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師系列-孟子

2025-01-02孟子

孟子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孟子

孟子的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

孟子曾經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像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

孟子

孟子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週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

孟子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個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

孟子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

孟子

孟子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孟子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孟子

孟子是儒家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後人尊封為「亞聖」。 《孟子》為《四書》之一,內容豐富,涉及政治、哲學、倫理、經濟、教育、文藝等多個面向,對後世影響深遠。中華國學源遠流長,《孟子》為教育部推薦書目,每個人都該必讀的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