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秦幕後主使:燕國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竟然是患難之交?

2025-01-06太子丹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都知道戰國是個戰亂頻繁、人才輩出的時期。齊楚燕秦趙魏韓,七國互相爭鬥,最後以秦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作為結束。荊軒刺秦王作為這段期間的佳話,更是家喻戶曉。但誰又能想到身為刺秦的幕後主使燕國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之間竟然曾經是患難之交的好友呢?下面就讓小編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吧。

1.少年患難之交,後友誼破裂。

秦王嬴政和燕國太子丹都曾經在趙國當人質。同為質子自然惺惺相惜,但質子和質子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昔日的燕丹是作為太子的身份來到趙國,雖然是個質子,但好歹人家也是個太子不是?而嬴政在趙國被父親拋棄,是以一個不受寵的公子的身份在趙國自生自滅,常常受人欺負,太子丹屢次替嬴政出頭,兩人因此在少年時期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可惜人心是脆弱的,你我都過得不好還能互相安慰,最怕的就是一個人突然發達,可另一人還在原地踏步。燕丹和嬴政就是這樣。作為燕國太子的姬丹,因為燕國弱小而一直在他國流浪。可曾經的落魄公子嬴政一夜從麻雀變成了鳳凰,成為了高高在上的秦王。可是姬丹仍然只是一個人質。看到從前需要自己替出頭的“小弟”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大王,其內心落差可想而知。更何況此時的嬴政,已經開始實施統一六國的野心,秦國相繼滅了韓國與趙國,燕國危在旦夕。兒時的玩伴終於因為政治理想上的分歧而不得不走向決裂。

太子丹

2. 燕丹為保燕國派荊軔刺殺秦王,成就一段佳話。

作為秦王嬴政的好友,又怎會不知嬴政的性格和他的野心。太子丹當然看清燕國必然會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一顆絆腳石。燕國滅亡只在旦夕,為了挽救燕國,燕丹經歷不少磨難,最後回到燕國準備對抗秦國。至此,昔日好友已完全站在對立面,為了阻止秦軍來襲,燕丹起了暗殺秦王的心思。在田光、鞠武兩人的謀劃下,決定由荊軻刺殺秦王。並耗費極大精力滿足荊軻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他需要世界上最鋒利的短劍;第二,需要燕國的地圖以麻痺謹慎的秦王;第三,他要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可以說,在當時燕丹作出刺殺秦王這樣大膽的決定,也的確是有魄力和野心的。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希望利用荊軻作為利劍保住燕國,然而荊軻卻反向利用燕國太子,希望去挾持秦王保護天下。

可以說,燕丹心懷燕國,荊軒作為俠士胸懷的是天下。他想要效法曹沫,挾持秦王保全天下。可惜他看錯了嬴政,也看錯了局勢,最後的刺殺也以失敗告終。荊軒一死,燕丹卻迎來他人生中最悲慘的悲劇。無論兩人之前的情誼如何,秦王又怎能容忍一個想要奪取自己性命的人活著呢?很快,秦王就派王翦渡過易水攻打燕國太子丹,弱小的燕國又怎麼能擋得住秦國的虎狼之師呢?秦軍很快就佔領了燕國,對於燕丹而言失敗並不可悲,可悲的是他的父王為了活命,不顧父子情誼取下了燕丹人頭獻給嬴政,作為保命的籌碼。燕王的決定還是太過愚蠢和單純,嬴政滅燕國是遲早的事,是無法改變的大勢所趨。最後太子丹被親生父親取走頭顱,而燕王最後也被秦王所滅,燕國最終也難逃滅亡的命運。真是可悲!

太子丹

3. 關於燕丹的評價眾說紛紜。

很多人認為燕丹刺殺秦王出於私心,刺殺一事也是不自量力的匹夫之勇。但小編認為燕丹在當時燕國弱秦國強的情況下,選擇劍走偏鋒其實也是為了奮力一搏,為燕國求取一線生機。他一生作為質子,不得志無法大展宏圖,壓抑自己的野心和慾望,可以說,派荊軒刺秦是他壓抑了一生最後的放手一搏。其中當然有賭的成分,可成大事者又有幾人沒有賭的成分?所以燕丹的行為,還是有值得讚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