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擅長創作「無題」詩,內容多涉及男女之情。但是,他最著名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流傳六百餘年來,一直爭議不斷。
詩中到底寫的是李商隱的「愛」還是政治「寄情」? 詩評者各執一詞。 當中牽涉到他的一位好友,以及他的一段婚姻,直接影響了他一生的仕途。
一、《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賞析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詩作意譯:
與你相見已經很難得了,離別之時就顯得更加難了。好像一場東風無力地吹著,百花都到了凋謝的季節。別後的相思似春蠶,結繭死後絲(思)才斷,離人眼淚像燭淚,蠟燭成灰淚才幹。
每個清晨起床都見不到你,只見到鏡子裡的自己又添了白髮。想必你也在每個寒冷的夜晚,對著月亮思念我。我聽說你現在蓬山,但找不到路去尋你。只有託請王母娘娘的青鳥幫替我傳信,先行去探看。
離別是人生中的一大恨事,古詩詞慣常以「離別」作文章,讀罷讓人心中黯然。但李商隱這首詩第一句,在離別的頭上再加上了「相見難」。這樣一來,就讓讀者感受到了雙重的「別難」。
第二句說,這種感受好比春天已經接近了尾聲,東風有心無力,不能再讓百花綻放,只能眼睜睜看著讓它們凋殘。
在頷聯中,李商隱繼續渲染了這種「別難」所帶來的痛苦感受。由「別難」來的相思之情,就像吐絲的春蠶一樣,不死無休。 而離別帶來的眼淚,也像是蠟燭燃燒出的燭淚一樣,非要把自己燒為灰燼才會乾。
從此以後,女子每個早晨都會像平常一樣起床梳洗打扮,等著她的愛人回來。可是日復一日,她見不到愛人歸來,只能看著自己鏡中的外表逐漸老化。同時,她又揣測那個與她相愛的男子,每晚也為了自己孤獨地坐在月下沉吟。
後來,她聽人家說愛人在蓬山,那是海外三座仙山之一。但是凡人怎麼能去仙山呢?她只有請王母座下的青鳥來當信使,先替她寄書傳情了。
這首詩的頷聯著力描寫了相思之情與離別之恨的極致狀態,讓它們達到一種殞身絕命的狀態才肯休止,因此說它有落筆「驚風雨、鬼神」的效果,所以歷來廣受好評,被用啦歌頌奉獻精神。
不過,這兩句詩在早年,卻一直存在著一種「誤讀」。 李商隱這首詩在古代流傳並不算很廣。但解放後,詩被選入語文基礎教育課本,普及率大幅提升。
因為李商隱本身詩風的隱晦,許多人把「春蠶吐盡」與「蠟炬成灰」與教師辛勤的工作與無私奉獻聯繫起來,並不把頷聯的詩句當作是在描寫相思之情。
同時,關於李商隱這首詩到底是在寫什麼的感情,也一直有很多種說法。例如有人認為:這一首詩其實是李商隱的政治寄情詩篇。
李商隱在詩作中把自己擬為癡情女子,而他傾訴的對象,是他曾經的好友,也就是後來貴為宰相的令狐綹。李商隱希望令狐綹能在仕途上幫他一把,於是他時常給令狐綹寫信,可是令狐綹卻似乎不太願意幫他的忙。
二、李商隱的「辜負」與「被辜負」
李商隱自稱是李唐皇室之後,但是他家祖上並沒有人當過大官,他是一位真正的「寒門子弟」。由於父親過世得早,身為家中長子的李商隱,在很小的時候就肩負起了家長的責任。 他必須照顧自己的母親,以及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的生活。
少年時代的李商隱,曾經得到駢文大家令狐楚的讚賞。令狐楚不但慷慨資助他,教他創作駢文,還把自己的兒子令狐綹介紹給他做朋友。但令狐楚去世之後,李商隱卻和令狐家的政敵王茂元女兒成婚。
有學者分析說:這就是後來令狐綹拒絕再資助李商隱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唐書》因此評價李商隱沒有操守,被唐朝的當權者輕視,所以才終身坎坷。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例如日本的一些李商隱研究者就認為:李商隱與王氏結婚的時候大約只有二十五、六歲,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根本不重要{/b }。當時朝中有“牛李之爭”,令狐家屬於牛這一方,而李商隱岳父家是李那一方。但是李商隱與王氏結婚的時候,根本連工作也沒有。
西元838年,李商隱在令狐父子的幫助下終於考中了進士。然後在同年的博學宏詞試中落榜,沒有得到官職。屋漏偏逢連夜雨,恩人令狐楚也在同一年去世了。令狐綹當時也沒有當上宰相,還在家中為父喪丁憂。
李商隱全家至少七口人要靠他養,所以他在這種情況下攀了王門高枝。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令狐綹不應該對他有那麼大的芥蒂。
對於這一點,李商隱本人也正是這麼想的。因此他後來不斷地寫信,希望他能幫自己躋身朝堂。
但是當上宰相的令狐綹工作太忙,每一天收到的信件太多。李商隱寄出去的信,他可能根本沒時間看。
在這種情況下,李商隱就寫了一些表面上訴說男女之情的詩篇來抒發心中的情感,隱約有一些責怪令狐綹的意思。
其實李商隱仕途不順,除了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缺乏有力的靠山之外,還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他寫詩得罪過一朝中的權宦,他曾作《有感二首》影射「甘露事變」。
另一種說法是:李商隱愛寫“無題”,詩中人常和女子保持不正當的私情,所以他的風評不好,為當權者所不喜。儘管他在《上河東公啟》中為自己辯護說:我的詩歌雖然會涉及花間女妓,但是我本人並不涉於風流,但是大家仍然對他有所懷疑。
從史料中的記載來看,李商隱與令狐綹其實從未反目。除了這首無題,他還寫過一首著名的《夜雨寄北》,也是寫給令狐綹的。 《新唐書》、《舊唐書》關於他因娶王氏女和令狐綹失和,只是撰書人的猜測。
李商隱只暫時地當過一陣校書郎,很快就離開了唐朝權力的中心,他在朝中根本無足輕重。而在他求仕這件事情中,不但令狐綹不曾給予他幫助,就連他的岳父王茂元,也不曾幫忙。
結語
「春蠶到死絲方盡」二句,無論用來解釋男女之情,還是政治上的寄情都說得過去,唯一說不過去的是,被用來當成對教師的無私奉獻的歌頌。
不過話又說回來,許多古詩詞中的名句,一旦離開了原作,都或多或少被人們重新解讀。 這樣的解讀有時候是與詩作本意南轅北轍的,甚至是牛頭不對馬嘴的。但是一經民間接受後,它就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