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台灣著名的瓊瑤劇小生劉德凱,他是60後,70後青春的記憶,陪伴一代人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台灣出生的山東人
劉德凱是外省第二代。當年,他的父母隨國民黨軍隊退到台灣。在台灣,他們這種從大陸來的人被稱為「外省人」。這些外省人住在一個村子裡,與島上的原居民隔開,這樣的村子叫做「眷村」。 「眷村」裡的人來自山南海北,說著各自的方言,沿襲著各自的生活習慣。他們彼此往來,互相融合,山東的太太跟四川的太太學燒川菜,四川的太太跟山東的太太學蒸饅頭。南方人跟北部人學包餃子,北部人跟南方人學做甜點。漸漸地,他們統一了飲食,統一了語言,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眷村文化」。劉德凱生在“眷村”,長在“眷村”,也經歷“眷村”的變化。後來,「眷村」拆了,大家都分開了,但「眷村文化」卻已植根在「眷村人」心裡,影響著他們的人生。台灣歌手鄧麗君也出生在“眷村”,在鄧麗君的採訪中,她也提到了那段特殊的日子,滿懷深情,念念不忘。可能是來自於大陸,遠離家鄉父老,一水相隔,台灣成了第二個故鄉,大陸成了回不去的家。他們對「眷村」深深的眷戀,或許也包含了對大陸故鄉的一份思念吧。
劉德凱祖籍山東諸城,祖父闖關東到了吉林,繼而又輾轉到了北京,最後死在北京,也葬在了北京。劉德凱對故鄉山東沒有記憶,他只是從父輩口中,知道關於故鄉的只言片語,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故事。劉德凱的母親是北京人,從小就聽母親講老北京的故事,講北京的風味小吃,喜歡喝豆汁,吃炸醬麵。
1994年,劉德凱到北京來拍電視劇《新月格格》。這是他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回到母親的故鄉。 「北京讓我好親切,不覺得是到了外地,我到南方沒有這種感覺。特別是看見我姨,哎呀,把我看傻了!從小到大我就沒見過跟我媽有那麼像的,連說話的聲音都一模一樣」。劉德凱長得像母親,「見到我表哥、表弟,還有表姐,一看就是一家人」。 「到了北京我好像膽兒特別大,騎腳踏車到處跑」。他先到鼓樓小吃一條街,喝了碗純正的北京豆汁兒。然後進胡同,看四合院,感受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紫禁城裡的宮殿,北海公園內的五龍亭,頤和園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香山那漫山遍野的紅葉……都讓他流連忘返。累了,就席地而坐;餓了,見個小店兒便進去叫碗麵吃,手擀的麵條煮得特別“筋道”,醬也炸得格外香。放眼窗外,高樓聳立,鱗次櫛比,成網狀的高速路、天橋,湧動著車流人流。北京,不再是母親故事裡的北京,她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體現著人類的現代文明。北京,還是母親故事裡的北京,有一份溫馨,一份親情。他覺得他屬於這座城市,他的根就在這裡。他還在北京買一間套房,說是要常回來住。
血濃於水
大陸和台灣分隔太久了,一灣淺淺的海峽卻割不斷血脈相連的親情。劉德凱也是公開表示,祖國大陸與台灣是一家人,之間沒有什麼差別,如果非要找出一點差別,那麼,「只是成長的過程、受教育的過程,做事情、求職,不太一樣」。像大陸的演員黃磊和台灣的翁家明這一代,「他們這一代人就更沒有差別了,完全接軌。電腦呀,輕音樂呀,連穿的衣服都是一樣的」。到了今天的2022年,估計劉德凱先生也沒有想到,大陸成了台灣年輕人嚮往的地方。祖國大陸繁榮富強,高鐵時代已經來臨,眼花繚亂的立交橋,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對疫情的防控防治,讓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度。這或許是劉德凱先生做夢都沒想到的吧。
有些人妄想阻隔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親情,請問,同一個民族,講著同一種語言,血濃於水,怎麼可以區隔得開呢!
