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196),曹操的謀士戲志才過世了,曹操寫信給荀彧,要他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
信的內容是: “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怕熱>
於是,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了曹操。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時很有遠見,二十歲後隱居,秘密結交英雄豪傑,不與世俗來往,故時人多莫知。原為袁紹部下,至此改投曹操。
曹、郭兩人一見面,討論天下大事,完畢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自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的軍事參謀-軍師祭酒,多次為曹操出謀劃策,盡心盡力。
轉眼間,時間過了一年,曹操領兵準備討伐張繡,張繡率領部隊投降。張繡是驃騎將軍張濟的從子,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但不久,張繡又偷襲了曹操。
張繡的反叛,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怕熱>
- 一、曹操要收納張濟的遺孀,張繡對他懷恨在心。 (操納張繡之妻,繡恨之。)
- 二、曹操贈送金銀給張繡部下的驍將胡車兒。 (又以金與繡驍將胡車兒。)
因此,張繡「聞而疑懼」實施了偷襲曹操的計畫。這一戰,曹操的長子曹昂,校尉典韋雙雙被殺,曹操自己也被流矢射中。
後來,曹操收拾殘部,退到舞陰,張繡率領騎兵追擊,曹操將他打敗,退回了穰城,與劉表聯合。袁紹知道曹操兵敗的消息後,寫信給他,言辭非常傲慢。
曹操對袁紹,郭嘉言道:「現在我想討伐背信君臣大義的袁紹,但是力量不敵,該怎麼辦?」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我們就來看看十勝十敗的內容:
怕熱>
- 一、道勝
袁紹注重排場,禮儀繁多。您待人接物任聽自然,這是在處事之道勝過他。 (袁紹禮儀繁多,常為形式所困;公從實際出發,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 二、義勝
袁紹身為臣子,倘若起兵攻打,便是叛逆。您尊奉天子來統率天下,這是道義上勝過祂。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 三、治勝
自從桓靈以來,政令廢馳,袁紹卻以鬆弛的方法來補救,因此缺少法紀,令出不行。您以嚴厲來糾正鬆弛,使得大小官員全部遵守法紀,這是在治理政務上勝過他。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 四、度勝
袁紹表面寬厚而內心猜忌,用人易生疑心,只信任親戚子弟,您外表平易寬和,內心機敏明察,用人不疑,只看重才幹,不問遠近親戚,這是在度量上勝過他。 (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斷遠近,此度勝四也。)
- 五、謀勝
袁紹計謀多卻少斷,往往錯過時機,您制定謀略就能當機立斷,能夠應付無窮的變化,這是在謀略上勝過他。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 六、德勝
袁紹喜歡高談闊論,謙虛遜讓,用來沽名釣譽,那些華為不實的士大夫大多投靠他,您待人至誠,不虛情假意,忠貞正直,見識卓遠的真才實學之士都願意為您效力,這是在品德上勝過他。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 七、仁勝
袁紹看到他人飢寒困窘,憐憫之情就在臉上表現出來,但是對於沒有看到的,就時常考慮不周,您經常忽略眼前的小事,但對於大事,以及與全國各地的交往,您所施的恩德卻往往出人意外,對於看不到的事情,也都考慮周全,這是在仁義上勝過他。 (紹見人飢寒,卹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 八、明勝
袁紹手下大臣爭權奪利,互相詆毀,混淆視聽。您卻禦下有方,堵塞諦言誣陷,這是在明智上勝過他。 (紹大臣爭權,諫言惑亂,公禦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 九、文勝
袁紹做事沒有原則,所是所非不可預知,而您對正直、有功之人禮敬,而將邪惡,犯罪之人繩之以法,這是在文治上勝過他。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 十、武勝
袁紹喜好虛張聲勢,而不懂兵法要訣,而您善於以少勝多,用兵入神,部下依賴,敵人恐懼,這是在武功上勝過他。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這一番話,是從軍事角度考慮的。但是,如果我們從個人角度出發,這些也代表了曹操的優點和袁紹的缺點。果不其然,曹操有了這樣的激勵,在官渡大敗袁紹。
這是郭嘉第一個特點-知人善察。
怕熱>
不久,曹操出兵攻打呂布,攻了很久也沒有攻下,兵士已經十分疲憊,曹操見狀,準備撤軍。這時,荀攸和郭嘉提出了兩點看法:
- 一、士氣衰竭
呂布雖然勇猛但沒有謀略,如今接連戰敗,銳氣已經衰竭,三軍完全要看主將的,主將的銳氣一旦喪失,則三軍全無鬥志。 (呂布勇而無謀,今屢戰皆北,銳氣衰矣。三軍以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
