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是誰的門客?(一向少言寡語的毛遂,為什麼突然高調向平原君自薦)

2022-12-29毛遂

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我們很熟悉了,它的典故我們也都很清楚。

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鄔鄔時,趙國委派平原君去向楚國求援,此時毛遂透過自薦得以跟隨平原君一起去楚國,並說服楚王,發兵救趙。

那麼毛遂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突然自薦呢?究其原因,有三點。

毛遂

1、毛遂是門客

毛遂當時是平原君的門客,因此他有機會自薦。門客是乾嘛的?平原君為什麼要養門客?門客出現在春秋時期,他們是貴族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公子們都有很多門客,例如戰國時期的四公子都有數千門客。這些門客中有些是有真才實學的,在關鍵時候幫主人辦事的,所以公子們養門客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毛遂年輕時遊趙國,成為了平原君門下的門客。所以毛遂在平原君有任務的時候,他是能夠向平原君提供幫助和建議的人。毛遂的這個身分為他能夠自薦提供了便利。

毛遂

2、毛遂要報答平原君

毛遂自薦的主要原因是想要報答平原君。因為毛遂自從成為了平原君的門客後,三年都是默默無聞的,沒有為平原君獻一計,謀一策。

毛遂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天天吃喝平原君的,卻從未出過力。平原君養門客本來就是為了在關鍵時刻,需要門客給他出主意,提建議,幫他解決問題。

所以當平原君接受任務去向楚國求救時,毛遂報答平原君的機會就來了。平原君去楚國需要帶二十個人,結果選來選去只選了19個人,還差一個,怎麼也選不出來了,這時毛遂就自薦了。

毛遂

因為毛遂三年都沒有出過主意,所以平原君對他並不熟悉,所以不太同意毛遂與他前往楚國。可是毛遂說,他會在關鍵時刻,顯露鋒芒,幫助平原君解決困難。

這樣平原君就只好帶他一起去楚國了。毛遂為什麼要堅持去楚國,就是為了報答平原君對他的恩德,他不能白吃白喝人家的食物,要在緊要關頭為人出力,才對得起別人和他自己。

3、毛遂有智慧

毛遂之所以敢去楚國,說明他之前是做好準備的,也可以說他是個有智慧的人了。毛遂三年在平原君的門下,都沒發聲。

毛遂

三年後突然自薦要去楚國,那麼他這三年肯定也沒有荒廢,而是在觀察當時天下的局勢,考慮如何面對這種局勢,所以毛遂三年來,並不是在耗費時間,而是在增強他自身的能力,當在危及關頭時,他就能一展身手了。

到達楚國後,他與大家談論局勢,大家都很佩服他。而在逼迫楚王簽訂盟約時,也展現了他的膽略和智慧,使得楚王不得不和趙國簽訂盟約,答應發兵救趙。

在促成趙楚聯盟這件事上,確實體現了毛遂的智慧。毛遂的智慧使得毛遂自薦的結果很理想,毛遂的名聲也因此傳遍所有諸侯國,而且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千古典故。

毛遂

毛遂成為平原君的門客後,與其他人相比並無什麼特長,甚至比其他人更沉默。然而他卻不急於表現,而是少言寡語了三年,因此,導致當他自薦時,平原君都不認識他,所以平原君不願意帶他去楚國。

但毛遂堅定地認為他自己會在楚國之行有所貢獻,平原君也是選不出人了,只好帶著毛遂去了楚國,結果卻令人意外。

毛遂自薦這件事告訴我們,不要小看平常不愛說話的人,也許這些人中就有出類拔萃的人。

毛遂

同時也說明了,一個人平時不要太高調,處處顯示自己的水平,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到了關鍵時刻,這類人未必能派上用場。反倒是那些話語不多的人,能夠一顯身手。

所以我們中國人不太喜歡誇誇其談的人,而更青睞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人,從毛遂自薦當中應該吸取了不少經驗。

參考文獻: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趙世家》

作者介紹:

蕭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透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了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來自網路

往期文章連結:

為什麼嬴政在攻打楚國時,不直接任命王翦,而是先任命李信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