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金牛座)。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一生大智大勇,除鰲拜,平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漠北,親徵雅克薩,擊敗俄羅斯,穩定中國疆域,鑄就了「康熙盛世」。
人物檔案
姓名:愛新覺羅玄燁
生卒年: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出生地:北京
身份:清代皇帝
時代背景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清軍入關後,遭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戰爭延續了二十多年,社會生產被嚴重的破壞,出現了「民無遺地盡拋荒」的殘敗景象。之後,清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逐步調整了統治政策。清順治帝開始重視整頓官吏,重用漢臣,注意與民休息,發展生產力,這些政策均為康熙及後代的皇帝的統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生平紀事
1661年,8歲的玄燁登基稱帝,年號康熙。 14歲時康熙親政。 1669年5月,他做了親政以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將專斷朝政的輔政大臣鰲拜逮捕。清除鰲拜及其殘餘勢力後,權力才集中到年輕的皇帝手中。從此,開始了他統一國家、勵精圖治的宏偉事業。
1673年,康熙鑑於藩王的勢力日益擴大,主張撤藩,結果三藩起兵反清。同年冬天,吳三桂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公開叛亂。 1674年,陝西提督王輔臣殺死主持軍事的莫洛,投靠吳三桂,川陝一帶落入叛軍手中。陝西是西北地區的要塞,又是進入都城北京的通道。為此,康熙除了派兵征討之外,還採取了招撫政策。後來王輔臣投降,康熙加封他為將軍,令他戴罪立功。此前,康熙還在祖母的指點下,起用圖海,召集八旗家奴,平定了蒙古貴族布爾尼的叛亂。這樣,清軍控制了北方和西北的形勢,可以集中兵力投入南方的戰鬥。
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匆忙稱帝,結果只過了5個月就死了。吳三桂雖然死了,但是叛軍還有相當的勢力。 3年後,清軍攻佔雲南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自殺,三藩之亂徹底平定。
明末,國勢衰微,荷蘭殖民者趁機佔領了台灣。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了被佔領了3 8年的台灣。此後,台灣一直在鄭氏家族的統治之下。三藩之亂前後,康熙曾多次派人與鄭經談判,希望和平統一台灣。鄭氏卻一直堅持效仿琉球、高麗,納貢稱臣,但不剃髮登岸,保持事實上的獨立。對此,康熙嚴辭拒絕,他說:“台灣都是福建人,決不能視同外藩,必須由朝廷直接管轄。”結果數次和談都沒有成功。其後,康熙選定了姚啟聖和施琅來負責台灣事宜。 1681年,鄭經死後,台灣內亂,形勢動盪不安。姚啟聖上書康熙,建議趁機進攻台灣。康熙認為時機已到,就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著手進軍台灣。 1683年 6月,施琅率領福建水師從銅山出發,經過7天的激戰,攻陷澎湖島。澎湖失陷後,台灣門戶大開,鄭氏首領鄭克請求投降。康熙立即同意,下旨招撫。 8月,施琅率領清軍在鼓樂聲中登上了台灣島,台灣終於和平統一。
清朝初年,邊境多事。剛完成了統一台灣的重任,康熙又立刻投入對抗羅剎侵略,保衛北方邊疆的戰鬥中。羅剎是當時對沙皇俄國的稱呼。明清易代之際,沙俄趁機進軍東北的黑龍江流域,佔領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消除邊患,驅逐沙俄侵略者,康熙決定進行武裝反擊。 1685年至1686年,經過兩次雅克薩戰役,俄軍死傷慘重,沙俄被迫請求同清朝和談,解決邊境問題。 1689年,雙方正式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清楚各自的統治區域。
1671年,噶爾丹成了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大汗。野心勃勃的噶爾丹一心想吞併喀爾喀蒙古。 1688年,噶爾丹勾結沙俄,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在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大喇嘛的帶領下,喀爾喀蒙古人民南下向清廷求救。噶爾丹後來又以追擊喀爾喀蒙古為名,發兵東進,前鋒直逼距北京僅 700哩的烏蘭布通。噶爾丹的叛亂嚴重威脅了清朝的統治,為了消除叛亂,穩定邊疆,康熙決定禦駕親徵。同年8月,清軍與噶爾丹在烏蘭布通決戰。噶爾丹兵敗,帶著殘部突出重圍,逃回了科爾多。 1696年,為了徹底消滅盤踞在原喀爾喀地區的噶爾丹部眾,康熙再次親徵。康熙兵分三路進攻噶爾丹。最後,噶爾丹陷入絕境,服毒自盡。
