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裡,「毛遂自薦」早已不是新鮮詞。無論是職場爭取機會,或是生活中展現自我,處處需要人們擁有自我推薦的勇氣。
然而,人生沒有彩排,未來的發展總是充滿各種變數,自我推薦意味著機會也意味著風險。 例如“毛遂自薦”中的主人公毛遂,就因為一場著名的“自薦”而被趙國平原君奉為上賓,卻也因為這次“自薦”,最終落得淒慘下場,這是怎麼回事呢?
01毛遂自薦
西元前258年,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秦軍一路長驅直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眼見趙國滅國之禍,就在公頃。
趙孝成王思前想後,決定派遣平原君率領二十位門客前往楚國,遊說楚王合縱抗秦。然而,平原君門下食客不下千人,但層層篩選後,卻只有十九人拿到了外交活動的入場券。
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平原君養了食客們好多年,怎麼到了關鍵時刻,上千名食客中卻連二十個得力助手都選不出來呢?
一念及此,平原君又是擔憂又沮喪。這時,一位名叫毛遂的門客突然主動找到平原君,表示自己就是平原君苦尋不得的第二十位外交人才。
平原君看著這位陌生的門客,有些懷疑地問道:“先生在我門下幾年了?”
毛遂答道:“三年了。”
平原君一聽就覺得不靠譜,這毛遂已經來了三年,怎麼自己一點印像都沒有,只怕毛遂就是來自己門下吃了三年白食。
於是,平原君當即委婉地表示:「一個人的才華,就像放在口袋裡的錐子,不管怎麼遮擋,錐子尖都會刺破口袋冒出來。如今先生來我門下三年,左右沒有人稱頌先生的才德,而我也沒聽說過先生的大名,恐怕先生不是我要找的那把錐子,還請先生留在家裡吧。
毛遂聽後,淡淡地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金句:“如果您早點把錐子放到口袋裡,估計連錐子把都冒出來了,又豈止是錐子尖呢!”
短短一句話,留下了「脫穎而出」這個成語,也說服了平原君。而毛遂這番出色的自薦表現,也讓「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在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是職場達人們嘴裡的高頻詞。
02奉為上客
毛遂跟著平原君長途跋涉來到楚國後,楚考烈王卻沒有想像中那麼熱情。誰讓趙國在長平之戰元氣大傷,秦國又兵強馬壯,楚國唯恐惹惱了秦國引火上身,根本不想攪和這趟渾水。
待到雙方談判時,平原君使盡渾身解數,說得口乾舌燥,楚王卻一直不置可否。雙方從日出時分一直談到艷陽高照,談判卻沒有絲毫進展。
一直在殿堂下方等候的毛遂覺得不能忍,是時候把錐子露出來了。 於是,毛遂徑自闖入談判會場,拿著劍大聲對楚王說:「當年白起率數萬之眾與楚國交戰,第一次攻陷鄢、郢,第二次燒毀夷陵,第三次使大王您的祖先之靈受辱,這種百世必報的仇恨,連我們趙國都看不下去了,合縱不僅是為了趙國,更是為了楚國。
一番說辭打動了楚王,也讓平原君就此對毛遂刮目相看。回到趙國後,平原君二話不說,就把毛遂奉為上賓。
03淒涼結局
若是毛遂自薦的故事在這裡結束,一切都完美得像童話一樣。平原君改正了自己在識人方面的失誤,敢於展現自我的毛遂也名利雙收,成為了趙國的偶像級人物。
可惜,歷史不是童話故事,毛遂的結局也沒這麼完美。邯鄲之圍解除之後的第二年,燕國見趙國大戰方停,元氣未復,突然派大將栗腹攻打趙國。此時趙國國內的將領青黃不接,一時難以找到掛帥之人。
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毛遂,趙王當即連連點頭,下令讓毛遂為將,領兵抗燕。
毛遂一聽嚇壞了,他雖然外交能力十分優秀,可打仗卻是個「門外漢」。 於是,毛遂急忙進宮求見趙王,只不過這次毛遂不再是“自薦”,而是“婉拒”。
見到趙王后,毛遂坦言自己一介書生,不擅長舞槍弄棒,恐怕有負君王重托,請求趙王收回成命。
然而,任憑毛遂百般推辭,趙王還是讓毛遂出征。 毛遂無計可施,只能硬著頭皮上陣,但他對軍事一竅不通,上了戰場根本不懂該怎麼排兵布陣,結果這支趙軍被燕軍殺得幾乎全軍覆沒。
毛遂看著滿地的趙軍屍骸,深感自己有負君恩。他沒有臉再回邯鄲,又不願臨陣脫逃,最後選擇避開眾人,獨自躲到山林裡拔劍自刎了。
一代外交天才,落得如此下場,實在可悲可嘆。掩卷長思,從「毛遂自薦」的高光時刻,到「毛遂自刎」的淒涼結局,毛遂這一手好牌,究竟是怎麼打壞的?
或許,毛遂壞就壞在「錐子理論」上了。 楚國之行的巨大成功,讓趙王下意識認為毛遂擁有無限潛能。雖然毛遂從未帶過兵、打過仗,可趙王依舊會在慣性思維下,認為毛遂並不是沒有軍事才華,而是缺少一個展現才華的平台與機會。
於是,不知毛遂水平深淺的趙王,將領兵重任交給了毛遂,希望毛遂能再次復刻楚國之行的成功。而毛遂本人早已功成名就,不再是當初那個平凡的食客,也就沒有了當初自薦時那腔孤勇。
沒了當初的勇氣,也就失去了與趙王陳說利害關係的可能性。毛遂面見趙王時,拒絕表達得太含蓄,說不定在趙王聽來,毛遂根本沒拒絕,只不過是文人自謙。
畢竟,毛遂提出的不擅長舞槍弄棒雲雲,並不影響毛遂運籌帷幄,指揮三軍,趙王又不是讓毛遂衝鋒陷陣,自然不會因為毛遂武力值不高,就放棄讓毛遂掛帥。
說到底,「趙國名人」的華麗羽毛,讓毛遂在他最擅長的口才方面顧慮重重,沒能在第一時間說服趙王易將,而當初毛遂在楚國的驚艷表現,又讓趙王誤以為毛遂這把錐子,放在哪裡都能刺破口袋,最終把毛遂放到了不適合他的位置,誤了毛遂,也誤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