建國後的甘家大院,曾變成了員工宿舍,又成為了大雜院,直到1986年才被重新發現。

經過整修,成為了今日的著名景點-甘熙故居,也叫做南京民俗博物館。

這裡有許多人的故事。

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曾在這裡居住過,她的身分是京崑大師甘律之的第二任妻子。

他們之間有過美好而複雜的愛情故事,從互相欣賞到成就,又到報恩結婚,最後又分開。

這裡是甘家女婿汪劍耘的家,他是梅蘭芳的高足,許多名家曾在這裡一起咿咿呀呀,談笑風生。

這裡是海清的母親甘娟出生的地方,她是最小的孩子,顯然沒有趕上好時候。

因為那時的甘娟已經配不了奶媽,並且迫於生計,還得寄養在別人家。

海清的母親在婚後,還是住在甘家大院的,直到懷了海清,才搬出大宅子去。

而海清的童年,除了南京的市井生活之外,因為有了甘家的文化底蘊,更添了一種藝術氣息。

海清小時候常到老宅中探望外公和外婆。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

身處在宅院中,海清並沒有感覺到這裡有多麼不同。

因為,她的關注點全在吊嗓子,咿咿呀呀上。

四外公甘律之教她崑曲和京劇,可是,她覺得學著太辛苦。

因此,耍賴不想學了。

但是,甘家是戲曲世家,家族中的每個孩子,都要學習一門樂器。

外公想讓她學二胡、板胡之類的樂器,海清又認為拉二胡只能屈居幕後,她更喜歡在舞台上跳舞,更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覺。

這時,舅舅來替她解圍,覺得一個女孩子,拉著二胡有些格格不入,不如學一個西洋樂器吧。

就這樣,海清修練了一門「秘籍」──小提琴。

除了學習樂器外,甘家的家規也格外嚴格。

外婆是小學語文老師,每當外婆放暑假時,海清都覺得惡夢來了。

因為,外婆總是逼迫海清背《弟子規》,抄寫《朱子家訓》,如果不好好抄寫的話,外婆手中的「針」就會「紮」到身上。

除此之外,女孩的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大家的風範。

家族的女人們都是很精緻的。

外婆生前一直有化妝的習慣,母親則是無論春夏秋冬,都喜歡戴著手套和帽子。

而海清呢?則有些格格不入。

她會為了把筷子碼齊,總喜歡把筷子往桌上敲一敲。

或者,身體柔軟的海清坐在椅子上,總忍不住把一隻腳踩上去。

因此,她沒少挨母親的巴掌。

可以說,這些規矩對於生性活潑的海清來說,是一種折磨。

但是,正是有了這些規矩和家訓,才讓海清打下了深厚的藝術基礎,並且擁有成功而豁達的人生。

02 童年

家族雖然給予海清很多精神福利,但是並沒有很多物質上的蔭庇。

那個年代的家庭,可能都不富裕,海清的家庭也是。

南京的天氣總是濕漉漉的,經常下雨。

而海清的家裡,卻拿不出一把雨傘和雨靴。

因此,海清的腳總是黏黏的,她痛恨極了。

有一天,天空中又下起了雨。

老師請同學以同桌為單位,彼此結伴將彼此送回家。

海清沒有傘,自然是同桌送她的。

可是,海清不喜歡落魄的自己,不喜歡自己連一把像樣的雨傘都沒有。

於是,賭氣地自己跑回了家。

直到小學三年級,舅舅買了一把藍色的有點點的雨傘,海清開心極了。

但是,她又捨不得用,每次下雨還是把書包頂在頭上。

直到後來外公買了個雨披,她才沒有一直被雨淋著走。

不過,終究海清還是捨不得用的。

這也導致如今的她一直有雨披情結,每到一個地方,看到漂亮的雨披,總是忍不住給兒子蛋妞買。

當然,海清的童年生活不只有苦,也有甜。

如先前所說,海清的外公原本是住在老宅子裡的,但是後來隨著市政府動員所有人都搬出去,外公便搬到了女兒甘娟家中,和海清她們同住。

這讓原本不寬鬆的房間,顯得更加擁擠。

在海清的印像中,外公總是喜歡在桌子上作畫,而她則在旁邊研墨。

每每寫好,便告誡海清不要動它,說:“這個公公要裱起來的,要賣錢給你買橘子汁的。”

