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歷史一直沒看懂,也沒想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秦國老將,河外大營第二號人物樊於期,不惜全族被滅而棄秦投燕?再見樊於期時已經是燕國太子丹的門客了,再看詩云:壯志不就千古悲,易水蕭蕭雲垂垂。尺八匕首何足恃,當時枉殺樊於期。這段歷史雲山霧繞令人費解。
{IMG}
荊軻刺秦之前做了三重準備工作;這第一便是絕世利器。荊軻將田光獻出的徐夫人匕首交給了太子丹,請太子丹秘密物色了最出色的工匠,給徐夫人匕首鋒刃淬入劇毒。第二便是,是能夠踏上咸陽大殿,並能被秦王親自召見的大禮。邦國之間,最大的禮物便是土地。太子丹本意,是要將與秦國雲中郡相鄰的全部畜牧之地八百里,獻給秦國為禮物。可荊軻說不行,那是燕國事實上已經不能有效控制的地域,作偽之像一目了然;要獻地,只能是燕南之地。燕南之地,是燕國易水之北、薊城之南的最為豐腴的平原丘陵地帶,也就是後來的廣陽郡。最後一重準備就是來投奔太子丹門下的樊於期人頭。只有最後這一重準備太子丹遲遲不能決斷。
{IMG}
荊軻找到樊於期說:秦國與將軍有厚恩,而將軍叛之。秦王殺將軍舉族,又出重金、封地懸賞將軍人頭。將軍孤身漂泊於燕國,準備怎麼辦?然而樊於期復仇無門,正是惶惶不可終日。荊軻隨告知了樊於期自己的計劃,最終告訴樊於期,如今萬事俱備就差將軍人頭了。樊於期坦然跪坐,一口長劍當頸抹過,一顆雪白的頭顱滾到了荊軻腳下。然後荊軻帶著徐夫人匕首,扛著樊於期人頭就風蕭蕭兮易水寒了。史書介紹樊於期就是這麼一開始就結束了,然後有很多詩讚揚他,鬧笑話一般讓人懵懂不已。
{IMG}
我們一起再來看看這個人頭對秦國的重要性,首先秦國駐燕國大使館的行人頓弱已經發現樊於期的下落了,請命嬴政問要不要當即殺了?嬴政堅決不許,必須要把燕國滅了,人找到帶回咸陽依法刑殺這個叛將才算明法。嬴政時期的秦國在統一天下的大業開始之後,對攻城略地、土地財貨的需求已經變得不再急迫,那對於以重金封地懸賞而求索的叛國大將的人頭,則是迫切渴望的。秦之戰國史,樊於期叛國對秦國、秦人、以及嬴政帶來的恥辱,可以說絲毫不亞於嫪毐之亂帶給秦國朝野的恥辱。
{IMG}
樊於期為報秦王滅族之仇,毅然決定用自己的首級幫助荊軻實現刺殺秦王的計策。他與荊軻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壯舉,成為後人“燕趙之地重節義之風,多慷慨悲歌之士”評價的證據。 那麼!那麼!樊於期為什麼叛變? 叛變的後果是秦王嬴政屠戮其家人、族人,並以“金千斤,邑萬家”的條件懸賞其首級。那麼樊於期作為秦軍大將為什麼要叛變?
{IMG}
對於樊於期叛變歷史上有三種說法,我都不認可。主流說法當然是什麼都沒說,歷史原文是:樊於期本為秦將,後因事奔亡他國,輾轉流亡,逃往燕國。按照這個說法就是犯事了,犯了什麼事能讓古代一位大將放棄族人、妻小生命於不顧,而苟活於世到處流浪,我想不出來。
{IMG}
還有一種說法是秦王政十四年,秦軍桓齕部大舉攻趙,樊於期違抗將令深入趙軍腹地,被李牧擊敗投降趙國,最後逃到燕國去了。可是按照當時的天下來說,只有秦國一國獨大,只有秦軍戰無不勝。況且秦河東大營都是戰功累累的大將,老將樊於期本來就是僅次於主帥桓齕的前軍大將,這次又是平陽戰事的主將,樊老將軍求勝心切,攻克平陽後深入趙國,樊於期是這麼想的:我軍已克平陽,枯守原地徒然窩了兵力,桓齕東路奔襲是孤軍,萬一被趙軍伏擊需要策應呢;樊於期決定再出奇兵北上,令趙軍不明秦軍虛實不敢輕易對任何一路動手;然而一路行軍攻克赤麗,是順利的。攻克宜安,也是順利的。
{IMG}
樊於期沒有被勝利沖昏頭,深入敵境危險備至,隨命令撤軍立即將戰勝財貨裝車回軍。暮色時分經過滋水南岸的肥下之地,誰也想不到的災難突然降臨了。結局還是一樣的,樊於期沒有消息,後來就莫名其妙的投奔燕國了。這也是我想不通的地方,樊於期回城被伏擊了,要么戰死要么歸秦,按照當時河外大營對趙國做試探性攻擊,嬴政是不會治樊於期罪的,何況在這之前河外大營還敗給過李牧一次。樊於期冒著舉族被殺的風險投奔弱小的燕國,為的是什麼?高官厚祿?顯然不是。封侯拜相?顯然更不是?豈不令人費解。
{IMG}
再看最後一種說法,樊於期是在得罪秦王后輾轉流亡,無處容身,才投奔到燕的。而秦將桓齮正好於秦始皇十四年(前233年)大敗於趙國,加之燕太子丹質秦逃歸在秦始皇十五年(前232年)。上述二事樊於期逃亡燕國的時代正相當。故他認為樊於期和桓齕為同一人。我認為不可能,根據《戰國策·趙策》記載,桓齕的結局是為李牧所殺,並沒有畏罪奔逃的可能。
{IMG}
在得到樊於期投奔燕國的確切消息以後,嬴政依法連坐刑殺了樊於期全族,樊於期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棄秦而去?這一歷史疑案得再研究研究,找出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能夠推演和考究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