1716年,噶爾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趁西藏內部紛爭之機,帶兵入藏,攻占拉薩。康熙隨即出兵西藏,消滅了策旺阿拉布坦。 1718年9月,由康熙詔封的六世達賴在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大典,正式成為全藏的宗教領袖。清朝派軍隊留守西藏,西藏從此安定下來。
1722年11月13日,康熙病逝,享年69歲,廟號聖祖,安葬於河北遵化馬蘭峪,名景陵。
生活剪影
康熙幼年時便登基做了皇帝,失去了應有的童年歡樂。但是,他從小便十分懂事,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這位少年皇帝從小就開始接受近乎殘酷的教育,但他從來沒有叫苦退縮。在祖母的協助下,他學會處理政務,而且年紀輕輕就足智多謀,剷除了權臣鰲拜,掌握了實權,最終成為一代明君。
祖孫情深
康熙對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有著特殊的感情,甚至可以說,在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之家的祖孫關係中,他們的親密和諧關係是絕無僅有的。在父皇冷落的日子裡,康熙全仗祖母的愛戴和教誨才茁壯成長。在初當皇帝的日子裡,也是祖母在幕後指導,他才穩住政局。
幼年時,康熙接受了近乎苛刻的教育。他5歲就入書房讀書。每天黎明,天空還閃爍著幾顆寒星,他就戴上特製的紅絨繡頂的小冠,穿上小袍小靴,從乾清門入宮。因年齡太小,跨不過門檻,還要太監抱進門內。康熙讀書非常認真,哪怕有一個字不明白,也要尋根問底,弄個明白。儘管如此,“望孫成龍”的祖母仍不滿意,讓康熙承受超出身體承受力的學習負擔,致使他身體一度虛弱,必須針灸治療。
在後來祖母病重的日子裡,康熙在慈寧宮不離左右地護理,35晝夜衣不解帶,竭力盡心,親自端藥餵飯。祖母休息時,他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聽見有響動,立刻上前詢問。為滿足祖母的不時之需,凡坐臥物品,飲饌食餚,無不俱備,僅糜粥這類食品就備三十餘種,以保證祖母一呼即至。祖母屢次命他回宮休息,大臣們一再奏請皇帝保重身體,但他仍堅強支撐。祖母病逝後,康熙悲痛欲絕,呼天搶地,不思茶飯,很久都沒能從喪失祖母的悲痛中解脫出來。
智擒鰲拜
玄燁8歲喪父,10歲喪母,小小年紀就登上龍位,除祖母親自輔佐外,還有4位輔政大臣。其中一個輔政大臣鰲拜,從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不僅敢同康熙當面爭吵,要他認輸,還敢擅改小皇帝的詔書。鰲拜不僅大權在握,還大肆扶持黨羽。康熙親政後,兩人的矛盾愈來愈深。為此,康熙決定剷除鰲拜。他以演習摔角為名,從各王府中挑選了一百多名親王子弟做他的侍衛,組成善撲營,每天和他們一起練習蒙古摔角。不到一年,這些人都練就了技藝高超的摔角術。鰲拜看到之後,以為皇帝年少貪玩,胸無大志,就更加放心了。康熙挑選的這批侍衛都是天真直率、勇猛健壯的年輕人,他們看到皇上對自己如此親切,都非常感激。有一天,練完摔角之後,康熙問他們:「你們是怕我還是怕鰲拜?」侍衛們齊聲回答:「我們不怕鰲拜,只怕皇上。」康熙大喜,知道這些人對自己絕對忠心,可以依靠他們實施除去鰲拜的計劃。可是,康熙在外面的朝臣中沒有貼己的親信。於是,他設法把吏部侍郎索額圖改任為自己的一等侍衛。索額圖是已故輔政大臣索尼的兒子,康熙皇后的叔父,是康熙極少數的心腹之一。他為康熙出主意,要康熙以下棋為名,請鰲拜進宮,然後一舉擒獲。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康熙先把鰲拜的黨羽差遣出去。
這一天,康熙單獨召見鰲拜。鰲拜又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進了宮。只見康熙端坐中間,兩旁是一百多名威風凜凜的青年侍衛。一見鰲拜進來,康熙立即大喝一聲: “將鰲拜給我拿下!”那些年輕的侍衛立即蜂擁而上,施展起摔跤絕技。鰲拜雖然是滿族第一武士,但也敵不過眾人,登時被五花大綁地捆了起來。這個權傾朝野、橫行無忌的權臣終於成了階下囚。
政治韜略
康熙親政以後,首先要處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問題。三藩是清朝初年分封的3個藩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別盤踞在雲南、廣東和福建。這3個藩王都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為清軍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三藩割據一方,把持地方軍政大權,在三藩勢力範圍之內,朝廷的政令都無法推行,這嚴重危害了國家的統一和清王朝的安定。平定三藩的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康熙雖然為了掌控全局,穩固後方,沒有親臨戰場,但是他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高明的政治遠見。
