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是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很多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創造過幾個成語典故,至今為我們津津樂道。
一鳴驚人。楚莊王剛即位時,心思並未放在治國理政上,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大臣伍舉面見楚莊王說:“臣見到過一種鳥,落到南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莊王知道伍舉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此後,楚莊王親自處理政務,發展軍事和農業,楚國逐步強大起來。
問鼎中原。西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至洛陽南郊舉行閱兵儀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忐忑不安的周定王派巧言善辯的王孫滿去探視。莊王見了就問:「週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下之意要與週定王比權力。王孫滿委婉地說:「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於鼎的大小輕重。」面對雄視北方的楚莊王,王孫滿避開了話鋒,繼而大談鼎的製作年代和傳承經過。最後才說:「週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楚莊王經深思熟慮,覺得問鼎中原的時機尚未成熟,於是撤兵回國。
楚莊絕纓。一天晚上,楚莊王大宴群臣,大家喝得酒酣耳熱之際,燈火突然熄滅,有人拉扯正在伴舞妃子的衣裳。妃子拉斷了那人的帽帶,當即向楚莊王說:“趕快叫人點上火燭,看那個斷帽帶的人是誰?”楚莊王說:“他酒醉而失禮。我如果那樣做會讓臣子受辱。”接著傳令參加宴會的全部人員都要斷掉帽帶,否則就不算盡興。一場風波就此過去。三年後,楚晉兩國交戰,一位大臣帶頭衝鋒陷陣,奮勇作戰,楚國最終獲勝。楚莊王問他:“我不曾優待你,你為什麼這樣出生入死呢?”大臣說:“我就是那天晚上斷帽帶的人。您隱忍而不殺我,我當為君王肝腦塗地。”“楚莊絕纓”典故意為要寬容待人,以善心處事,最終就能獲得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