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的身份極具時代特色,他是個門客。
門客,又稱食客,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和家奴不一樣,門客擁有更多自由,也不用從事固定的雜役,更多的時候是等待其侍奉的主人下達任務。春秋戰國的歷史中,門客可謂歷史進程的弄潮兒,許多赫赫有名的大臣如李斯、蘇秦、張儀等人,都是從門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
毛遂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府上的普通門客,約於公元前二八五年出生於趙國雞澤,自幼天資聰慧,文武雙全。二十六歲時,從雞澤前往趙國都城邯鄲,後經虞卿介紹,進入平原君趙勝府內。平原君號稱門下有三千門客,可說是人才濟濟。三千門客分工各不相同,有文武策士、守門人、屠夫、賣酒漢等。
虞卿為文策士,毛遂是武策士,有「南虞北毛」的美稱。虞卿的知名度不小,毛遂與之並稱在當時有點強行蹭熱度的嫌疑。趙勝何許人也?那是趙國的半邊天。毛遂在平原君府裡基本上無用武之地,整整三年默默無聞,一度被眾人遺忘。
毛遂心想,自己身懷一身高強武功卻用不上,不如棄武從文。在被忽視的三年裡,他默默讀書,累積知識,耐心等待展現的機會。
毛遂進入平原君府那一年(西元前260年),趙國剛經歷了史上最大一場敗仗-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小兒趙括被秦國的戰神白起打得一敗塗地,趙軍幾乎全軍覆沒。四十五萬好男兒被坑殺,讓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以來建立的強勢地位和積累的豐厚家底丟失殆盡,還要整天擔心秦軍的滾滾鐵騎。擔心國事的平原君趙勝心急如焚,急需出使楚國尋求援軍,抵抗已經快要包圍邯鄲城的秦軍。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原君出使楚國,門客必然要出一分力。平原君本來打算從門客裡選二十位聰明能幹的精英陪同,誰知道三千門客吃起飯來一個不少,真正能承擔這份苦差事的沒幾個。來來回回一折騰只挑得出十九個人,讓趙勝頗為為難:二十個人,每個都可能有大用處,隨便選個人充數可能坑了自己,難道沒有其他能人了嗎?
毛遂本來就不在三千門客的核心圈,第一輪篩選時根本沒入趙勝的法眼。當他聽到還有一個出使空缺時,覺得機會終於來了,趕緊說他願意陪同出使楚國。平原君心想,門客從來都是聽我的吩咐,這個毛遂倒是推薦起自己,便召見了他,也留下一段名垂青史的對話。
見到毛遂這個年輕人後,平原君發現自己對他完全沒有印象,人看上去倒是氣度不凡,徐徐問道:“你到我門下多少年了?”
毛遂如實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一聽更無語,有點不想理會這名碌碌無為的門客。剛好看到桌上有個囊袋,便說:「你在我門下三年了,什麼大事都沒幹,什麼名聲都沒有,就像這個囊袋,如果是一把錐子放在裡頭,早就扎破袋子凸出來了。
毛遂當然聽出了話語裡的看不起,不卑不亢地說:「您說的有道理,可是我這把錐子直到今天才主動請求您把我放入囊袋。如果我在這個囊袋裡,早就破袋而出了!
平原君畢竟閱人無數,聽到此話立刻收起輕視,心想:毛遂用我的話反駁了我的觀點,證明他的思維很清晰;能夠在此刻推薦自己,證明他很有自信。應該是個可用之才。
於是,平原君答應毛遂,讓他成為出使楚國的第二十位陪同人員,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
到了楚國,楚考烈王只答應召見平原君一人,二十名陪同門客只能在外等候。從早上直等到正午,趙勝一個人面對楚國滿朝文武,肯定難以達成目的。毛遂心想,這樣下去事情基本上沒著落了,看來得下一劑猛藥才行。
毛遂是個一身勇武沒處使的武夫,再加上其他十九名門客在一旁慫恿,毛遂心一橫,拔出寶劍,一步一步從宮殿前台階走進楚國大廳。
平原君沒說話,他知道這番話看似對他說,其實是施壓楚王。
楚王問平原君這人是誰,平原君表示是自己的門客。楚王立刻嚷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商談,你算什麼身份?”
毛遂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慢慢接近楚王,此時更一個箭步靠近楚王,厲聲說道:「您之所以這麼有底氣,是因為楚國人馬眾多,佔據優勢。不過現在我已經在您十步以內,您的性命可說在我手上了,您願意聽我講講合縱的利弊嗎?
此時此刻,楚王當然不敢不從,連連稱是。毛遂娓娓道來合縱之計,楚王一聽,說得確實有理,連聲稱好,當場就和平原君歃血為盟,趙楚合縱的事情就這樣談妥了。
出使楚國的成功讓平原君真正體認到毛遂的能力。回到邯鄲後,他對毛遂感嘆:「我自認是個識得天下之才的人,沒想到三年都不識您的大才。毛先生,您在楚國朝堂上唇槍舌劍,豪氣沖天,不僅達成聯合的目標,也沒失去趙國的威嚴,讓我們氣勢大漲,您的三寸之舌簡直勝於百萬之師! 」從此以後,平原君把毛遂奉為上賓,以禮待之。
毛遂在歷史上再無其他記載。他,沒有轟轟烈烈的生平,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是閃爍了一瞬間,像一顆易逝的流星。然而,他的瞬間光芒卻不輸任何大人物,「毛遂自薦」一件事,給我們留下了毛遂自薦、錐處囊中、脫穎而出、挺身而出、兩言可決、殲血為盟、因人成事、碌碌無為、一言九鼎等多個成語,而且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