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農曆6月13日李嘉誠出生在潮州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李雲經,母親莊碧琴,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李嘉昭、李素娟。
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走的是治學執教的道路,也就是我們說的教師行業,李嘉誠從小就聰明好學,三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李嘉誠的堂兄曾說李嘉誠從小就非常懂事,讀書非常刻苦自覺,經常看書看到很晚才睡覺,就像書蟲,一見書就會入迷,天生就是讀書的料。
但是風雲突變,1939年6月日軍開始進攻潮州,不久潮州淪陷,執教多年的李雲經徹底失業,這個時候的李嘉誠小學還沒畢業,1940年的冬天,李雲經拖家帶口來到香港投靠自己老婆的弟弟莊靜庵。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是當時香港鐘錶業的老尊行,他創立了當時有名的香港中南鐘錶有限公司。
來到香港的李嘉誠一家寄住在舅父家,可能此時的李嘉誠也沒有想到來到香港後的他會吃多大的苦,李雲經來香港,莊靜廬從未提過幫他找份工作什麼的,只是詢問了老家的狀況,讓李雲經安心休息一段時間。但李雲經也明白這是商家的做法,他自己也不想給莊靜庵田添麻煩。所以後來莊碧琴想去找莊靜庵質問的時候,被他制止了。
一直教書育人的李雲經在香港這個拜金主義盛行,錢財成為衡量人的唯一標準的商業社會找工作十分困難,四處碰壁。最後找了一份小職員的工作,談了半輩子教育救國的李雲經感嘆到實業亦可救國。自己對兒子的教導觀念也有很大轉變,他要求李嘉誠學做香港人。
李嘉誠也很聰明,他很快就明白父親的用意,他進入了香港的中學念書,這對於從潮州來的李嘉誠來說,英語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每天坐在教室就像是在聽天書,但他自己知道英語的重要性。以至於後來學習英文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每天天剛蒙亮的時候就起來背單字。晚上怕影響到家人休息就跑到戶外的路燈下補英語。經過一年多努力,加上自己的天賦,終於能精熟的運用英文答題解題。
但好景不長,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航空兵偷襲了美國海軍軍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的8時30分,日本航空軍出現在了香港九龍上空。對當地的軍事基地以及居民區進行了轟炸,英軍準備不足,12月25日英軍投降,這次戰爭對原本就生活困難的李嘉誠一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父親李雲經也由於常年勞累染上了肺病,1943年的冬天,父親李雲經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他在臨終之前告誠李嘉誠“貧窮志不移”“求人不如求己”這些話對以後的李嘉誠影響非常大。
這一年的李嘉誠14歲,此時的他明白父親走了,從此以後必須靠自己雙肩挑起全家的生活負擔。所以李嘉誠也不得不輟學謀生,賺錢養活家人,但他仍然堅持學習英語,這對他在以後的商戰風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