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演員就這一副皮囊

2023-03-05王陽

近兩年,提到演員王陽,很多人會想起《慶餘年》中忠肝義膽的滕梓荊,《叛逆者》中的「拽王」陳默群。而近來穩居收視率和點擊率榜首的電視劇《人世間》,王陽飾演的蔡曉光,再一次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在《人世間》開拍前四五個月,有朋友跟王陽提到這個項目,「知道是一個很重量級的項目,但我跟導演和團隊之前沒有任何交集,沒想太多,也沒覺得會有參演的機會。

《人世間》劇照,王陽 飾 蔡曉光

和李路見面聊了一個小時,王陽能感覺到李路的自信,「他相信這能夠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另外他特別真誠,他說想拍一部能反映東北特定時期老百姓實實在在生活的作品。 《人世間》與前二者同為現實題材,「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更質樸,更還原生活中一些小人物的人生。」王陽說。

在王陽的印像中,這幾年像《人世間》這樣貼近現實生活、時間跨度長的群像作品偏少,「所以導演說要用這樣一群演員,去演一個這樣的戲,還原一個年代的生活,我覺得就很有誠意,能夠參演是我的榮幸,如果不能的話,我也會在它播出的時候,去關注和學習。真誠,這部劇有質感,情感又質樸,我覺得能夠打動人。

「蔡曉光」直面了生活本質

蔡曉光在劇中是對於人情世故通透的聰明人。而他愛慕多年的周蓉,則是一個絕對的理想主義。這一對人物關係的對照很有意思。

在王陽看來,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於事物的理解也不斷在改變。 「人不可能永遠太過理想和完美主義。18歲的時候,你可以理想化,可以完美主義,可以相對地以自我為中心。但在人成熟之後,面對社會,在你的工作,情感,人生的各個層面,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狀況,有的是順遂開心的,你在往上走;有的是束縛和挫折,會讓你灰心。社會。

《人世間》海報,蔡曉光和周蓉

王陽認為,人生的本質在於:沒有什麼人能一直一帆風順,人需要面對很多挫折和困苦,這才是人生。 「週蓉就太過理想化,曉光區別於她的,就是在很早的時候,已經直面了生活的本質,他比周蓉會少走一些彎路。”

「蔡曉光知道,社會就是這樣運作的,是不以你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你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去跟人打交道,去解決不同的事兒。我覺得這些他很早已經思考過,介於他的思考,他才悟到了生活的本質,才能變得通透豁達,看問題不會太過主觀,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

王陽眼中的蔡曉光是一個生活的智者,「他用更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視角來看問題,我很欣賞。再加上他從事文藝工作,所以他的思維可能會更活躍自由一點,再加上他的通透豁達與積極陽光,就決定這個人物是有一抹亮色的,這是他身上特有的氣質和魅力,挺吸引我的。覺得蔡曉光會少很多魅力。

《人世間》劇照

深情帥氣卻也紳士豁達的蔡曉光,也著實吸引了一批女觀眾的喜愛,甚至有劇粉將蔡曉光稱為「人間理想」。王陽還記得,拍攝過程中一個有趣的細節,飾演周秉昆的雷佳音在拍攝現場每見王陽一次,就要「委委屈屈」地問一次大家:他咋總能穿這麼好看?

「因為雷子(雷佳音)戲裡角色定位很樸實,生活有的時候拮据,所以他的衣服會貼近這個人物。我這邊可能就是偏理想,偏完美一點,再加上又是文藝工作者,可能比他會顯得前衛一點,大衣,牛仔服,靴子,跟他會有鮮明對比。

「有些人可能是他生命中的過客,但從精神層面,他把自己所有最珍貴的情感,都放在了周蓉身上。而對週蓉,他沒有要求她回饋些什麼,或者說'我愛你,你就得愛我'。快樂幸福,我都為你開心。不可能跟你有什麼的時候,就把心裡那種美好的情感,放在心裡最深處。

不過王陽也坦承:「這樣的人,我相信一定有,只是我們能不能碰得到呢?他太稀缺了,所以才讓我們覺得很『理想』。但我相信,這種情感,這種人一定是存在的。

劇中,週蓉和蔡曉光少年相識,卻在中年之後才走到了一起。在《人世間》的原著中,兩人共擔著風雨,譜出一曲激情和溫情並重的夕陽紅愛情。王陽認為在劇中,更側重二人走到一起後,精神契合以外,生活上的磨合。

「這倆最終走到了一起。但走到一起,大家還是要面對生活,生活是柴米油鹽,是無數的瑣事匯聚。我覺得契合是精神層面的,隨著在一起生活,在你們每天面對在不同的人和事的過程中,其實情感會變得更接近於親情,更接近於某種默契。

