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與他的平民價值思想體系的形成

2024-12-31墨子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的時期,墨為氏,翟為名,在《墨子》一書中,他始終自稱為賤人,經常是“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可見他是一位來自平民階層的思想家。

墨家與儒家有著密切的關聯,《淮南子•要略》記載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這說明墨子先從儒家學習,但是後來又放棄了儒家的基本主張,自創墨家學派。

墨子

墨家學說在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號稱「顯學」。

信奉墨家學說的“墨者”,有著比較嚴格的組織,具有類似後來的民間社會的性質,他們的最高領袖成為鉅子,所有的“墨者”都必須服從於鉅子的指揮,鉅子的職位則有前任傳給他所認可的賢者。墨子內部有一定的法律,《呂氏春秋•去私》說:「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他們紀律嚴明,據說在作戰1時能夠赴火蹈刃,四不旋踵,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墨子

墨子針對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人民生命飽受摧殘的社會局面,提出了「兼愛」 的政治主張。所謂“兼愛”,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即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分貴賤高低,都要像愛護自己一樣相互友愛,有力的以力助人,有才的以財助人,有道的以道助人。做到了“兼愛”,天下就能從動亂的狀態下解脫出來。

墨子反對所有的戰爭,認為戰爭殺害人民,損壞財物,破壞生產,是天下大害,所以他主張“非攻”,“非攻”是墨子“兼愛”思想的一個具體方面。

除外,墨子提出的最主要的政治主張是「尚賢」和「尚同」。

墨子

「尚賢」就是主張選拔賢能的人來管理國家,《墨子•尚賢中》闡述「尚賢」的具體內容是,「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尚同」是另一個建立在「尚賢」的政治主張,墨子根據「尚賢」的精神,主張選舉天下最賢的人為天子,然後選舉三公、諸侯、卿、宰、鄉長、裡長等,因為這些王侯及官員都是從天下賢能的人中選舉出來的,因此上自天子諸侯,下至各級官員,均被墨子賦予了絕對的統治權,最終使天下百姓皆「尚同於天子」。墨子指出,做到這一點,也就是使天下同於賢者,天下自然也得到了大治。

墨子

墨子麵對統治者驕奢淫逸,而普通老百姓卻朝不保夕的不合理現象,提出了「節用」的政治主張,反對向百姓橫正暴斂。 《墨子•節用中》指出:「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v於民利者,聖王弗為」。正是在「節用」的基礎上,墨子針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節葬」、「非樂」等主張。

墨子還認為天有意志,也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墨子強調天意,明於鬼神之道,都是為他的政治主張服務的。例如他認為,天有意志就是“兼愛”的。 《墨子•天誌上》說:“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不僅如此,他還要藉助威嚴的上天及冥冥之中的鬼神來警戒、監視人間。

墨子

墨子又出身於普通民眾,因此在他的學說之中,特別重視生產勞作。 《墨子•非樂上》中提出了“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主張。當然,墨子所說的勞動,不僅只是農夫農婦的耕織,也包括士君子的各種職事,反映出他對人類社會的內部分工有了積極的認識。墨子的學說以實用為主,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大多都是針對一些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

墨子的學說中,出現了一些理論上的矛盾,故墨子的學說在戰國初期曾經盛極一時,但戰國以後就基本上煙消雲散了,但又存在於後代統治者治國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