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是誰的詩句(李商隱因心情不好,駕車出行寫下《樂遊原》)

2022-12-29李商隱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出自李商隱的五言絕句《樂遊原》,因為收入《唐詩三百首》得以廣泛流傳。 這一首詩從表面上看,不同於李氏其餘成名詩作的隱晦。

詩中在讚歎夕陽的同時,也表達出了對美好事物已「近黃昏」的遺憾。後來,大家覺得「近黃昏」太傷感。於是,截取前半句的“夕陽紅”,使它成為對老年人的讚美之詞,即--最美不過夕陽紅。

李商隱

但是,《樂遊園》中「近黃昏」所表達的真實感情,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著名學者周汝昌認為:李商隱的《樂遊原》,本不帶傷感之情。

今人誤讀了李詩中的「只是」一詞,以為李商隱是在感嘆夕陽的美好快要消失。而事實上,李商隱真正想說的卻是:夕陽之所以這麼美好,正是由於它出現在黃昏。

一、《樂遊原》的解讀

《樂遊原》——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一首詩的內容十分淺顯,講的是詩人在某一天的傍晚,突然感到心情不佳,於是就駕車出遊,到一個叫「樂遊原」的地方去散心。

到達目的地後,在樂遊原上一處開闊的空地,看到遠方天邊夕陽西下。晚霞在雲層的遮掩下綻放出絢爛的光芒,心情突然就好起來了。因此,他說「夕陽無限好」。

李商隱

傳統的理解中,李商隱在感受到夕陽的無限美好後,感慨急轉直下,突然來了句「只是近黃昏」。意思是說,這風景好歸好,但剩下的時候不多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有人覺得這首詩是在喻意唐王朝即將覆亡。

不過,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李商隱《樂遊原》最後一句的「只是」並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它不代表轉折,所以正確的理解是--「正是」。 詩的第三、第四句是「倒裝」。正確的順序是:只是(正是)接近黃昏,(所以)夕陽無限好。

清代詩人程夢星作《李義山詩集箋注》,說這首詩寫於會昌四、五年(西元844年、845年)。當時的李商隱,剛三十出頭。兩年前,他的母親過世。

剛踏上仕途的他,只好「丁憂」還鄉。隨後,他在政治上的靠山李德裕和他的岳父相繼病逝,為他的仕途帶來了致命的打擊。當時他退居太原,往來京師。經過“樂遊原”,寫下了這一首詩。

李商隱

“樂遊原”本來應該叫做“樂遊苑”,是漢宣帝時皇家林苑遺址。 連結到李商隱的個人經驗和當地所處的場景,說他這首詩喻意唐王朝的衰敗,表面上似乎也說得過去。

你看眼前那一片森森的皇家園林,被天邊的晚霞映襯得多麼絢爛奪目啊,可惜時間已近黃昏。當太陽落下山去,它們就會不復存在輝煌。

二、關於「只是」的用法

周汝昌先生不是第一個對「只是」提出疑問的人,最早質疑李商隱「只是近黃昏」本義的人,是日本漢學家入矢義高。他在1974先提出這個觀念,週汝昌在1986年重申了和他同樣的看法。

他們質疑的理由是:李商隱的詩中共有一百餘處用到“只是”,這並不是因為他特別喜歡在詩詞中搞“轉折'。而是在唐代,“只是”一詞的用法和現在不同。

李商隱

翻開現在的字典,「只是」的解釋大概有三個:第一,僅僅是;第二,不過是;第三,但是。可是在古時候,「只是」還有一個意義是「正是」。

後來,經中日兩國的專家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非「轉折」的用法。認為李商隱詩中的“只是”,意思是“一向”、“正是”的意思。

“只是近黃昏”中的“只是”和“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茫然”,以及“年華無一事,只是自傷春”中的“只是”是同一個用法,都不代表轉折,而代表「正是」、「一向」。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須藤健太郎歸納法總結了唐詩中「只是」的用法。他說:因為「只」在唐朝以前,很多時候是語氣強調詞,「只」、「是」組成聯動詞,前者用來強調後者「是」。

儘管李商隱詩中一百多處「只是」的用法各有不同,然而考慮到「只是」一詞在漢魏六朝和初唐詩中看不到,推測它是產生於中、晚唐,並最早是以口語的形式出現。

李商隱

其正解並非表示轉折的“但是”,所以“只是近黃昏”的本義就應當解釋為:正是因為它接近黃昏。那麼,我們現在根據最新的解釋,再回過頭去解讀李商隱的《樂遊原》會是什麼樣子呢?

傍晚的時候心情不太好,於是開車到郊外欣賞風景。在開闊的樂遊原上觀賞風景,感覺夕陽特別美好。為什麼夕陽會這樣美好呢?正是因為它出現在黃昏。

三十一二歲的李商隱,雖然因為喪母“丁憂”,以及岳父逝世,導致仕途不順。但是他,正當青年時代,他並不可能預測到他政治上的依靠李德裕會在武宗暴斃、宣宗上位後,迅速被排擠出朝堂。

那時候的他,雖然發現晚唐政治已經是一片烏煙瘴氣;可是他仍然相信自己有機會,也有能力在朝堂上一展抱負。

李商隱

正如李世民所說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大唐王朝要不是一片亂象,像李商隱這樣的青年人哪裡有機會進入權力的中心?然而他並沒有想到,僅僅在寫下這首詩後的一年,他政治上的靠山李德裕就倒了台。

結語

李商隱寫下《樂遊原》一千多年後,人們也和他一樣,覺得夕陽無限好。可是,人們卻不願意接受「近黃昏」的傷感,於是寫了各種歌詞來唱頌夕陽。

例如以前有一集就叫《夕陽紅》,而主題曲唱的就是:最美不過夕陽紅。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李商隱在當年寫《樂遊原》時,很可能並沒有傷感之情。

唐詩是「言志」的藝術,是朝氣蓬勃的,是最富有生命力和美感的藝術。三十一、二歲的青年詩人李商隱,雖然因為母親和岳父的過世,不得不離開朝堂。

可是,他並不是普通人,他是個想像力豐富的詩人。因此當他看到夕陽的美景之後,對自己的前途仍然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身處亂世沒有什麼不好,因為當時的他正壯志凌雲,躊躇滿志,對改造眼前的世界,充滿期盼。不過,誰也不會料到,他後來會因為命運的不濟而虛負了「凌雲萬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