《世間》劇照,蔡曉光向周蓉(宋佳 飾)求婚

這些生活上的磨合,也使得兩人都在變化成長。通透智慧的蔡曉光,也會在事業上遇到困境。 「他人際關係通透,但對於藝術,他很專注很執著。遇到事業上的困境,他也頹廢,把自己喝醉,解決不了回去又不願意跟周蓉說,看一些爛本子,自己又在那發脾氣,我覺得挺真實的,這樣的人物才可愛。跟人溝通。 「在曉光不知情的情況下,她也出面為曉光解決了一些難題。」夫妻倆互相體諒,攜手向前。

《人世間》劇照

「東北」烙印在血脈裡

在王陽看來,《人世間》的故事,好就好在「不是只寫了一撥人」。 「幾個人很難勾勒出一個大時代,尤其東北作為重工業基地,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到改革開放,其中的故事,一些特有的質感、烙印,必須透過不同的人展現出來,所以周蓉跟蔡曉光,也只是眾多角色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們也會有他們的不和諧,別人也會有別人的不和諧,但最終這個戲引領的,還是要看透生活本質,生活就沒有那麼順遂,你一定會幾起幾落,個人經歷的起落,夫妻情感的起落。

王陽是哈爾濱人,他笑稱,「東北兩個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血脈和氣質裡」。

回東北拍戲,對他來說不是一件經常的事兒,尤其拍《人世間》這種有年代跨度的戲。近些年,王陽已經很少回東北,“但我再回去一點不陌生,那種家鄉的氣息、景象,對我來說,哪怕多久不回來,也有先天的親近感。”

《人世間》劇照

他是70後,《人世間》正好從上世紀70年代講起,「看棚裡面搭的景,小時候的記憶就回來了,我走過類似的地方,那種親切感會讓我演這部戲的時候,不用想太多,你不用去特別的找某種狀態。

王陽的父母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生人,而蔡曉光的設定也是五十年代出生,「他(蔡曉光)其實和我父母是一代人,而我不需要特地問爸媽,他們那代人生活是什麼樣的,因為我是感受著父母那代人的生活長大的,他們在東北經歷了什麼樣的生活,他們是一步一步怎麼走過來的,我有感受。

王陽至今記得,他五、六歲時,父母總是很陽光快樂。 「正好是改革開放初期,哈爾濱街上汽車都很少,大家都是騎腳踏車、步行、坐公車。我還沒上小學,爸媽每天下班回來,會直接帶我去松花江邊,背著游泳圈游泳。新聞聯播,晚上六點半能看動畫片。

「那時候物質生活沒那麼豐富,尤其東北不像南方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初期南方接觸新東西更多,北方相對滯後一點。但那時候我覺得,我們的生活很快樂,很正能量。所以蔡曉光那種陽光,我能捕捉到很多當年我爸媽,和他們同輩的叔叔阿姨的那種狀態。

“演員就這一副皮囊”

《人世間》這個戲,東北籍演員偏多,「大家在一起候場,你往這一坐,用東北話一嘮嗑,那種狀態都很自在,然後大家一起演戲,特別順,特別舒服。 」王陽說道,「我們實實在演了一部有質感的戲,大家演得很真誠,團隊拍得很真誠,劇本很真誠,一切都很真誠,有著真誠兩個字在這,會讓我感受很不一樣。

李路導演對於《人世間》的演員班底,十分信賴,之前就在採訪中提到過,對於這樣一群優秀的演員,沒有多少需要指導的。在王陽的記憶中,李路也給了他最大的發揮空間來塑造人物,李路告訴他:我覺得你就是我心目中的蔡曉光,所以你怎麼演都是對的。這給了王陽在塑造人物上極大的自信。拍攝《人世間》過程中,李路唯一一次指導他表演,是在一場蔡曉光多年後重新登場的戲裡。

《人世間》的劇本是階段性的,因此王陽進組拍攝也是階段性的。 「所以蔡曉光這個人物,不是一個我從頭到尾貫穿演的人物,如果是連貫的,那有一場演得不舒服,下一場你很連貫地就能調回來。”

那場戲是蔡曉光在多年後的嶄新登場,他已經是個成熟的舞台劇導演了。 「我演第一遍,覺得是在延續之前的一種狀態。那麼李路導演說,你能不能演得皮一點壞一點,把特別嚴肅的話,吊兒郎地說出來。」李路是考慮到了人物從較青澀到更隨意的狀態變化。

「如果你有看那場戲,你會覺得他可能跟前邊曉光的一些狀態不太一樣,可能顯得有點玩世不恭,其實我不太想賦予這個角色玩世不恭。導演給的方向,是希望更隨意更自在更調侃一點,但可能我能力不濟,呈現還是不夠到位,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偏差,如果我能調整一個分寸的話,我覺得既能達到導演的要求,可能呈現出來,觀眾也會在這場戲覺得挺統一的。在表演上,對自己有著很高的要求。