台灣統一後,康熙下令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將台灣置於清朝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又派兵一萬,駐守台灣、澎湖,使東南海防得到了空前的穩固。從此,台灣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對待沙俄問題上,康熙採取了堅決強硬的軍事手段,迫使對方簽訂清朝政府唯一一個平等對外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及外興安嶺為界,中國收回雅克薩等地,將尼布楚割讓給俄國。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康熙平定噶爾丹的叛亂,安定了西藏,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蒙古和西藏的統治,為鞏固邊疆地區做出了不朽貢獻。
為了徹底根除多年的水患,康熙任命水利專家靳輔為河道總督,負責治河工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黃淮洪水回歸故道,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此後五十年,黃河都沒有出現過大的水災。此外,康熙還親自主持了渾河的修治工程。
康熙廢除了圈地政策,獎勵墾荒,發展農業。他也親自培育、推廣水稻新品種「禦種稻」。為了恢復生產,康熙多次減免賦稅,並把丁銀的總金額固定下來,規定以後即使人口增加,也永不加賦。這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人口成長也有很大的好處。他也壓縮官營手工業,宮廷官府用品改為向商人購買,這些都有利於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康熙年間開始,全國許多的手工藝城鎮日益興盛起來。
康熙崇尚文教,優待文士。他非常尊奉孔子,親自拜謁孔廟,舉行隆重的祭孔典禮,並親筆題寫了“萬世師表”的匾額,懸掛在大成殿上。康熙還崇尚理學,他命人編纂《朱子全書》、《性理大全》等書,宣揚理學思想。康熙對孔子和理學的尊奉推崇,對於籠絡漢族文士起了很大的作用。為了招攬那些知名學者,康熙特地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選拔人才。他命大臣們推舉品行優良、學問淵博之人,由他親自考試錄用。康熙振興文教的另一大功績就是組織大批文士編纂書籍。康熙大規模的編纂書籍,對整理、保存古代文獻,振興文教事業,促進學術文化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康熙還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即繪製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到 1716年,除新疆的少數地方外,對大多數省區都進行了測繪。
康熙熱愛科學,認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後來,他也組織編寫了《數理精蘊》和《律歷淵源》,傳播了西方的科學知識,對推動當時中國的科技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影響評述
康熙在位61年,日理萬機,其一生豐功偉績給後世留下深刻印象。他為了鞏固新建立不久的清王朝,平三藩,定新疆,收台灣,戰沙俄,南徵北戰,東巡西駱,走過了一條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道路,為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振興文教事業,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等方面也有突出業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一百多年間,中國曾經一度是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的亞洲封建強國。康熙對內對外鬥爭反映了時代和人民的要求,其成就也是人民付出了重大代價才達成的。然而,康熙的民族偏見和階級限制也使他做了一些錯事,尤其是在他統治的後期,吏治廢弛,封建官僚的痼疫日益嚴重,而康熙本人也因諸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的尖銳矛盾而精疲力竭。但就其一生的成就而言,康熙為中國的大一和全盛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成為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清代人稱讚他為「守成之君,開創之主」。後世更讚譽他為封建時代功業最非凡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