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為國造重器(傳承·大力推廣科學家精神)
“我只想著能夠踏實地做點事情。”
——南仁東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宣布,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今年2月,科學家將「中國天眼」第一次收到的脈衝星訊號,發射到這顆小行星。從此,浩瀚宇宙中,永遠有了南仁東的名字。
2007年,又一個不眠夜。深夜,國家天文台A棟3樓,南仁東的辦公室仍亮著燈。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進入立項的衝刺階段,南仁東和課題組在辦公室逐字逐句推敲,常常工作到天明。
同事眼中的南仁東很率性。他年輕時畫得一手好畫,愛穿碎花襯衫、牛仔褲。然而,就是這麼隨性的南仁東,遇見“中國天眼”,一干就是22年。
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提出,要建造新一代電波大望遠鏡。南仁東被探索宇宙的夢想所吸引,憧憬中國引領的前景,推開中國參會代表的門激動地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1994年,南仁東構想利用貴州喀斯特窪地,建造一座500公尺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對這個想法,幾乎所有專家都不看好。選址、論證、立項、建設,哪一步都不易。技術和工程上的巨大難度,讓許多已開發國家都望而卻步。
在貴州大窩氹,南仁東用腳步測量出了台址。有一次,瓢潑大雨,山洪裹著砂石,連樹都能沖走。在外探勘的南仁東靠著救心丸爬回埡口。他自學岩土工程,成為看圖的行家手。他自掏路費,逢人就介紹「中國天眼」。 2006年,他更是直接向時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請求,為「中國天眼」爭取經費。
南仁東在工作上很嚴格,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嘴硬心軟。第一次去大窩氹,他碰到放學回家的孩子,看見他們衣衫單薄,回京後給縣上幹部寄了封信,囑咐把寄來的錢給最貧困的孩子。此後數年,他又資助了好些孩子。
得知「中國天眼」的施工工人來自雲南貧困山區,南仁東打聽到他們的尺碼,跟老伴一起給每個人買了一身衣服。晚餐後,他常到工棚坐坐,和工人聊聊家常。
可惜的是,這位「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卻沒能親眼見證「中國天眼」的高光時刻。 2017年10月,「中國天眼」首次發現脈衝星。但就在不久前的9月15日,這位最懂「中國天眼」的人卻因罹患肺癌而去世。此後,媒體的報道,才讓更多人了解到他。
「我只想著能夠踏實地做點事。」南仁東曾說,不希望別人記得自己。遵其遺願,他的喪事從簡,沒有舉行追悼儀式。 2017年9月16日清晨,南仁東逝世的消息傳開,他的辦公室門口擺滿了同事送的鮮花,路過的人都會停下來,深深鞠上一躬。
作者:喻思南
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