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曾鞏,或許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名字不陌生,然而若在多問是否了解其人,估摸著很多人都會茫然搖頭了。
只能怪北宋文壇群星閃耀,使得曾鞏這般人才亦顯得存在感不強了。但事實上他的才華與實力足以躋身唐宋八大家之一,且他的老師歐陽修愛極了他的才華。
歐陽修曾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曾鞏)為喜。”又說,“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因此,每每遇到好文章,若不知作者姓名,歐陽修皆一概認為是曾鞏的作品,甚至還曾將蘇軾和王安石的文章誤認為是曾鞏所作。
據傳在嘉佑二年(西元1057年),歐陽修主持科考,當閱到一篇他認為定得第一的好文時,他便認定這肯定是自己學生曾鞏的作品,因此為了避嫌還特地將這篇文章降了個名次。誰曾想,揭榜之日才發現這篇文章竟是蘇遼的作品。
可以說,當時蘇軾曾鞏二人的文章不相上下。但為什麼最後卻是蘇軾獲得了文壇盟主之位呢?小君認為朝鮮文學家黃玹的說法還是很到位的,他說:“北宋多大家,而法勝者莫如南豐(曾鞏),以無法勝者莫如東坡。”
若以武俠來做比喻,那麼曾鞏便像那中規中矩,一招一式皆合師承的郭靖;而蘇軾則像那無招勝有招的令狐衝,讓人應對之中難以預知接下來的招式,可謂是特立獨行的異類。然而正是這種異類更是讓人難以捉摸,因此無招勝有招,蘇軾的靈動勝過了曾鞏的中規中矩。
但即便如此,曾鞏生前的文名足可與文壇宗師歐陽修媲美,其弟寫文章紀念曾鞏時便曾說:“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雖說是吹捧自己的兄長,但無奈人家說的卻都是實話。
但才華這般了得的曾鞏其實在科考上並不順利。
曾鞏出身江西南豐曾氏,在北宋文壇這是個曾盛極一時的世家。而曾鞏亦自幼聰慧,早有文名,只是在科考之路上,命運卻一直不曾垂青他。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18歲的曾鞏第一次進京趕考,遺憾落榜,卻收穫了王安石這位同鄉好友,兩個怀揣夢想的年輕人自此結為一生摯友。
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曾鞏的父親曾易占帶著曾鞏與曾曄兄弟倆一同進京應試,像極了15年後蘇家父子三人進京趕考,只是結局確是截然不同的。曾家父子三人皆落榜。然而這次科考失望之餘,也並非沒有收穫,他的《上歐陽學士第一書》讓歐陽修讚歎不已,還為曾鞏鳴不平,抱怨科考不公,直言曾鞏擁有絕世之才,卻還要遵從“不合理”的科考標準。小君不禁揣度,歐陽修之後決心改革科考制度,或許就為了這個心愛的弟子。
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曾鞏第三次赴考,依然落榜。估摸著歐陽修都心疼自己這懷才不遇的弟子,特修書寬慰他:只要肯堅持,夢想總會實現的。
屢試不應的曾鞏卻不曾放棄,依舊屢敗屢戰。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再次侍奉父親進京,不料行至途中父親便染病身亡。為治療父親,盤纏早已用盡,曾鞏只得四處求助才勉強湊出銀錢扶靈踏上歸途。
曾鞏有四個弟弟,九個妹妹,雖有一位兄長,卻英年早逝。因此父親去世後,家庭的重擔便落到了曾鞏的肩頭。此後的十年,為了承擔家庭的重擔,曾鞏不得已放棄了追求功名的機會,一邊耕讀,一邊輔導弟弟和族中小輩學習,且照顧長輩。
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曾鞏還需忍受同鄉人的嘲諷。早慧的曾鞏成名已久,卻屢試不中,同鄉人便視他為只會讀書的書呆子,還有好事者作了首打油詩戲謔曾家兄弟:「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
十年後,終於等到了兄弟都成長了。於是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鞏帶著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妹婿等,一行六人進京趕考。皇天不負苦心人,這一次一行六人皆中進士,而曾鞏在他39歲這年終於得償所願,與三蘇成為同榜進士。多年的付出終得回報,且帶領族人攜手步入仕途,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願。
二十年科考路漫漫,雖有諸多波折,然而平和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讓曾鞏堅持的下來,並最終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