- 二、謀略未定
陳宮雖有智謀,但是不能隨機應變。如今我們應該乘呂布銳氣沒有恢復,陳宮謀略未定的機會,發動猛攻,就可以攻克呂布。 (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急攻之,布克拔也。)
於是,曹操挖鑿溝渠,引來沂河,泗河之水淹城,將呂布生擒。
這是郭嘉的第二個特色──當機立斷。
怕熱>
《三國演義》上說水淹下邳的主意是郭嘉提議的,從《三國志》來看,這次提議是郭嘉,荀攸一起為曹操獻策的。前者應該是郭嘉提議的,後者應該是荀攸提議的。
《傅子》載: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馀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
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一個令曹操不安的消息傳來了;江東孫策要乘機偷襲許都,眾聞皆懼,這時,郭嘉又再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分析孫策的優劣:
- 優點:
孫策是個能讓百姓和兵士都願意為他效死之人。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 缺點:
孫策輕率而無防備,雖然擁有百萬之眾,但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並無區別,日後必定會死於刺客之手。 (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後來,事情果如郭嘉所料,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所殺。
這是他的第三個特點──神機妙算。
怕熱>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袁紹病逝,曹操率兵進攻他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連戰數克。諸將都想搭機一舉消滅二袁,郭嘉又一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郭嘉傳》載:「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事情再度如郭嘉所料,袁譚、袁尚二人反目成仇,曹操乘機北上,將二袁各予擊破。
這是郭嘉第四個特點──出奇制勝。
怕熱>
建安十二年(207),袁尚和袁熙逃入烏丸,想藉烏丸的力量與曹操抗衡。曹操要徵討烏桓,遭到諸將反對。
《三國志郭嘉傳》載:「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郭嘉卻不這樣看,對曹操分析了兩方面原因:
- 指出情勢
烏桓仰仗路途遙遠,一定不會事先防備,趁此時機,發動突然襲擊,可以消滅他們。 (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
- 分析利害
袁紹有恩於這一地區的百姓以及塞外異族,袁尚兄弟有難,他們定會幫忙。到那時,我們的後方就不穩了。 (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捨而南徵,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 解法
但也無須擔心,劉表只會空乏議論,自知才能不足以嘉禦劉備,重用劉備又擔心控制不住,輕用則劉備又不為他所用。因此,即使我們出動一國的兵力遠徵,您也不足為奇。 (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備,重任之則恐不能製,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徵,公無憂矣。)
曹操聽完,覺得很有道理,立刻進兵柳城,行至易,郭嘉覺得速度還是太慢。對曹操說:
「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這是郭嘉的第五個特色──敢出險招。
怕熱>
曹操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向東直奔柳城。在距離不到二百里時,烏丸人才得知。袁尚、袁熙與蹋頓以及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人帶領數萬騎兵迎戰,於是爆發了白狼山之戰。
這一戰,曹操令張遼為先鋒,斬殺了蹋頓和各部落王及以下的烏桓首領,有二十多萬胡人、漢人投降。 (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袁尚、袁熙前往遼東投奔公孫康。
然而,就在曹操從柳城返回的途中,郭嘉因水土不服,患病去世,終年三十八歲。曹操追念其功,增邑八百戶,並前戶。諫柄貞候,子郭奕繼嗣。
怕熱>
縱觀郭嘉一生,從軍十一年,算無遺策,為曹操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英年早逝,實在令人感到可惜。曹操後來也說「欲以後事屬之。」由此可見,曹操對郭嘉很是信任,兩人關係非常親密。可謂一生知己。
後來,曹操兵敗荊州,曾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怕熱>
就是這樣。
圖片選自網路侵刪。
作者君:休武,歷史愛好者,座右銘:讀中國歷史,品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