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與大秦帝業之老聖·老子

2024-12-10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說法叫做老聃(dān),生卒年不詳,推測其大約生活年代為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老子與孔子同時代,而又年長於孔子,曾經教導過孔子。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和道教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稱老子為老聖、大聖。

老子出生於苦縣(古地名)。苦縣,春秋時期原是陳國領地,後來陳國被楚國滅亡,苦縣變為楚國領地,老子可以算作春秋時期楚國人。主流說法認為現今的苦縣在河南省東部的鹿邑(yì)縣境內,另一說法認為在安徽省境內,兩種說法的地點相距較近。 2011年,河南省鹿邑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

老子留傳下《道德經》,《道德經》對我國民眾和世界民眾的思想影響非常巨大。老子離世後,過了若干年,道教興起,由於道教起源是道家學派,老子又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所以老子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根據道教說法,太上老君,簡稱老君,也叫做道德天尊,是居於三清勝境的尊神之一。道教建築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分別對應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是天下之人,老君為天上之神,光環籠罩他的生前身後。民間盛傳一句話:老君天上第一,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故裡,河南鹿邑。相傳(神話傳說),老子修道成仙,在河南鹿邑境內一處地點飛升成神。在這個成神地點,漢代開始建造老君台,老君台盛於唐代,又歷經千百年時光,直至今日還有老君台。因為民眾認為老君台是老子修道成仙之地,所以又稱老君台為昇仙台、拜仙台。

說了這麼多介紹老子的信息,有的讀者會覺得玄乎,還有的讀者可能會問:講了這麼多的人物介紹和景點宣傳,能不能講點有用的?

沒問題,我前面講了好幾段訊息,是為了講真實發生的故事:

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第4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安徽省向西進犯,攻入河南鹿邑。 6月1日上午9點多鐘,這股日軍氣勢洶洶開到鹿邑縣城的城牆之外,他們看到周邊有兩處較大的建築,左側是縣城城牆上的角樓建築,右側是一座台子建築。這股日軍誤以為它們都是國民政府的抗戰建築工事,日軍指揮官命令架起迫擊砲(pǎi jī pào),下令砲擊這兩處目標建築。

日軍砲手梅川太郎(人名)受命發炮,第一砲擊中左側的角樓建築,一炮之後,角樓被炸得粉碎。隨後,梅川太郎又用迫擊砲瞄準右側台子建築,一炮打出——砲彈打入了台子、什麼聲響也沒有。梅川太郎接連發炮,砲彈都擊中、打入台子建築,卻沒有任何一發砲彈爆炸!一連打了12發砲彈,都是變成了啞彈、什麼動靜也沒有。這股日軍人人感覺奇怪不已,指揮官更是氣急敗壞,日軍指揮官親自開砲,打出了第13發砲彈,他們都等著聽爆炸聲,結果真是打臉——共打了13發砲彈,無一爆炸!

見此情景,日軍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並停止了砲擊。

當時,日軍的同類砲彈攻打鹿邑縣城,都很有爆炸威力。只有這座台子,被13發砲彈擊中,卻是啥事兒也沒有。

之後,這股日軍得知:這座台子,就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老君台。

同樣尊奉道教的這股日軍,當即,人人膽戰心驚、魂不附體,慌忙集體跪倒在老君台大殿之前,不約而同地向老君台磕頭(kē tóu)謝罪……

兩年後,逃避戰亂的百姓陸續回到鹿邑縣城,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當地民眾和老君台道士一起,找到了12發沒有爆炸的砲彈。原來,這12發砲彈都打入老君台之內,分別打中、打入了老君台的牆壁、樹木、房屋大樑、老君像前神龕(shén kān;供奉神佛塑像的閣子),其中還有一發砲彈卡在了老君台裡面的樹杈(chà)上。幾十年後,到了2003年9月5日,由於對老君台維修施工,工作人員意外地在老君台的土裡發現了一發已經生鏽的砲彈,經過層層請示並經過有關技術人員鑑定,這發砲彈是日軍砲擊老君台的砲彈之一。這樣,總共13發砲彈都找到了。

不可思議的是,2003年發現的這發砲彈,在土裡藏了六十多年。由於這發砲彈被腐蝕嚴重、不便保存,便移交給當地武裝部門引爆了。誰也沒有想到,轉移到安全引爆地點的這發砲彈竟然被引爆成功,爆炸威力依然強勁——這明明是一發好用、能爆炸的砲彈!

