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是誰寫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李商隱七律《無題》的本義與引申義)

2022-12-23李商隱

一,李商隱《無題》

相記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乾。

蓓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選集》p177)

簡註:

相見句,曹植《當來日大難》:別易會難。春蠶句,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絲,諧音「思」。蠟炬,蠟燭。淚,燭淚。曉鏡,清晨攬鏡。雲鬢,濃密如雲的頭髮,指女子的青春年華。改,變。喻年華老去。蓬山,蓬萊,海上仙山。此指意中人之居處。青鳥,神話中傳遞消息的仙鳥,見《漢武故事》。探看,看讀陰平。

散繹:

相見機會已難得,到別離時更難堪。

何況已值暮春時,東風吹過百花殘。

春蠶直到將老死,蠶絲纏綿方吐盡。

蠟燭燃盡成灰後,點燭淚才流乾。

清晨攬鏡照朱顏,青春一去不復返。

長夜樓自詠詩,月光傾瀉覺清寒。

蓬山仙境何處是,應該距離不太遠。

願倩青鳥通心意,為我殷勤探看。

二,《無題》的本義

品讀:

這首《無題》,寫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別離的傷感和別後悠長執著的思念。

首聯寫別時,重筆點染,意蘊豐富,感慨深沉。

頷聯從自己方面抒寫別後無窮的思念與離恨,春蠶和蠟炬的比喻中寓有像徵,情感熱烈纏綿,沉著深至。

頸聯轉從對面著筆,曉鏡,夜吟,於細意體貼中盡顯深情。

尾聯在刻骨的思念與憂傷中故作寬解,更見內心的悲痛以及情之不能自已。

全詩寫別恨相思,純粹抒情,不涉敘事,感情的發展脈絡清晰,轉折自然,環環相扣,沒有作者其他無題詩的跳躍過大,晦澀費解的缺點。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更與精純。這類愛情詩,捨棄了生命本身的雜質,提純,昇華為藝術的結晶。後代注李者往往據此類無題去考證作考的戀愛事蹟,猶如執精以求粗,往往捨近求遠,豈不知作者早已去粗而取精了。

三,《無題》的引申義

唯其詩句精純深至,它也就有可能融合作者某種人生感受,如政治上追求失意的苦悶和雖失意而不能自已的心理。清姚培謙曰:「此等詩,似寄情男女,而世間君臣朋友,亦可相通。若無此意,便泛泛然與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姚氏不說詩有寄託,卻說意可相通,可謂讀此類詩之一法。

此詩曾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大大增加了它的知名度,對後世影響較大。特別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聯,更是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以至於我們常把此聯理解為對理想,對祖國,對事業的忠貞不二,這就是一種建立在本義基礎上的引申義了。

正如《唐詩三百首》所言:「一息尚存,誌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我們對李詩的借用,正是現代傳播學中所說,閱讀者參與和作者共同創造藝術形象,並賦予新意的證明。春秋時代,賦詩就有“斷章取義”的傳統,同時根據“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形像大於思想”的藝術規律,我們的引申借用,也是很合適的。

【附圖八幅】李商隱詩意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