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跨越時空的中華賢哲,也是古代哲學家中最具後現代氣質之人

2024-12-07辛棄疾

辛棄疾

老子:騎牛沐紫霞,函谷留真言

在先秦書籍中,《老子》是我讀得最多、也最仔細的一本著作了,在北京打工的小二十年中,在我外出辦事的間隙中,利用在銀行或辦稅等候的時間裡,總是帶有一冊《道德經》老子白話淺解,也不知讀過多少遍了。

但真正系統理解老子思想,還是在來深圳後,讀了南懷瑾大師的《老子他說》,南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對《老子》的內涵作了充分的闡解、辨正和引述,使我受益匪淺。

對先秦諸子百家的作品我總是心懷「畏途」之意,以我的古文功底,讀來很是費勁,寧願讀那些漢代大賦也不願讀這些「子曰」。

辛棄疾

及至有一次,同我們合作的日本松下北京公司的總經理提出,想找個人在他休閒之時,陪他聊聊天,講講老子,孫子兵法這些中國古代的經典,這任務自然落到了我的頭上。

於是乎,買來一堆的書來惡補,三個月後竟然莫名地有了些底氣,除了有些如何用日語來表述有點吃不准外,倒也能唬得過去,通過這次的備戰和實踐,至少對理解老子有了全新的認知,也算是一大收穫了。

我對老子是奉若神明的,區區五千字,寫就一部影響世人的巨著,其中閃爍著人類文明智慧的光輝,映射著國人數千年的軌跡,千古以來,唯一人耳。

辛棄疾

可能是時代遙遠,數百年過去後,到了司馬遷之時,由於大量的史料缺失,所以《史記》中對老子的介紹極為簡陋,而且是《老莊申韓列傳》,同幾位大神級的人物合為一傳,完全是雲遮霧罩般地迷惑。

司馬公對老子的生平的介紹也只寥寥三十餘字,「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週守藏室之史也。」苦縣,即今河南鹿邑,其職務是周王朝的圖書館長。

而對老子的記敘中,也只說了這麼幾件事,孔子問問、修道德並為關令尹喜著書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至於其他,皆是後世野史之言。

辛棄疾

儘管記載無幾,但老子所擔任職務非常人能勝任,他一定是個智慧之人,其職務也讓他能夠博覽群書,加上他的親身實踐與感悟,於是我們有了這部充滿智慧的《老子》,人生至理、因緣造化,皆潛於其所書。

老子可以說是古代哲學家中最具後現代氣質之人,他通天曉地,將世間萬物的生死輪迴,以一個“道”字統而歸之,卻又全然未落入虛無主義的巢穴,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特有文化符號。

我的學識自是淺薄,依我的理解,老子智慧最集中的體現就是辯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的發生總是向著兩個互為相反的方向轉變,兩者相互相承,相互轉化,於百姓而言,最直接的便是形成了類似福禍相倚這樣淺顯的道理。

辛棄疾

最早接觸老子,是在當年上山下鄉當知青時,從家中帶去的一本楊榮國先生的《簡明中國哲學史》,儘管此書在先秦哲學中重點說的是“儒法鬥爭”,但卻在老子一章中知道了“小國寡民”一詞,很有點奇葩的感覺,這是我對老子最初的了解。

至於其他如“絕聖棄智”,“絕巧棄利”一類,更是不知其所云何為,只是覺得太深沉了,不是我那個年齡和時代能夠理解的,至於處下、守弱、無為、不爭等觀念,也不是如我這樣的凡夫俗子能理解其中之妙處的。

歷史上的老子地位是很崇高的,是神一樣的存在,不過於今而言,可能也並非主流意識,他那快樂生存的智慧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也是格格不入的,試想,誰能夠拋棄誘惑而崇尚自然,雖然有些人口頭上喊著越簡單就越自由快樂,可是,能真正做到的,那是少之又少。

辛棄疾

人為乏趣,天機自然,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而人們在面對生活諸多的重壓之下,不可避免地被金錢、房貸以及車子、女子所誘惑,如何能做到瀟灑和自然,大家都在資源的爭奪中拼命,承受著“生命之重”,想要在這喧囂的塵世中追求心靈中的一片淨土,何其之難!

在中國傳統宗教中,老子是被奉為道教鼻祖,被稱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騎青牛,紫氣東來。過函谷,老子化胡,但道教發展到今天,早已是脫離了原始的本來面目,經過看風水,扶乩這些亂七八糟的把戲後,殘存的,大概也就是個養生術被一些人所尊崇了。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要評價老子或解讀《老子》,我覺得怎麼都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只能說,是將自己的一點感悟寫下來,僅此而已,至於有人說讀過幾百遍《老子》,就在平台上大放異彩,我認為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辛棄疾

於我來看,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集大成之人,後世諸多的學說都是從不同的角度發散而成,但是,我們不一定非要將其奉為聖人,更不應將其神化,因為,他的處世哲學,他的治國理念,是不適合當今時代的。

在我的心目中,老子就是一位仙風道骨,心如止水的一位智者,如鄰家老翁般地親切,他在那個時代創下的“五千言”,是中華民族哲學皇冠上的瑰寶,各個時代中的各色人等,都會從他的思想中的某一段話中,得到啟發,於人生,於治國,都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是跨越時空和文化的中華賢哲,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所處的時代離我們已是很遙遠了,如果現在誰還會將其奉為圭臬,那麼,你除了“躺平”,別無出路,最終必然會被時代所拋棄。

換而言之,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說,現在如果還有哪個國家用他的觀念來治國,那一定是會亡國的,儘管我也許會被人指責為“夏蟲不可語冰。” 所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個,我認賬。

辛棄疾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