1983年,那個日軍砲手梅川太郎,此時已是老年人。他來到中國,特意向相關部門提出要到老子故裡、河南鹿邑「觀光旅遊」。被許可後,梅川太郎來到鹿邑老君台,他懷著一顆懺悔(chàn huǐ)的心,蹣跚(pán shān;腿腳不靈便)著爬上了老君台33級台階,在老君像前面拜了又拜。他說:「我就是當年砲擊老君台的那個砲手,我們的砲彈應該是打得很準的,打在老君台上的砲彈為什麼不響,這不管是偶然的因素還是太上老君顯靈護佑的結果,更說明我們發動的那場戰爭是非正義的,是赤裸裸的侵略! 」他還說:「我今天之所以虔誠地跪拜中國的老祖先,是請求中國的老祖先原諒,請求中國人民原諒,向中國老祖先和人民懺悔請罪!

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後一次來到鹿邑。他把從日本運來的白色碑柱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並在老君像前長跪不起、虔誠謝罪,衷心祈禱中日永無戰爭、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

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的“謝罪碑”,碑體的四面,分別用簡體中文、繁體中文、日文、英文四種文字書寫“我們祝福世界人類的和平”。

(有一種說法,梅川太郎立碑謝罪、返回日本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雖然包括梅川太郎在內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但鹿邑縣人民還是以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把梅川太郎立的“謝罪碑”名稱改為“和平碑”,表明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愛與嚮往。

故事講完了,上述一連串故事,都是真實的。聽完故事,我感覺讀者朋友們都會有些感慨、感動吧!

老子的戰爭觀,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尾這樣講:蒼天之道、自然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它們;聖人之道,在於做什麼事情都不與人爭奪、爭鬥(原文: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我想,若是用在老君台被日軍13發砲彈砲擊事件上,也許老子在天有靈,他不與日軍爭鬥,套用現代一句話,可以對日軍說是“我就靜靜地看著你開砲,從來都不會打斷你”;我又想,也許老子根本不想理睬這股日軍;我繼續想,也許老子連不想理睬這股日軍的想法也沒有,老子已然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 …

老子的事蹟、行蹤,縹緲莫測、神龍見首不見尾。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做過東週時期周王朝的國家檔案館、藏書館的館長。東週時期,大體分為(不完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東週時期,諸侯混戰、戰亂頻仍、九州輻裂。老子長期住在周王朝都城,他見到周王室衰微,於是他離開周王朝都城,西行出關。

老子出關:

一天,日出東方、紫氣東來。

老子騎著青牛,氣定神閒、不疾不徐,來到函谷關之前,準備出關雲遊隱居。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人名),他見到老子,對老子說:“您將要隱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部書吧!”

老子應允,寫了一本五千多字的講明道德本意的書,隨後騎著青牛、飄然西去,沒有人知道他後來的行踪……

司馬遷寫《史記》時,還講: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這是因為老子能夠修道養心而長壽的啊!

司馬遷這樣寫,他也不知道老子究竟活了多少歲。但不管是司馬遷的說法,還是其他人的一些說法,所有的說法都指明:老子很長壽。 (但是,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二百多歲兩說,是誇張了。)

老子

老子留傳下的講明道德本意的書,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此書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為兩部分:上篇《道經》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經》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不過,根據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考古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代帛書《老子》(帛,bó;帛書,是我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帛書《老子》,是寫在這種絲織物上的書),分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一些古本《老子》也稱《德道經》。中文版《老子》有兩種大版《道德經》《德道經》,又細分為若干小版本,不同版本的字、字、句子是有不少差別的,是由於留傳時出現的各種原因造成的版本不統一。所以,我在下文列舉的《老子》(主要用通行書名《道德經》)原文,只是我個人比較認同的版本,另一些版本是與之不同的。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歷來被很多名家賢達讚賞不已,有些書法家還專門抄寫《道德經》並留傳下來。還有一些高人(比如毛主席、章太炎、郭沫若),他們認同《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國際上,有相關機構統計,《道德經》是《聖經》之外的被翻譯成別國文字版本、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被翻譯成很多種不同文字版本,有的同一種文字的《道德經》,又分為很多版本。以德文版《道德經》為例,目前,德文版《道德經》至少有八十多個版本(有的說法為一百多個版本)。 《道德經》在德國很普及,幾乎每個德國家庭都有一本或多本德文版《道德經》。這個現像比較有趣,德國既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社會主義思想),也產生了希特勒政治主張(納粹主義思想),德國人還很尊重來自中國古代的老子哲學思想。

