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燕國即將滅亡,你我又能奈何?
公元前222年,秦國大軍已經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境內百姓惶惶不可終日,燕王PATH駭然失色。多年來,燕國聯合齊、楚、趙、魏、韓數次合縱抗秦,卻始終不敵秦國鋒芒。此時此刻,燕國別無他法,惟有孤注一擲刺殺嬴政,才能扭轉乾坤。
然則,刺客荊軻明智過人,技藝無雙,為何其刺秦大業,竟告失敗收場?細究其因,荊軻刺秦之敗,實因燕太子丹操之過急、疑心太甚,若非其失之毫釐,終成謀臣舍我其誰之憾!
{IMG}
燕太子丹,被秦王蔑視
公元前238年,燕王PATH派遣自己的兒子丹入秦國為質,表面上是修好秦燕關係,實則想藉助秦國之力對抗趙國。起初,秦王政待太子丹極為親切,稱兄道弟。太子丹年僅十幾歲,character善良熱情,一心想與秦王政交個朋友。哪知政心術不正,居心叵測,他收留太子丹,目的在於聯姻吞併燕國。太子丹敏銳地覺察出政的用心,心中對秦王極為憤慨。
太子丹在秦國居住多年,政也漸感丹志不在秦。前226年,政在宴會上公開羞辱太子丹,嘲笑他是奸細和內奸,要關押起來妨礙燕國救援。丹心中怒火中燒,秦王如此無恥,居然當眾羞辱自己。趁夜色匆匆出逃,返回燕國。出逃的路上,丹膽戰心驚,生怕被秦王的追兵抓回,更擔心自己的舉動會導致兩國開戰。
{IMG}
燕太子丹,鐵心刺殺秦王
返回燕國後的太子丹,見燕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痛心疾首。多年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燕國國力日衰。太子丹責備自己多年來對秦國的錯誤估計,竟然天真地以為能與秦王政交個朋友,甚至借助秦國的力量。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當年多麼幼稚天真!
太子丹決心為燕國民除害救難,必欲刺殺秦王政。太子丹派心腹老師前往齊國,聯合山東六國,與秦國決一死戰。與此同時,他還想孤注一擲,派遣刺客進入秦國,直接除去政這個禍首。畢竟,秦王政心狠手辣,手段極為殘忍。要讓百姓安居樂業,非除掉政不可。
{IMG}
太子丹認定,刺殺之人必須有超凡膽識與義氣,方能成大事。燕國名士田光力荐荊軻,並誓死推薦。太子丹見荊軻器宇不凡,言談之間透著堅定的氣場。他試探問荊軻,可願意為國捐軀?荊軻沒有直接答應,只說倘若天命有在,定會竭力以赴。
太子丹便知荊軻是個有擔當之人,便設酒請他出山,請求他以身犯險,為燕國民除害救難。荊軻起初不願接此重任,太子丹乃親自叩頭,言辭懇切,荊軻終感其誠意,答應孤身犯險,前去刺殺秦王。
{IMG}
荊軻,憤世嫉俗俠客
荊軻,字元龍,燕國人。其骨鯁大義,仗劍俠客,為民請命,可以說是當世的俠士典範。他行俠仗義多年,打抱不平,轟動一時。太子丹一再懇求,荊軻才勉強答應。他本有自己的生死義觀,行事不羈,隨心所欲,實不願充當他人刀下亡魂。
但是荊軻思來想去,秦王政禍國殃民,自己若能一雪前恥,燕國百姓也可早日脫離水深火熱,這也是一件俠之大者。於是打起精神,豁出去了:既然太子丹誠懇相求,自己便此一搏,與政拼個你死我活!
