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個人檔案-做煙火里特立獨行的塵埃

2024-04-22華晨宇

一度對華晨宇有很大的誤解——和對許多明星的誤解一樣,來自於營銷號的小道消息,來自於大眾媒體的評判,來自於路人裡對他隨意的一句評價。

實在了解不深,也沒有太多機會了解──知道他是個歌手,卻不知道他有什麼歌。他不走大眾口水歌的路線,也沒有爆紅的歌曲讓他變成大眾歌手。

他一直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特立獨行你很難說它是一個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因為他因此得到的評價也確實是兩極分化。

有人說他太特立獨行了——懶得理解他;有人說他好特立獨行哦——就喜歡這樣的風格。

所以在這樣一個容易誤解、充滿誤解的時代和世界裡,追求理解是一件其實挺難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必要的事。

我是一直這麼理解這個世界的,所以喧鬧就看著它喧鬧,熱鬧就跟著它熱鬧,寂靜就是屬於自己的寂靜,當然承受孤獨和焦慮,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直到聽到了這首歌。

《煙火裡的塵埃》作詞是林夕,在還不熟悉華晨宇是誰的時候,看到林夕作詞,理所當然地點進去聽一遍。

然後剎那被驚艷到以及觸碰到內心那一根弦的那一刻,就是屬於華晨宇的時刻了。

資料上這樣講過它的創作背景:「華晨宇的首張專輯文案由吳夢知撰寫,所有曲目以『雷雨煙露光夢』的概念聯接,而這首歌的概念為煙。華晨宇在小樣中聽到西樓的DEMO,就覺得作者細膩的旋律線條甚至聲音都很適合自己,遂決定收錄。套路出牌。巧,西樓他認識,覺得華晨宇和西樓的跳躍性的思維很像。一起做第二次編曲。到聲音沙啞,經歷了5次混音修改。

林夕是華晨宇參加直通春晚時的評委,對他的演唱印象深刻,受邀填詞立即答應,還看了他的許多影片和詳細的文字介紹。在正式錄音後,林夕根據華晨宇唱歌比較黏連的特點和編曲後的錄音版本,三易其稿,讓歌詞更接近華晨宇的內心世界。歌名《煙火裡的塵埃》脫胎於華晨宇比賽中翻唱的《我》,傳承煙火的續篇。

單曲封面由攝影師范西負責,是在深夜密林中拍攝的。當片子出來後,照片裡的螢火蟲,紫藍色的雨霧顏色令人驚艷,引力傳媒的key設計時,特意保留了原色調和細節。 」

華晨宇唱「可世界都愛熱鬧鬧鬧,容不下我,百無聊賴」「我的心裡,住著一個蒼老的小孩,如果世界聽不明白,對影子表白」…

當你特定時間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初期的驚艷過後,來到眼前的心理世界,儼然已經是另一番啊模樣。

這是一個屬於孤獨者的自述,這也確實是那個站在煙霧繚繞的舞台中唱歌的少年,帶給人的片刻影像。

明明是站在燈光耀眼的世界舞台正中央,明明是鎂光燈下的寵兒,明明是應該屬於最熱鬧的人群中的一員,卻活成了另一個小孩的樣子。

再後來認識他更深一點,就是《王牌對王牌》了。

作為常駐MC,他連續參加了12期,而且還是和最熱鬧的人在一起,沈騰,賈玲……一個比一個能鬧騰,一個比一個能適應綜藝的熱鬧,只有華晨宇,給人的感覺太像個孤獨的小少年了,擔心他在這份喧嘩裡會格外不適應,會不知所措。

但萬萬沒想到,他依舊能在秉持著自己的本色性格的同時,神奇的化學反應般地融入到了這樣的組合裡——沒有因為過度釋放自己的性格而讓人覺得刻意做作,也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堅持,同時,還能時不時地讓人感覺到驚喜與驚艷──那個舞台上認真唱歌的少年,真得擁有著獨屬於他的那份驚艷。

還有偶爾的羞澀一笑,紳士,溫暖,談起過往戀情時,也害羞,並且充滿著溫柔——讓人感覺到那真的是乾淨純潔的愛,是少年對世界的那麼一點點內心的堅持。

不媚俗,不矯情,隨性自由。

這是媒體對他的評價,也是對他音樂的評價。

不媚俗,三個字說起來簡單,似乎看起來每個特立獨行的人都在堅持自我,可是真正融入到作品裡去實踐的時候,就變得非常難,非常非常難。

我們看過太多太多的故事,人們在最難最難的時候,太容易,選擇對世界妥協了,對自我妥協了──我們稱之為與世界和解。可是和解的同時,我們也明明能聽到內心的聲音它在說,是的,你就是選擇了另外一條更容易走的路而已。

更容易走的路——就是接受大眾化的美學,接受媚俗,接受世界不理解自己於是也就不堅持。

華晨宇的聲音太有質感,太清澈,少年羞澀的笑容裡,只有在談及音樂的時候才會有光芒閃現,相比很多很多的流量在熱愛唱歌的同時,也會擁有太多世俗的紛紛在擾擾和情感的糾纏纏纏之下,華晨宇純粹地就像是為唱歌而生。

也就是因為這樣,離大眾太遠,沒有譁眾取寵,沒有留下過多的談資——大眾觸及不到他,沒有辦法從更低的層面去談論他的東西——他只有歌啊,沒有「談資”,大家談你什麼呢?大家畢竟在聊天的記錄裡,對你所謂的音樂,不熟悉,也沒辦法產生更多的興趣。

我是說──他是只屬於很多人孤獨的時刻,唱給片刻靈魂的歌者。

你去看他的經歷,很有趣,就是那種很有韌性的有趣──國中畢業時,華晨宇已經對自己的未來有了規劃,他想學更多的音樂知識,想去武漢上高中。 2009年,華晨宇參加了高考。一心想上武漢音樂學院的他,專業課滿分,卻因為文化課的一分之差與心儀的高等學府失之交臂。但他堅持復讀也一定要考上武漢音樂學院。第二年即以文化課高出20多分,專業課優秀的成績,順利進入武漢音樂學院學習音樂。

似乎每一句話都有故事──有一個堅韌少年的故事。

再後來,就是不能說爆順利,但也的確有了一個越堅持越幸運的歌手的路,出了很多作品,獲得了很多獎項,在星光熠熠的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被誤解,被曲解,被選擇,被迫接受很多,但同時也自我接受很多。

再然後,我們不知道未來。

就希望,他能更好地成長著,堅持著吧,繼續成為一個迥異又與這個世界很好地相處著的年輕人,一個為唱歌而生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