《人世間》劇照

入行多年,王陽已經飾演了超過五十個角色。他認為,飾演離自己較為親近的角色,非常困難。 「把你的氣質,外形,表演習慣,綜合起來,然後去詮釋一個差不多的角色時,非常難。如果連著演兩三個類似的角色,那就更難。」王陽指出,「因為你想要在這種相近或同質化角色中,找到不同。

「演員就是這一副皮囊,這一副皮囊真的挺難做到千人千面。當然也有天才型的演員,感受力極高,塑造能力極強,我也很佩服,希望自己在努力之後,能向他們更靠近一點。還不是他們,我做不到。 ,可能那種不同也就是10%都不到。

「你說一個演員入行年頭長,他就一定戲演得特別有光彩,特別被人認同嗎?這不能畫等號。我也有覺得完成不夠理想的角色。」在他看來,經驗閱歷,會決定一個人的表演。但王陽經過很多年的表演,演了不同的角色,也會對錶演有一些新的課題,就是什麼樣的表演是好的表演。 「我也看同行們的表演,資深的,年輕的,我也看美劇,韓劇,英劇。總是在找,一切都是為了最終你對錶演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認知跟理解。”

觀眾和演員,美學的“雙向奔赴”

近兩年,對於表演,王陽自認,是慢慢在做減法,「就是不要演得太滿,尤其現階段,我會覺得淡一點的表演,可能是比較符合觀眾的審美認知的。 」

但也不是每個角色,都要找一個很淡的演法來演。就像《叛逆者》中的陳默群,人送外號“拽王”,“觀眾印象深刻,肯定是覺得這哥們挺狂的挺不羈的。反正有很多觀眾說,陳默群這人一看就'不好弄'。

「我就想演一個能讓人記住的陳默群,而且他是個'王者'對不對?上海站長,覺得自己智商超高,然後在高位待得久了,他可以狂傲一點,拽一點,陰鬱一點或是不羈一點。

「這麼多年我每個角色都在找一些新的可能性。成片播出,我也會回想:這角色你演得怎麼樣?看看自己給的答案,有沒有回答自己的問題。”

《叛逆者》劇照,王陽 飾 陳默群

前面說到“觀眾美學”,王陽很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觀眾美學也一直在變,當你對錶演的審美認知,與大部分觀眾的審美認知契合,大家可能就覺得你演得好;如果觀眾的審美和認知跟你不同頻,哪怕你覺得你演得再好,觀眾接收不到,白搭。 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雙向奔赴。

這幾年,觀眾非常容易去給一個角色貼上標籤,甚至進而給演員貼上某種標籤。 「對於演員來說,有時候你去順應這種標籤,就會讓事情變得很容易,觀眾就特別容易接受這個角色,記住他,然後判斷,我喜歡他,或者我討厭他。」王陽直言,“但從演員表演的本分上來說,表演的目的不是簡單粗暴地塑造一個角色的'標籤',而是盡量複雜地去塑造一個'真實的人'。”

「大家看影視作品的時候,容易感性,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但人呢,有各種各樣的際遇和瞬間,那些會導致一個人走向善或者惡,而更多時候,有的人會在中間地帶遊走。

有時候反派的確有足夠多的發揮空間,王陽說,「當我塑造反派的時候,從來都是對自己說:我先塑造一個多情感維度的、複雜的人。他也有糾結,也有復雜的心態,也有內心的煎熬。

「至於觀眾怎麼貼標籤,喜歡或不喜歡你,我不去想這些,因為你想了就變得沒有那麼純粹,你就變得要被裹挾和綁架了。」王陽坦承,自己當然不願意演一個角色,然後被一堆人“噴”,甚至上升到演員本人。 “但這是我的工作,如果為了演員自己的一些利益,讓角色犧牲,我覺得不行,我還是保證我工作的純粹性。”

「複雜度是人物的魅力,有了複雜的情感,觀眾對角色的認知才會深刻。」王陽說道,「其實我有時候也會想,一個塑造得足夠複雜的角色,是不是也能讓很多觀眾重新思考,要不要簡單粗暴地去給角色貼標籤?

《慶餘年》劇照,王陽 飾 滕梓荊

小時候,王陽沒想過會當演員,但他那時候喜歡看港劇,裡面豪情萬丈瀟灑倜儻的英雄男兒們,「隔著螢幕,都覺得他們身上有光環」。各種機緣下,他也一步一步走進了,兒時眼中有光環的螢幕上。 “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當演員到現在,這個行業讓我覺得挺快樂的。」男主角、男配角,對於王陽來說,看得通透。 「中國一年就這麼多戲,每個戲就一個男一號,那多少演員能一直演男主?說我'黃金男配',好歹還沾個'黃金'對不對?你管他男不男配,前面有'黃金'兩個字,就是肯定你的價值。

「到現在為止,我都挺感恩的,很幸運有很多人喜歡我的表演,圈內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我的表演,給我工作機會。」王陽道,「老天爺眷顧我,那我就做一個合格的演員,對自己自律一點,對自己嚴苛一點,要要求不停地蛻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