{IMG}
太子丹欣喜若狂,將荊軻安置在遊藝場,以美人歌舞侍奉,並許諾豐厚賞賜。然而日子一長,荊軻不見動身的意思,太子丹大感詫異。他派人探聽荊軻,見他整日飲酒作樂,遊手好閒,疑心荊軻是在推託敷衍,藉故謀生。
其實,荊軻為人極為謹慎,行事不運籌帷幄決胜千裡的人。他反复推敲刺殺計劃,尋思自己如何才能接近秦王。君子動口不動手,荊軻起初還想勸說秦王,讓他放棄擴張的野心。但很快就意識到,與其勸不聽勸的瘋子,不如直接一劍斬於馬下。
荊軻行事果決,絕不輕舉妄動。刺殺大業,必須周密謀劃,機不可失。他在遊藝場門不出,日夜養精蓄銳,就是在等待最佳時機。太子丹誤會荊軻,實在遺憾。
{IMG}
秦舞陽,名聲在外實則怯懦
太子丹多次催促荊軻動身無果,認定其必然是在藉故推託。太子丹大怒,又擔心刺殺大計洩露,遂決意另尋他人。他選擇了燕國勇士秦舞陽作為荊軻的搭檔。
秦舞陽人稱燕國第一勇士,他十二歲時就敢於殺人放火,名聲在外。太子丹聽信了他的傳說,命他速去秦國,輔佐荊軻刺殺政。殊不知,秦舞陽實則怯懦無能,他之所以看似驍勇,完全是依仗其家世顯赫。
{IMG}
秦舞陽的父親是名將,他自小就受盡捧殺。北方少數民族經常騷擾燕國邊境,秦舞陽的父親帶兵擊退了他們的進攻。秦舞陽也跟著父親上過幾次戰場,殺過人放過火。其實那都是有父親罩著,沒有什麼真正生死搏殺的場面。但是秦舞陽依仗這點戰場經歷,到處吹噓自己的英勇事蹟。太子丹就是聽信了這些捕風捉影的故事,認為秦舞陽可以成大事。
荊軻得知太子丹改變主意,大怒之下與太子丹訣別,義無反顧動身。他原本已經招攬到真正豪傑好漢作伴,太子丹此舉,斷送了刺殺的大好良機!荊軻恨鐵不成鋼,太子丹何苦不相信自己,非要讓怯懦之徒同行。刺殺大業,不是兒戲,必須與真正的兄弟同舟共濟,方能成功。
{IMG}
刺秦失敗,太子丹操之過急
前227年冬,荊軻帶著毒劍來到咸陽,準備刺殺秦王政。荊軻計謀周詳,先控制住政身邊的心腹宦官,再趁政狩獵之際出手。荊軻深信自己此番出手,政必死無疑。
然而,太子丹操之過急,秦舞陽不堪大任,在荊軻行動時嚇得魂不附體,政警覺,荊軻刺殺失敗,被擒後遭凌遲處死。荊軻臨死前痛心疾首,太子丹既然不信任自己,何必強人所難,讓自己白白送命。他定會在地下對太子丹怨聲載道、怨氣沖天。
其實在行動前夕,荊軻就察覺秦舞陽異樣。他整日神色慌張,舉止可疑。荊軻試探問他,你可有把握?秦舞陽態度曖昧,不置可否。荊軻預感事情不妙,但為時已晚,刺殺之日已經確定,無法更改。荊軻只能豁出去,孤注一擲!
{IMG}
荊軻本可不負眾望,為燕國民除害救難。然而太子丹不信任荊軻,操之過急,致使刺殺計劃失敗。荊軻明智過人,技藝無雙,最終卻白白獻身,實在令人扼腕嘆息、堪憾!
荊軻臨終時,心中對太子丹萬分懊悔。自己本不該聽信太子丹的話,與不相干的人同行刺殺。明明自己已經物色好了絕世高手作為搭檔,太子丹偏要改變計劃,導致自己功敗垂成。荊軻痛心之餘,還在升天前警告太子丹,他日燕國被滅,太子丹也要為今日的錯誤埋單!
{IMG}
山東六國,難逃滅亡厄運
雖然荊軻刺秦失敗了,但秦國仍難逃滅亡的厄運。山東六國雖個個弱小,若能聯合齊氣,秦國仍難敵手。只因彼此猜忌,最終導致各個被秦國分而滅之。
然而,即便荊軻成功刺殺了秦王政,秦國大業也許會延緩,但難以避免滅亡的命運。秦國國力強大,民心歸附,很快就會擁立新的君王。政死後,其子胡亥很可能會繼位,執行相同的霸業。而山東六國繼續內鬥,無疑也會被一個個吞併。
所以荊軻之死,不完全是太子丹的失誤所導致。當時秦國國勢如日中天,統一六國,乃是歷史的大趨勢。即便荊軻成功刺殺政,也只是杯水車薪,於大局無甚裨益。荊軻死,燕國敗,乃天數人福,太子丹並非完全該責。
{IMG}
結語
荊軻之死,亦成仁乎?他為燕國殫精竭慮,卻因太子丹一念之失誤,從此風流不再。後人感嘆地說,人算不如天算,荊軻雖敗猶榮,為後世俠士們所推崇!他的氣節和膽識,將為後人傳頌。太子丹終究要為大好河山淪喪,埋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