一聽說有橘子汁喝,一旁的海清就在那裡傻樂。

或許現在聽著橘子汁很平常,但是,這對那時的海清而言,絕對是最快樂的事。

還好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單純的,他們心中沒有名利,沒有苦難,也沒有什麼物質的概念。

但是,相比較海清,海清的母親甘娟才是真正經歷家族的起起落落,她才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

但是,由於甘娟小時候曾被寄養在別人家,因此練就了她隱忍、堅強的性格。

甘娟並沒有像電視劇《心居》中施源的母親一般,面對命運的不公,一直自命不凡,拿捏強調。

那時的甘娟,被生活推著往前走,她去工廠當學徒,努力生存,婚後又為能分一棟房子而去爭取。

不過,不同的是,她個性開朗,喜歡跳舞、打排球,是單位的文藝份子。

除此之外,有了海清之後,30歲的她依然不放棄學習。

在海清寫作業的時候,她就學英文,努力補考大學文憑。

當然,她對女兒海清也是寄予厚望,她把海清送去少年宮學舞蹈,她總是把當時的獨生子女費用給存下來,希望海清有朝一日能考上一個好大學。

或許就是這種努力拼搏的精神感染了海清,小時候的海清既很有主見,也很努力。

03 舞蹈

海清在少年宮裡,總是最努力的一個人。

有一次,老師因為臨時有事來不來了,讓學生自行練習。

但是,小朋友哪裡有自製力,不是玩耍就是讓父母把自己接回家了。

而海清呢,覺得父親帶自己來學舞蹈已經很辛苦了,她不想讓父親白白浪費精力。

所以,她獨自一人在教室裡練功。

因此,小小的她打下了很好的舞蹈基礎。

有句話這麼說,你的氣質,藏在曾經走過的路裡。

7歲的海清,竟被邀請演電視劇。

而母親甘娟覺得不是很妥當,畢竟,把一個7歲的寶貝女兒交到別人手裡,身為母親總不是特別放心。

但海清則很有主心骨,毅然決然地要求參加電視劇的拍攝。

於是,這就有了海清的第一次「觸電」。

脫離了父母的海清,並沒有感到孤單,反而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這就更加練就了她獨立自主的性格。

到了11歲,對舞蹈有熱忱的海清,想讀一所專業的舞蹈學校,走舞蹈之路。

可是,母親並不想讓她影響學業,走舞蹈之路,並不是母親所預想的道路。

海清瞞著父母報考了心儀的學校,然後朝思暮想的等著錄取通知的到來。

海清被錄取了,但是,錄取通知到被母親藏了起來。

到了錄取的最後一天,海清也沒見到錄取通知書,她傷心極了,大哭了一場。

母親以為海清會照著她的想法去好好上學,沒想到過了一個星期,海清竟然無意中,在家裡翻到了錄取通知書。

母親的舉動,讓海清特別生氣,她和母親大吵了一架,質問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

而母親則是一副「反正報到時間已經過了,你也拿我沒轍」的態度。

海清也是人小鬼大,她心想:行,你管我,總有人管得了你。

於是,她給外婆打了電話,要外婆和母親談。

當時身處國外的外婆給海清的母親寫了長長一封信。

外婆認為,身為母親,可以提供海清各種選擇和保護,但是,終究海清才是當事人。

如果海清真的很喜歡做這件事情,做母親的,應該要尊重她。

海清母親或許是很聽外婆的話,或許是意識到自己過於專制,總而言之,讓海清去學舞蹈去了。

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海清必須確保學習不能丟。

而海清也是很爭氣,你讓我學習好,那我就學習好給你看,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於是,12歲的海清進入了江蘇省戲劇學校學習舞蹈。

海清確實是有舞蹈天賦的,也確實夠熱愛。

海清進入專業學校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專業技能大幅飆漲。

同時,海清是個很聰明的女孩,在她讀書期間,她就開始做編導,為同學們編舞。

功夫不負有心人,畢業後,17歲的海清又進入了江蘇省歌劇院。

透過努力,她成為了「台柱子」一般的存在,並在1996年拿下舞蹈新人大賽桃李杯的獎項。

當然,過程也是很痛苦的,向來大傷小傷不斷。

直到有一天,累積的病痛讓她再也練不了了,醫生告訴她,再練下去,就意味著「殘廢」。

即使海清再熱愛舞蹈,她作為一個專業舞者,她還是明白,舞蹈演員的生涯是很短暫的。

就算再不捨,她還是要對舞蹈生涯說出再見了。

於是,她轉戰到了幕後,成為了舞蹈編導。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的,小時候的海清不甘於在幕後拉二胡,20左右的她不甘心在幕後編舞,她還是更愛舞台。

