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個人資料及簡介(李嘉誠一生)

2022-07-30李嘉誠

《2021年福布斯最新香港富豪榜》消息:李嘉誠超越去年香港首富李兆基,以354億美元身家,重奪香港首富。經歷2020年疫情,李嘉誠身家不減反增,又讓我們對李超人肅然起敬…

李嘉誠

2021年福布斯排行榜香港首富:李嘉誠

一、早年家境

李嘉誠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李雲經早年也經過商,後來經商失敗後,回到家鄉再次執起教鞭,當起了小學校長。

李嘉誠

李嘉誠父親:李雲經

如果沒有意外,李家本來家境還算小康,聰明好學的李嘉誠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的夢想很簡單,跟父親一樣,將來做一名「桃李滿天下」的教書匠。但1939年李嘉誠還在讀國中那年,他的命運軌跡改變了…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轟炸潮州,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亡香港,投奔舅舅。他的舅舅莊靜庵是中南鐘錶公司的創辦人,莊家家境殷實,李嘉誠最開始就是在舅舅的鐘錶店端茶倒水打雜工當學徒的,但自從到了香港,李嘉誠就輟學了。

李嘉誠

少年李嘉誠

1943年,李嘉誠15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為肺病去世了,時年45歲,去世前他對瘦弱的兒子特別叮囑了一句話:

“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句話,李嘉誠記了一輩子。

父親過世後,未成年的李嘉誠手腳更勤快了,並且他心思極為縝密,特別懂得察言觀色。所以雖然出身貧寒,但總是氣宇不凡,他的表妹莊月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竟愛上了這個窮得叮噹響的表哥。

但因倆人是近親,並且此時莊家家大業大,而李家孤兒寡母,門不當戶不對,所以包括李嘉誠的母親莊碧琴在內,根本沒人看好這對青梅竹馬的愛情。

李嘉誠

莊月明

李嘉誠是個有志向的男兒,為了證明自己,17歲那年,他離開了莊家,獨自去外面的鐘錶店當了一個普通的店員。 2年後,為了能盡快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他跳槽做了掃街賣東西的五金廠推銷員,這種銷售工作不需要坐班,每天就是在大街上拉人推銷產品,香港人稱「行街仔」。

為什麼一定要離開莊家,去外面當一名沿街銷售的推銷員?

李嘉誠晚年是這樣講的:

「第一,不想寄人籬下。人應該有尊嚴,男人更是。第二,推銷員的工作,才鍛鍊人。年輕人吃苦不叫苦。」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確實鍛鍊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這份工作讓他見識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他也因為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結交了許多好朋友,為後來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五金廠第二年,李嘉誠就因為業績出色,被提拔為了總經理。

這一年,李嘉誠才20歲。

李嘉誠

青年李嘉誠

當上總經理,成為職業經理人,是很多人的夢想,但這只是李嘉誠的起點。兩年後,22歲的李嘉誠用自己攢的7000元和莊家贊助的4.3萬元,在香港的筲箕灣(香港中心北岸之東的小漁村)創立了長江塑膠廠。

為什麼叫「長江」?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瀚萬裡。

這個名字這句話,成了他後來70年商業生涯的寫照。

二、商業帝國

「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成龍。」

1950年3月11日,長江塑膠廠正式開張,因為資金有限,李嘉誠不得不處處節省成本,機器買的是歐美國家已經淘汰的第一代壓塑機,僱用的第一批工人很多是當地的農民,他們很多根本沒有工廠操作經驗,只是經過簡單訓練作業流程後便上崗了。

為了省錢,李嘉誠身兼數職,這個老闆,同時還是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採購員、會計師、出納員…

哪裡有需要,他就在哪裡。

李嘉誠

李嘉誠工廠合影

因為硬體不精良,產品定位也只能針對中低階。但是李嘉誠開工那天卻難得奢侈了會,他自己掏錢買了罐頭、鹵雞、香腸還有汽水,邀請工友們一起吃“開工宴”,他還發表了鼓舞士氣的演講:

「將來有一天,我們長江廠一定要成為全香港最有實力的工廠,現在只是一個開始。希望大家能像長江之水那樣,後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把長江塑膠廠推向塑膠產業的巔峰!

