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諱疾忌醫的主角是誰(諱疾忌醫的君主既叫蔡桓公也叫齊桓公,卻不是大家熟悉的齊桓公)

2022-12-29齊桓公

諱疾忌醫的君主既叫蔡桓公也叫齊桓公,卻不是大家熟悉的齊桓公

大家都知道,諱疾忌醫是成語,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這個成語出自《韓非子》一書,和當時鼎鼎大名的神醫扁鵲有關,患病的人叫做蔡桓公。

齊桓公

扁鵲的遊戲形象

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有一次扁鵲去見蔡桓公,他看了一會桓公說到:「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之間,不趕緊治療的話,病情會加重。」桓公這時身體非常健康,根本不覺得有問題,就笑著說:「我沒有病。」(中間又經歷了幾次,扁鵲說:你有病,蔡桓公說:寡人無病)……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和腸胃間都可以治療,但是病到了骨髓裡,我就沒有辦法了。」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扁鵲也早就逃跑了,因此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齊桓公

諱疾忌醫是《韓非子》記載的發生蔡桓公18年的一個典故,這時已經是戰國時期,對應的是西元前357年。但遍查蔡國君主列表,並沒有發現有蔡桓公的記錄,而且此時蔡國已經名存實亡,非要探究的話之前倒是有個一個君主叫蔡桓侯,和他差了幾百年,時間對不上,名號也對不上。那麼這個蔡桓公究竟是誰,我們再查看歷史,會發現齊國有位齊桓公正好也是在位18年兵卒,時間恰好是前357年。所以這位蔡桓公不是指的蔡國君主,而是齊國的齊桓公。前面我們也說了,這件事是發生在戰國時期,而我們熟知的齊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嗎?這是怎麼回事?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

事實是此齊桓公非彼齊桓公,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本來是姜姓,齊桓公在繼位之前是公子小白,也就是姜小白,他死的時候是前643年,和這個齊桓公相差近300年,根本不是一個人。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齊國被田氏取代,但是沒有改國號,於是姜齊成了田齊,兩個齊桓公雖然諡號相同,但是卻不是一家人。戰國的這位本名叫做田午,也是梟雄,為了區分二者,一般齊桓公指的是姜小白,而這位被叫做田齊桓公或者是齊桓公午。

齊桓公

田午

這下子大家明白了吧,諱疾忌醫的主角就是田午,《韓非子》中稱做蔡桓公,其實就是田齊桓公。這種別稱其實在當時很多,例如,魏國遷都大樑,也被叫做梁國,韓國遷都新鄭,也被叫做鄭國,這在《孟子》一書中多有體現。所以說一個小小的典故,我們是可以挖掘出許多有趣的歷史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