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次的《導演請吵架》,啊不是,《導演請指教》又來啦。
這檔原本考驗導演水準高低的節目,逐漸成了展現導演「嘴砲」的節目。
看了幾期節目,莉莉安越發覺得這檔綜藝像個“照妖鏡”,把這些導演們的底都暴露出來了。
不過這節目導演們拍出來的片子還不是最大看點。
光是導演和評審之間的battle,就夠精彩。
這不,本週導演們又帶著自己的新片來了。
而韓雪,再次成為眾人焦點。
這一次,她帶來了的電影《半鏡》,依然備受爭議。
如果說上週韓雪拍的《超時未送達》,走的是煽情路線,賣的是親情人設;
那麼這週她帶來了新作《半鏡》走的是懸疑路線,賣的是內涵與價值。
相較於之前那部刻意煽情,飄在空中作品而言,韓雪這次確實有進步。
可惜的是,這進步依然沒有讓她達到及格線。
可以看出,韓雪很拼。
她急於撕開自己、證明自己。
結果暴露了導演水準確實不高的事實;
她急於重塑自己、展現自己。
但事與願違,反而將自己美麗皮囊下,那個平庸的真面目全部暴露。
1
首先咱們先來說說作品吧。
這次的《半鏡》是全新的原創作品,韓雪不僅自導自演,也參與了劇本創作。
可以看出,她真的花了很大心思。
韓雪在片中飾演一個畫室的老師。
但是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當你以為她只是個平平無奇的美術老師時,她一轉身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
當你還沉浸在女殺手的詭異氛圍時,轉眼間,她又成了重男輕女家庭裡的犧牲品;
當你還在糾結這個女人該如何面對家庭衝突時,畫風一轉。
她成了被富商包養,見不得的情婦。
每個身分都讓人捉摸不透,每一條線都寥寥幾幕,完全沒有交待清楚。
最後,影片將這一切歸結為男主角的腦洞幻想,強行斬斷觀眾的疑惑。
這一段男主角像一個妄想症患者,三個腦補角色充滿割裂感。
毫無關聯地拼湊在一起,強行故弄玄虛。
輔線草草了事,主線也存在著許多邏輯漏洞。
例如男主角喜歡女主角,會不由自主被她吸引。
但究其原因,影片卻沒有過度交代。
男主角告白,女主角敞開心扉,感情線快得有點莫名其妙,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最後女主角把男主帶回家,當你以為他們將要發生點什麼事。
影片的高潮來了。
只見女主角脫去上衣,胸口上出現兩道疤痕。
緊接著女主角熱淚盈眶,電影戛然而止。
看到這裡,你能體會電影想表達什麼嗎?
最後,電影出現一段字幕,揭開了主旨。
原來這是一部呼籲關懷女性,關注乳癌患者的電影。
原來,女主角是乳癌患者。
看到這裡,觀眾才恍然大悟。
影片太過隱晦,過程中絲毫沒有做任何關於乳癌的伏筆。
以至於看到最後,不少人依然滿臉問號。
全篇電影主旨,光靠最後字幕交待。
你說它成功吧,若是沒有最後的字幕,觀眾真的看不懂;
你說它失敗吧,這片子回過頭來想想,好像又不脫離現實。
2
看完作品,接下來我們再來聽聽評審。
這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不論是好的作品,還是爛的片子,能夠引起爭議的,都說明它有價值。
跟上次《超時未送達》播完後相比,這次對準韓雪的砲火減少了很多。
製片人方勵表示自己被韓雪的電影打動了。
原因是《半鏡》這個片子,滿足了他年輕的時候想找個受過傷,有故事的女朋友的幻想。
這個評論帶著強烈的個人主觀情緒,所以不具備參考價值。
接下來,席瑞、蔡康永等人也都在誇大其詞。
誇電影構思、誇拍攝手法、誇韓雪進步了。
儘管有同行的認可,觀眾的喜愛,評審的讚揚,但韓雪仍然離及格線很遠。
她做的到,也只是比上次好多了。
在眾多讚美之詞中,北影副教授孟中點出了問題。
「影片中有大量的邏輯性錯誤,主題最後靠蒼白的文字來體現。”
“男主角的感情線非常蒼白,更深的問題沒有暴露出來。”