許多年以前,劉德凱在海軍「永昌號」驅逐艦上服兵役。南中國海有一座太平島,島上駐守著一個連的國民黨軍,每兩個月運輸船都要為他們送去一批食物。當時,正是漂亮國瘋狂叫囂所謂領土主權,妄圖將我國的南沙群島納入他們的版圖。一次,「永昌號」為運輸船擔任護航任務,走到公海上,前面突然出現了三艘漂亮國的軍艦,對永昌號進行攔截挑釁。他們立刻往回發電報,請示怎麼辦?這兒離西沙群島比較近,電報被大陸截獲。結果台灣方面的飛機還沒來,大陸的飛機就先到了,不斷地向下俯衝驅逐那三艘敵艦,當時軍艦上的人都哭了」。劉德凱問我:「你說,這是為什麼?這是一個國家一致對外的事。 」
與戲結緣
劉德凱出身影劇世家,父母也希望這個小兒子將來能夠接他們的班,從事藝術。而年少的劉德凱卻違背了父母的意願,幻想著要當記者。 「記得小時候,我看過一部電影,講一位記者到非洲的蠻荒部落去採訪,讓我羨慕得不得了!」於是,這個世家子終於“離經叛道”,選擇了新聞專業,大學畢業後夢想成真做了記者,準備轟轟烈烈地大幹一場,他抨擊時弊,呼籲在島上完善社會道德秩序。誰知,台灣並沒有像對外宣傳的,那種新聞自由。兩年後,年輕氣盛的劉德凱離開了記者隊伍,先搞攝影、拍劇照,然後當“燈爺”,幹場記。過了四、五年,他去演戲。最後沒有逃脫掉「子承父業」的命運。
大陸觀眾一般都認為劉德凱是演瓊瑤戲起家的,其實他最早與古龍合作,主演了《楚留香》《陸小鳳》等4部影視作品,以及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等。古龍過世後,他還去拍了一些時裝戲。劉德凱是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認為台灣的時裝戲寫得比較虛,他更願意到古裝戲裡當天馬行空的大俠,行俠仗義,除暴安良。
如今,劉德凱進人影視圈已有四十多年了,二十多年前他退出一線,改做幕後,並且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台灣最大的電視獎“金鐘獎”,他拿過4次,包括導演獎、編劇獎和製作人獎。他執導的一部以小學生日記的形式和用孩子的視角看社會的系列電視劇,在台灣創下了16個百分點的收視紀錄,超過《還珠格格》4個百分點。他到底沒能逃避現實,以另一種藝術的形式,繼續關注社會,回饋生活。
瓊瑤式的愛情
自從出演《海鷗飛處彩雲飛》,劉德凱走進了“瓊瑤童話”,成為瓊瑤愛情故事的守望者。許多人認為,瓊瑤式的愛情太理想化,太虛幻 ,談情說愛有這麼談的嗎?瓊瑤會理直氣壯地說:我的愛情就是這麼血淋淋,就是這麼執著的。她自己就相信愛情是這個樣子,並且很真誠地相信。因為她本人的愛情就是這麼浪漫,她的確確生活在這樣一個理想化的環境裡。
當年我們讀著瓊瑤小說,幻想著瓊瑤式的愛情的一代人,在我們步入中年的時候,看到了瓊瑤最終被現實打敗了的劇情。步入老年的平鑫濤躺在病床上,曾經不食人間煙火的主角們,生活也是一地雞毛。瓊瑤式的愛情童話破滅了。原來,著種愛情只適合存在於美好的幻想中。但是,我們仍然會對瓊瑤說聲:謝謝,在那個相對貧乏的時代,是你,讓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享受到了愛情的如此美好。
現實生活中的劉德凱和劉雪華,也像演繹瓊瑤的愛情故事一樣,演繹了他們的浪漫戀情。而他們的婚姻生活卻充滿了不幸,直至破裂,沒能完成瓊瑤式的大團圓結局。
「她現在已經結婚,我也有了一個法國未婚妻。我們的過去都已成為歷史,翻閱這段歷史會很痛苦的。」德凱想迴避這個話題,但他還是忍不住說:「我們曾經好過,有過感情,總希望她真的是很快樂。
劉德凱解釋婚姻失敗的原因:「我覺得一個家庭有一個幹演員的已經夠嗆了,有兩個就不成其為家了。這個職業全世界都一樣。那些普通觀眾說:你們演員怎麼老是離婚呀!的給他煮碗麵吃,女的說我還累呢,你給我搥搥腿吧。 ,走路、眼神都跟正常人不一樣。入戲太深也會受傷害,這是職業傷害。一個受了職業傷害的人,最終,也會傷害婚姻和家庭。如今,雙方各自安好,也是一種成全。
劉德凱飾演瓊瑤劇的御用小生,在他最美好的年華,給觀眾朋友們留下了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們懷念劉德凱,也是懷念我們自己那段曾經的青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