在1950年代,香港眾多塑膠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在300多家塑膠廠之間,李嘉誠明白,要做到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特色,正在他日思夜想如何能讓自己塑膠產品與眾不同的時候,機會來了…

1957年,他開了一本英文版《塑膠》雜誌,看到了影響他一生命運的一個資訊:

「義大利一家塑膠公司,已開發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成批生產推向歐美市場。」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準備,就算機會擺在你面前,你也抓不住。李嘉誠顯然屬於前者。

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判斷塑膠花可能成為塑膠市場的革命性產品,引領未來塑膠產品的市場趨勢。那時候,香港塑膠廠千的塑膠產品是千篇一律的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誰能想到用塑膠膠生產一些好看卻不實用的塑膠花呢?

李嘉誠很快就搭飛機來到了義大利, 他以經銷商身份找到了這家塑膠公司,在公司產品陳列室裡,他考察參觀了各種塑膠花的樣品。回到自己的小旅館,看著那些款式各一的塑膠花,他更堅定了自己做塑膠花的想法,但是如果自己工廠要生產這種塑膠花,技術問題扁案是第一難題:

如何配方?如何調色?生產流程如何?這些行業機密,如何取得?

超人就是超人,李嘉誠竟然為了了解這些行業機密,親自去這個塑膠公司當起了廢品清理員,一個老闆能夠放下身份,只為“偷師學藝”,我想真正能做到的也不多。

廢品清理員,這個工作可以說是車間裡最髒最累的工種,職責就是推著清理廢品的小車,在各個車間遊走。工作辛苦又錢少,當地人根本沒人願意做,而這份工作對李嘉誠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

後來,他將塑膠花的生產流程學到手後返港,第一時間召集了長江塑膠廠的負責人和技術骨幹開會,宣布:長江塑膠廠轉型生產塑膠花!

李嘉誠

塑膠花大王李嘉誠

這在塑膠產業掀起了一場變革,開塑膠廠的很多,但是生產塑膠花的卻只有長江塑膠廠一家,所以生意可說是一下子就爆了。

而李嘉誠也非常有遠見地將義大利的塑膠花改成了符合中國人美學的塑膠花,定價也比較高,這次塑膠花的定位——瞄準高端市場。

塑膠花一戰,李嘉誠一戰成名,真正實現了鯉魚跳龍門,靠塑膠花他成了“塑膠花大王”,賺到了人生真正的第一桶金:

1958年,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一年營業額突破1,000萬港元,純利潤10萬多港元。

這一年,李嘉誠剛三十歲,三十而立,他為自己的人生開了一個好頭。

厲害的人,從來都不會因為翻越了一座山峰而止步。

在塑膠產業暴富後的李嘉誠,第二年就用這些錢進軍了房地產產業。

他判斷,未來香港和內地房地產產業將會成為最暴利的產業。 1958年,他在港北建立了第一棟工業大廈,成為建國後香港第一批入局房地產的大佬。

2年後,又建立了第二棟工業大樓。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中國南海,鄧小平點名與他會見。

李嘉誠

鄧小平會見李嘉誠

1981年,他回家鄉創立了汕頭大學,成為汕頭大學的名譽校長。李嘉誠一生熱衷於公益和慈善事業,是亞洲公認的最偉大的公益慈善家。

從1999年到2014年,李嘉誠曾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

他的商業帝國版圖涉及零售業、製造業、房地產業、基建業、電訊業和服務業等,直到2015年才被內地王健林超越。

2018年3月16日,李嘉誠在90歲生日前夕宣布退休:

“我12歲開始工作,到今天整整78年,換做普通人工作時間,我已經超過100年。”

事實上,李嘉誠退休後,依然是長江集團的商業顧問,退休只是退居二線,並沒有真正停止工作和學習。

三、三個女人

有人說,男人一生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女人,智慧低調的母親、相濡以沫的妻子、靈魂相通的紅顏知己,李嘉誠的一生都遇見了。

(一)母莊碧琴

在辦廠初期,李嘉誠也曾經短暫迷失過。因去義大利偷師學藝後,塑膠花生意火爆,產品供不應求,長江塑膠廠曾經出現過為應付訂單而降低品質的情況。

當然,客戶都不是傻子,很快客戶們就紛紛找上門來要求退貨退款,銀行也上門追債,塑膠廠陷入危機,瀕臨破產。那一年的事件對二十幾歲的李嘉誠來說,是人生的一個大坎兒,他第一次犯了愁。

他的母親莊碧琴把兒子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啊,給媽媽泡一道功夫茶吧。”

李嘉誠

李嘉誠夫婦與母親(中)

李嘉誠用道地的鳳凰茶為母親泡了一道潮州功夫茶,莊碧琴吩咐李嘉誠坐下來,她品了幾口茶後,問兒子:

“你還記得老家開元寺叫圓寂的那個住持嗎?”