說實話,在眾人都誇讚的情況下,孟中說出這樣的話,無疑地潑冷水。
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加佩服他。
忠言逆耳逆於行,中國電影界需要更多孟教授這樣清醒的影評人。
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
《半鏡》這個作品,你不能把它貶得一無是處,但也無需將它吹上天。
只能說鑑於上次韓雪的強行接地氣失敗後,這次她學乖了,也學聰明了。
既然無法打動底層群眾,那就著眼於更大的議題。
雖然影片中存在著許多邏輯無法自洽,但是透過韓雪的表達。
我確實了解到被乳癌折磨的女性,是多麼需要關懷。
在旁人眼中,她們或許冷漠,疏離;
但實際上,這些女性膽怯、自卑、渴望被愛。
作品平庸,但意義非凡。
3
連續看了幾期節目,我也漸漸摸清了《導演請指教》的套路:凡事不能太上綱上線。
而當你認清這一點後,再來看節目,就會更理性與客觀地看待每一次爭議。
例如韓雪,連著兩期,她的作品都備受爭議。
而相較於其導演的片子,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韓雪本人。
發現沒有,她的作品雖不多,但都能清晰感受到,裡面帶著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
《超時未送達》裡有她理解的爺孫情,而作品的初衷也是對爺爺的滿心遺憾;
《半鏡》中有她理解的女性意識,優雅、清高、有時拒人於千里,有時鐘情於一瞬。
特別是《半鏡》中,女主角掀開自己的衣服,將傷疤暴露在鏡頭前。
這裡,我好像看到韓雪自己了。
上《導演請指教》這樣的綜藝,何嘗不是一種揭開老底,暴露自己的選擇。
以前當演員時,韓雪可以做一個演藝機器,怎麼做聽別人的就好。
如今當導演了,想拍什麼,想表達什麼都自己做主。
《導演》似乎也是一個角色,滿足了韓雪骨子裡的優越,也放大了她的任性。
我看到不少人感覺韓雪總是帶著「上等人」的傲慢,骨子裡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優越感。
她所謂的原則,所謂的底線,其實都是在將自己與眾人劃清界線。
說實話,我認為韓雪並不是什麼「上等人」。
她所有的行為,都來自於內心與現實的矛盾感。
這種矛盾,比較典型的就是她所謂的「三不原則」。
在常人看來,演員大都為藝術獻身。
但韓雪並不是,她透過“三不原則”,將自己與一眾演員區分開來。
你說她有多特別呢,好像不突出。
有一些知名度,但不當紅;
但你說她有多平庸,人家確實有點東西。
提到韓雪這個名字,一個個標籤能很快地將她拼湊出來。
這就是其厲害之處。
在參加《導演請指教》之前,她的演藝之路不缺溢美之詞。
再加上她的成長環境,即使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小姐做派,也完全可以理解。
只是到了《導演請指教》,那些曾經當演員時累積的人緣口碑,統統不好使了。
聽慣了讚美,長期沉浸於別人吹捧與追隨之中的韓雪。
如今相當於打破重組,重新歸零。
這其實也是一種矛盾,來自理想與現實,想法與實力之間的不平衡。
她想透過導演這個角色,證明自己是優秀的、特別的、求變的、努力的。
奈何實力不允許。
不過,既然都踏出這一步了,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接受一切批評。
平庸、乏味、稀鬆平常,或許這才是韓雪的「真面目」。
她也需要努力,應該被批評,允許成為不完美的自己。
拋開主觀情感,不含任何惡意,我想對韓雪說:歡迎來到真實的世界。
只有足夠讓你認清自己,才能擁有蛻變的可能。
撕開優越靈魂上的面具,剩下的美麗有多少分量,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