我覺得一些德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也較有說服力。

德國哲學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jí)桶,唾(tuò)手可得。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曾經的德國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接著啦,我介紹《道德經》的內容。我認為,《道德經》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面向:自然宇宙、治國用兵、人生哲學。

先用《道德經》分析上文講的老君台被日軍13發砲彈擊中、卻安然無事的一連串故事。我先以老子的用兵思想來分析:

用兵的人曾經講過:“我不敢主動進攻,只願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寸,只願後退一尺。”於是,敵人打進來,他們想擺開陣勢、卻沒有陣勢可以擺,他們想舉起胳膊、卻沒有胳膊可以舉;他們持有兵器、卻沒有兵器可以持有;他們想要進攻、卻找不到敵人進攻。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還可以解釋成:我們擺出陣勢卻像沒有陣勢,我們舉起胳膊卻像沒有胳膊,我們持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我們在進攻中實現無敵於世。

等於說,砲擊老君台的日軍,他們氣勢洶洶、持有槍砲,卻等於沒有槍砲──開砲對老君台沒有任何作用。

很多人會想到:老子思想,就是這麼清靜無為,他清靜得很、不去管槍砲。

我的觀點:老子思想,清靜無為、無所不為。老子確實講求清靜無為,但他更講求所有事情都實現有為的效果。

大道永遠是無所作為,卻又無所不為。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只有不參與爭鬥,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之相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原文: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正因為不爭鬥,所以天下沒有什麼能與之相爭。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原文: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的看法,具體地說,老子的清靜無為、無所不為,過程和方式是無為,結果和目的是完全有為。還是日軍砲擊、老君台安然無事的故事,老子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有做,到最後,那股日軍只有集體精神崩潰而向老君台悔悟謝罪,梅川太郎還在感化之下,自動成為宣傳和平的使者。老子的方式是如此清靜,達到的目的是如此有為。

有為、無為,是一組對立的詞語。在老子思想中有豐富的辯證法:很多互相矛盾對立的觀念、事物,都能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這些觀念、事物的優劣存亡,也都能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

自然宇宙:

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名稱稱呼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有,是芸芸眾生的根源……無、有,此兩者同出一源而表現不一樣,它們同樣深奧玄妙。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治國用兵:

過於強硬用兵,會有被滅亡的危險;樹木過於剛直了,會有被摧折的可能。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原文: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人生哲學:

災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福運;福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災禍:福禍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關於互相矛盾對立的觀念、事物,老子總結過:

有無,在對立中互相生成;難易,在對立中互相轉化;長短,在對立中互相顯現;高下,在對立中互相依存;音聲,在對立中互相和諧;前後,在對立中互相統一。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剛與柔的對立轉化。這個舌存齒亡的故事,有各種版本。比較流行的故事情節是:

有一天,老子的老師(或朋友)常樅(樅,cōng;常樅,人名),他張開嘴巴問老子:“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回答:“在。”

常樅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回答說:“不在了。”

老子從而領悟到柔弱者生命力可能比剛強者還強的道理。牙齒可以咬碎食物而吃掉,舌頭可以分泌唾液而協助消化。剛強者容易被磨損折斷,柔弱者常能保全。實際生活中,有時需要剛,有時需要柔,有時需要剛柔結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看到這裡,可能與不少讀者一樣,我心中的老子形象,他是隨時能夠保持冷靜的樣子,他總是冷靜地思考一切、洞悉一切。用比較文藝化的句子形容: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卷雲舒。如果用網路上有人用古代老子畫像配上的字幕來形容:然而老子早就看穿了一切!