李嘉誠沒說話,莊碧琴繼續說:「元寂年事已高的時候,想找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候選人是兩個徒弟,一個法號一寂,一個法號二寂。有一天,他把兩個徒弟叫到跟前,給了他們兩人每人一袋稻穀,他對兩個徒弟交待道,明年秋天,誰收穫的穀子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

李嘉誠沒有說話,他給母親又斟滿了一杯功夫茶。母親接著講道:

「第二年秋天的時候,一寂挑來了滿滿一擔穀子,二寂卻非常沮喪,兩手空空。但是,元寂卻選了顆粒無收的二寂做了他的接班人。眾人都不解,為什麼呀? 元寂笑著對他們說:「因為我給一寂和二寂的穀子,都是用滾水煮過的。二寂是誠實的,所以理當由他來做住持。 ””

李嘉誠聽了母親的故事恍然大悟,母親又對她說:「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嘉誠扛下了所有問題,用誠信打動了銀行、供貨商和所有員工,最後轉危為安,從此也在商界真正站穩了腳跟。之後他近70年的商海生涯,再也沒有出現過誠信危機。

一個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就像太陽對於地球。地球雖然獨立自轉,但始終是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裴斯泰洛奇曾說:母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源頭。

李嘉誠何其幸運,有這樣一位智慧的母親,從源頭教導他正確做人做事的原則。

(二)妻子莊月明

莊月明出身富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香港大學畢業後,又去了日本明治大學留學,精通英語和日語,是真正的名媛。

但是她卻偏偏只愛自己的窮表哥,開始他們的婚事受到所有人的反對,後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們的婚姻終於修成正果。

1963年,35歲的李嘉誠與31歲的莊月明結為夫婦。

李嘉誠

李嘉誠一家

這一年,是李嘉誠已經進軍地產產業的第五個年頭,他在港島北角和柴灣已經蓋了兩棟工業大廈,身價不斐。

二人修成成果,給我們什麼啟示?

李嘉誠是在事業非常成功且穩定的情況下,才娶到自己豪門千金表妹的。所以,男孩子們,倒插門可以,但是自己一定要爭氣。 最後人生能否圓滿僅靠愛情是絕對不行的,實力才是硬本事。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李嘉誠斥巨資63萬港元買下了一棟花園洋房,作為給妻子的結婚禮物,這棟洋房是深水灣79號的3層別墅,李嘉誠至今仍居住在這裡。

李嘉誠

李嘉誠一家豪宅

名媛與交際花的不同,是名媛上的了廳堂 ,下得了廚房,而交際花是只中看不中用的。

婚後,莊月明以長江實業執行董事的身份,直接進入公司決策層。畢竟是名校高材生,這個女人在李嘉誠企業早起的許多決策中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李嘉誠的一位朋友曾說:

“有人總說地產巨頭李嘉誠,如何以超人之術創立宏基偉業,而鮮有人言及她的賢內助及事業的鼎助人莊月明女士。”

如果沒有莊月明,李嘉誠的人生決定要改寫。

後來,莊月明陸續為李嘉誠生了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

丈夫大業已成,本來就低調的莊月明更低調了,在家專心相夫教子。

李嘉誠

李嘉誠一家

1990年,莊月明在新年第一天猝然離世,對外公告是:心臟病猝死。但很多人說是李嘉誠包養李嘉欣導致的憂鬱而死,甚至有人說1988年李嘉欣的港姐冠軍就是李超人買的。彼時香港經濟繁榮,富豪包養小三之風盛行,李嘉誠雖然已經六十多歲,但是依然精神矍鑠,一些女子趨之若鶓也很正常,事情真相如何,我們已經很難知道,但莊月明去世後,李嘉誠對發妻的態度我們卻可以看得很清楚。

