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82年,南宋最後的驕傲——文天祥在元大都從容赴死,事後人們在他的衣帶之中發現了他的絕筆遺言,其中的讚文說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孔孟的仁義精神,甚至在後世的讀書人眼中他幾乎成為了義的代表人物,而提出這種義的人就是被尊為“亞聖”的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也有說字子車的,存有爭議),孟子的人生軌跡其實跟孔子很像,都是被母親帶大,孟母三遷、斷織喻學的故事我們至今都在傳頌,都是學成後帶著理想和抱負周遊列國,最終也都是壯志未酬,回到家鄉教學著書。
孟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是以仁、義、善為核心。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從一出生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要維持就要重視內省的重要性;道德修養上孟子主張存心養性,反求諸己;在政治上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認為君主應當以民為本,廣施仁政,反對霸道,實行王道;在價值觀方面孟子提倡捨身取義,強調用禮義來約束自己的言行;經濟方面孟子提出了一套以井田制為基礎的理想經濟模式,並且還提出了重農而不抑商的理論;教育方面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同時還比較推崇易子而教的教育方式。
孟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特別注重個人自身內在的修養,尤其是他所推崇的義和浩然之氣更是對後世讀書人影響深遠,所謂文人氣節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孟子影響,同時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