再加上她小時候演過電視劇,又覺得自己腦袋比身體好使,於是,便萌生了當演員的想法。

04 表演

說起海清和表演的緣分,不得不提的還有海清的本名──黃怡。

「怡」字是外婆給取的。

外婆特別喜歡當時叱吒風雲的電影明星秦怡,她也希望海清能像秦怡一樣成為一個閃亮的明星。

海清經歷了那麼多波折,陰差陽錯的,或又命中註定的,重新回到了表演的道路上。

於是,海清在父母的陪同下,參加了北京電影學院在上海考區的面試。

看著現場烏泱泱的人群,滿是美女和帥哥,對自己女兒長相有清晰認知的甘娟,忍不住提醒海清道:

「人家長得那麼漂亮去考試,你看你長的那個樣子,你自己小心點。」

在女演員中,海清確實不算漂亮的。

但是,她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被當時的表演系主任齊世龍一眼相中了。

他認為,海清長得很聰慧的樣子,很有特色。

於是,海清進入了複試。

而在複試現場,海清母親又看到了漂亮的女孩。

趕緊問海清:「這女孩真漂亮,她進去(複試)了嗎?她進去了就沒得你混的了。」

說起來也是巧合,最終結果是,女孩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如願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但海清卻考上了。

海清又接連面試了中央戲劇學院,專業課也都過關了。

接下來,只需要文化課過關就好了。

都說藝術生的學習成績差,海清則不然。

當年考上舞蹈學校的時候,海清就沒有放棄學習,為了高考,海清更是不服。

最終,她以文化課第1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成為97級表演班的一名。

而剛研究生畢業的黃磊,就是她的班主任。

進入表演班後,海清依舊保留練習舞蹈時的習慣,那就是拼命。

她特別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會演戲的。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她覺得大學的學費太貴了,她不能浪費父母辛苦存下來的錢。

因此,在排練話劇時,她很努力。

彷彿想傾盡生命的一切,把自己交付在舞台上。

甚至有一次,因為過於勞累和投入,竟暈倒了舞台。

而這件事情,也一直被學校老師用來教導後來的學生們,教導他們要向海清師姐學習。

如果說,過去的海清是努力的,也是幸運的。

但是,海清在大學畢業時,卻沒有那麼幸運了。

她的夢想是考進北京人藝,成為真正的演員。

但是,她的夢卻破碎了,並且破碎得有些一塌糊塗。

因為在考北京人藝時,由於當時的狀態不佳,考官說她長得既不漂亮,又不會演戲。

說她長相不好看沒什麼,說她不會演戲倒是讓她很受打擊。

還好,她沒有被一次失敗趴下,更是堅定了她留在北京打拼的決心。

其實,母親甘娟對於海清留在北京不是很滿意的。

因為,海清作為獨生子女,甘娟希望女兒工作穩定,鐵飯碗,守在她身邊,嫁在她身邊,能一直陪著她,才是最好的。

但是,海清卻放棄了鐵飯碗,偏執地去北京學表演,在北京打拼,讓她有些擔心的。

而海清呢,則經歷了“畢業即失業”,一個小演員籍籍無名的時期。

那段時間,無疑是煎熬的。

沒有戲拍,沒有太多經濟來源,她只能把時間用來充實自己。

沒事看看書,看看碟片,甚至去日壇公園練劍,逛逛古董市場、花鳥市場。

她在忍耐,在等待,等待機會降臨的時刻,然後奮勇而上。

經過多年打磨,海清從《雙面膠》中的胡麗娟,到《王貴與安娜》中的安娜,再到《兒媳的美好時代》中的毛豆豆,讓她在表演上立住了腳。

2012年,海清和90歲的表演藝術家秦怡,合作了電視劇《心術》,實現了當時已有95歲高齡的外婆的夢想。

她去探望外婆時,外婆送她8字箴言「心平氣和,量大福大」。

這讓她在工作和生活中,又添了新的能量。

最終,外婆在98歲的年紀,優雅地離開了她。

而海清則和同為高中同學的丈夫,共同撫養出了一個優秀懂事的兒子蛋妞,將優良的家風繼續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