我深入了解老子思想,是在我讀高中一年級開始的。當時,我購買了一本《老子全譯》,這本書包含了《道德經》全文校對本、全文譯文和不同的古本《道德經》對比。我對這本《老子全譯》很感興趣,至今(2018年10月中旬),我已經抄寫完這個版本的《道德經》全文三遍,其中有的章節抄寫過十幾遍,還背誦過一些章節。最初,我對《道德經》的文筆很喜歡,尤其是書裡的押韻文、排比文、對偶文、聯珠文,更是對我的文筆產生了重要影響。老子是楚人,他的用詞用句,運用了許多他那個時代的楚國文風的文筆技巧。我的高中三年生活,翻看次數最多的一本書就是這本《老子全譯》,經常隨身攜帶它,隨時抽空看一看、背一背、想一想。逐步了解《道德經》之後,我越來越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精深。

我讀高二那一年,有一次,有一位教授來我校演講,我也同台參與了一番。我在場上,貼合實際地引用了《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幾句: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意思是:最方正的事物,好像沒有棱角;最貴重完美的事物,好像最後完成;最大的聲響,好像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好像沒有形狀。大道精微幽隱、沒有名稱。只有大道,善於產生一切、成就一切)。

《道德經》一書,認真研讀、仔細領悟,足可以衍(yǎn)生無窮無盡智慧、幻化包羅萬象玄機。 《道德經》中的自然宇宙、治國用兵、人生哲學,是互相聯繫的,組成一個整體思想體系。

大道產生混元一氣,混元一氣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產生陰陽和合的第三者,繼而產生萬事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然後,老子把這個觀點反過來、回歸大道自然:

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蒼天,蒼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樣邏輯:

天地沒有情感仁義,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草扎的狗(相當於現今的葬禮花圈,只是擺設)一樣,任其自生自滅;聖人(效法天地)也沒有情感仁義,對待百姓也不干預,任其自然發展。 (《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子認為聖人也應該無情、清靜。老子還把清靜引申到治國:

治理國家,好比是烹煮(pēng zhǔ)小魚。 (《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對此,我的看法:治理國家,不要過於好戰多戰,不要過於勞民傷財。如同烹煮小魚一樣,要文火慢熬,不能用鍋鏟翻過來翻過去,不斷地大動作、翻來翻去,小魚都成了魚渣。治理國家,也不能任意發布大措施,即使是國家國力雄厚,也吃不住不斷營建大工程、不斷發動耗費國力的戰爭。

《道德經》一書,老子講了太多的否定詞彙,常常看到他在說“不、不、不……”、“別、別、別……”,出現這些詞彙的原因,在於老子看穿世事、洞悉萬物之後,對於一部分觀念、事物,老子來了一個全盤否定。

那麼,老子有沒有要我們盡量做什麼?

有,例如,回歸嬰兒慾望、上善若水。

《道德經》多次提到,我們應該讓自己的慾望達到知足狀態,如嬰兒慾望一樣。心理狀態盡量保持嬰兒達到的程度,回歸淳樸、回歸自然狀態,同時老子提倡嬰兒心理狀態的思考、靜悟。

有人會問:回歸嬰兒慾望?有用嗎?

用一個真實故事來說明:意大利歌唱家、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羅蒂(人名),他曾經苦惱於自己的高音發音不能持久有效。一次偶然的機會,帕瓦羅蒂聽到了一個嬰兒在哇哇大哭、嗓音始終不啞。帕瓦羅蒂從嬰兒哭泣當中學到了要回歸自然、丹田發音,後來帕瓦羅蒂鍛煉這種自然式的發音,果然聲音持久、洪亮有力。

嬰兒,慾望少、自然程度高,會自然而然地發音,也是帕瓦羅蒂學到的。

老子極為推崇的,莫過於上善若水。

至高至好的善,像水一樣。水的善,在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甘心處在眾人都不願意在的低窪之地,所以它是最接近於道的。處世要像水一樣因地而安,內心要像水一樣深沉平靜,交往要像水一樣親愛柔和,言談要像水一樣真誠可信,為政要像水一樣條理清晰,做事要像水一樣靈活圓通,行動要像水一樣相時而行。只有不與萬物相爭,才能沒有過錯。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我解讀上善若水:水,自由自在,能剛能柔,遇冷結成冰,常溫保持水,遇熱化成水蒸氣。水在持續滴下的條件下,水滴穿石;水在大量匯聚的條件下,洪水滔天。水可以純淨無物,也可以洗淨萬物,還可以容納任何乾淨的、髒污的東西。人最上乘的境界,大概就是水的境界吧!

我覺得,老子的思想境界,達到了通天徹地、智慧卓絕的程度。

老子曾經與孔子見過面,也教導過孔子。孔子領受老子教導後,對孔門弟子感嘆: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對於會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射它;對於會遊的魚,可以製成漁具釣它;對於會跑的獸,可以織網捕它。至於對龍,我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大概就是上天入海的龍吧!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