妻子過世後,李嘉誠在妻子靈位前立下誓言:終生不娶。

此後,每年的元旦,他都會親自給妻子祭拜掃墓。今年因身體原因,他已經腿腳不靈光,但依然風雨無阻。

很顯然,在李嘉誠心中:莊月明,是無人可以取代的。

(三)紅顏知己週凱旋

若要看一個男人的品味,看看他身邊的女人便知。 在莊月明過世後,真正走進李嘉誠生命的女人叫周凱旋。

李嘉誠

週凱旋

這個女人跟莊月明不同,她家境一般,比李嘉誠小33歲,1961年出生於香港的一個普通商人家庭。

她的上位之路非常生猛,是一位真正靠智商、實幹成為李超人紅顏知己的女人。跟「鄧文迪與默多克」、「田樸珺與王石」、「奶茶妹妹與劉強東」那些個組合都不同,週凱旋站在李嘉誠身邊,竟然沒有一句非議。

比起鄧文迪的黑歷史,她社交手腕一流,但歷史更清白;比起田樸珺的小聰明和野路子,她路子更正更踏實;比起章澤天保送上名校、嫁人成富豪的一片唏噓,她成為香港女富豪多了一分實力和底氣。

週凱旋畢業於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大學,畢業後在TVB實習期間,認識了在政商界都有很深人脈的施南生,透過施南生她又認識了香港當時特首董建華的表妹張培薇。 與靠男人上位的野路子不同,週凱旋的起步是靠女人。

李嘉誠

曾經的施南生與週凱旋合影

她與李嘉誠的相遇是1993年秋,在北京王府井飯店,當時毫無地產經驗的她,用了僅僅5分鐘,就說服李嘉誠把北京王府井東方廣場一個投資20億美元的項目交給了她。

因為這個項目,她在地產界一舉成名,她幫李嘉誠賺了很多錢,自己也因此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4億港元。

那時,她買得起所有香港中環的奢侈品,但是她卻依舊低調,她處於上流社會,社交手腕一流,但是人們看到的周凱旋永遠不是在交際,而是她真正做了一些實事。

作風低調不外顯,是真正智慧的女人。每次她與李嘉誠出席活動,都是像助理一樣為他拍照、錄像,有時候李嘉誠的鞋帶鬆了,她就蹲下為他綁鞋帶。平時謙卑低調,但一旦出手,都能幫李嘉誠賺大錢。

李嘉誠

週凱旋與李嘉誠參加畢業典禮

當年Facebook估值150億美金的時候,她又用了僅僅5分鐘就說服了李嘉誠投資入局,如今Facebook估值7105億美元。

就這一筆,她就讓李嘉誠賺了幾百億不止。

李嘉誠在妻子莊月明過世後,曾立下誓言「永不再娶」。

但人生若能得一紅顏知己,又有何求呢?

人生一輩子,最難得的是人心。一個人能夠願意不要名分死心塌地心甘情願地與你琴瑟和鳴,是你的福報,也是對方的運氣。

身為女人,有好的婚姻當然是最好的歸宿。但是,如果這是宿命,那活得通透一些也是一種智慧。

對於自己與李嘉誠的關係,週凱旋很知足:

“在男女感情上,最靠得住的感覺是“你是不是我最不可替代的朋友”,這個是原則。”

「男人和女人不一樣,男人一定要做揚名立萬的事情,而我不太看重虛名,做一件事成功了,已經很滿足了。」

“要成為優秀的人,就應該‘聰明如狐狸,單純如鴿子’。”

同樣是紅顏至極,看周凱旋,看田樸珺,看鄧文迪,看章澤天,不同女人代表的是不同的品味。

不用嫁給李嘉誠,週凱旋也曾是香港第二女富豪(僅次於地產大亨龔如心)。這就是為什麼她站在李嘉誠身邊人們不僅沒有閒言碎語,還多了一些敬意的原因。

四、永遠的超人

創業容易,守業難,基業長青,欣欣向榮,是每個企業家的心願。但真正做到像李嘉誠這般能21年長居香港首富寶座,15年長居華人首富寶座的極為罕見。

李嘉誠為什麼被稱為「李超人」?

今年李嘉誠已經93歲了,他是90歲才退休的。從22歲創立長江塑膠廠到90歲退休,整整68年,他的自律超乎我們想像。

每天晚上雷打不動地看書,與企業相關的書和綜合性的書他都會看,有時候實在是枯燥無味,他也會硬著頭皮去看;每天晚飯後,他會堅持看20分鐘的英文電視,他只有國中學歷,英文全部靠後期自學。

為什麼一定要學英文?

當然是為了了解國際上的商業趨勢和機會。

1987年,李嘉誠正是因為和李兆基、鄭裕彤一起,拿下溫哥華86年世界展覽會舊址的發展權後,才迎來公司的迅速發展的。七年後,長江實業集團的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420億美元,李嘉誠是香港華人進駐外資集團第一人。

李嘉誠

香港四大富豪

英文有時候聽不懂,他就跟著大聲朗讀出來。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不管晚上睡得多晚,每天清晨一定要在5點59分鬧鐘響後醒來。

讀書學習到底有什麼用?只讀書學習不一定能立刻變成財富,但所有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愛讀書又超勤奮的。

李嘉誠說:「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 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近幾年房地產行業整體不景氣,而土地價格卻一路高升,李嘉誠早已經佈局了“出售內地香港的地產項目,收購海外基建”的“萬億資產大挪移”的計劃。

要知道,內地的王建林開始意識到產業危機後,開始拋售萬達廣場和萬達酒店,已經整整比李嘉誠晚了三、四年。

李嘉誠早就在國內產業下滑前預見了危機,提前好幾年就在德國、荷蘭、奧地利等老牌歐洲已開發國家和英國、加拿大、澳洲等英聯邦國家佈局收購了。

經過一系列的調整重組,李嘉誠的商業版圖早已經是全球範圍橫跨多國,橫跨多行業的分散格局,涉及行業包括地產、基建、港口、零售、石油、天然氣、水務、電信、保健品、互聯網等。

所以,地產業迎來寒冬,對李嘉誠的公司早已經不能造成威力。

就這一招,可以說為李嘉誠完美退休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我們複盤李超人最後五年的投資軌跡,不得不為他的遠見再次豎起佩服的大拇指:

1)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提前預測產業寒冬,提前出售大陸可能變現的資產籌集現金,確保現金流安全。

2)公司遷冊。將旗艦公司註冊地址全部從香港改簽為「免稅天堂」之稱的英屬開曼群島。

3)在法律完備、人口密度集中、經濟發達的英國及歐盟地區佈局消費、基金、電信等,維持長期穩定收益。

4)在地廣人稀的加拿大、澳洲等國投資能源項目,增持基礎資源。

5)在內地留存土地儲備和未開發的項目,等待寒冬過後,內地未來土地升值帶來的剩餘紅利。

6)在東南亞國家佈局,對沖風險。

去年因為疫情許多產業受到重創,但是因為李嘉誠因提前佈局的投資格局,使得長江集團身家不減反增,李嘉誠身家增長了20%,最終以354億美元身家又重新回到香港首富的寶座。去年香港首富恆基地產的李兆基,以305億美元跌落第二名,鄭家純家族以221億美元身家排名第三。

因為從22歲就開始創業,所以李嘉誠對資訊和數字極為敏感。每天清晨,他的辦公桌上都會收到一份當天全球重大新聞的清單。上面是秘書給列出的當日全球重大新聞的標題,摘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一線財經媒體,李嘉誠會根據標題選出自己想看的文章精讀。

李嘉誠

李嘉誠在辦公室

他喜歡閱讀,來者不拒的那種,紙質的、電子的都會涉獵,高科技的東西,這位老人家都玩得溜極了,根本不存在因為年齡大有代溝之類,所以也根本不存在落伍一說。很多人說他是超人,學到老學到老,但他自己卻說「我始終把自己當作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他熱衷於看各大公司財報,跟巴菲特一樣,他看一眼那些數字便能記住。 為什麼能記性這麼好使?

他說:“因為我投入。

從這些密密麻麻的數字背後,李嘉誠發現了許多更好的投資機會,也學習了其他大公司財務的優點和資源的分佈。

要有一次成就可能不是很難,但是李嘉誠從創業到退休,每次都能帶領長江集團市值翻倍,每次危機都能安然無恙。

憑什麼?

因為李嘉誠的危機意識太強了。 後來他講了自己的每次都能在危機中安全抽身的秘密:

「因為我8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是在考慮未來,在腦中構想企業可能遇到的逆境、危機,不斷給自己提問,然後思考解決的辦法。」

在危機真正到來的時候,他已經早點做好了各種準備。所以,每次危機,企業不但沒有受到影響還變危機為機遇,做得更大更強了。

如此厲害的一個人物,卻從來沒有生氣或高高在上的時候。無論在什麼場合,李嘉誠永遠都能保持微笑和和藹的表情,這並不是他的表情管理好,而是因為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杜月笙曾說過一句話很有名:「頭等人,有本事, 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一句話:“本事越大的人,脾氣反而越小。”

這才是李嘉誠最超越我們凡人,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