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的成就、遺憾及不幸

2024-12-01陸遊

陸遊

陸游,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卻深受家庭愛國主義思想熏陶,一生堅持抗金主張,生前多次遭受投降派(主和)打壓,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在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更用他那一腔愛國之情,書寫了一篇傳世佳作,千百年來始終感動著人們的心靈,鼓舞著人們在國家危難之時仍要不忘堅持鬥爭。

他是一個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人,其中以詩的成就為最高,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而今存世的還有九千三百餘首。

他的詩在南宋詩壇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後代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特別是清末以來,每當國勢傾危時,人們往往懷念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而他的詩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於文字形式;

入蜀後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著戰鬥氣息及愛國激情;

晚年蟄居故鄉山陰時,詩風趨向又質樸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陸遊

他的詩涵蓋面也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大體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按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1.堅持抗金,討伐投降(主和)派。

2.抒發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如《書憤》一詩,昂揚豪壯中帶著蒼涼悲愴,既是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

3.描寫田園風光、日常生活。

無論是高山大川或草木蟲魚,無論是農村平凡生活還是書齋閒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為廣泛流傳的名句。

4.愛情詩。

宋代的愛情詩在數量上和品質上,都難以和唐詩比肩,但陸遊是個例外。

因年輕時曾和前妻唐琬有著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他悼念前妻的詩歌,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晚年創作的《沈園二首》,被後人稱作「絕等傷心之詩」 是古代愛情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關於陸遊的詩有什麼特色?在藝術風格上,兼具寫實主義特點,又有浪漫主義作風。

他性格豪放,胸懷壯志,因此在詩歌風格上追求雄渾豪健而鄙棄纖巧細弱,形成了氣勢奔放、境界壯闊的詩風。

他還崇尚杜甫 ,關懷現實,主張詩歌“工夫在詩外”,又因此詩風有近於杜甫的沉鬱悲涼一面。

在語言表達上,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

他反對雕琢辭藻和追求奇險,其詩語言“清空一氣,明白如話”。

他的七言古詩《長歌行》,筆力清壯頓挫,結構波瀾迭起,寓恢宏雄放的氣勢於明朗曉暢的語言和整飭的句式之中,典型地體現出他的個性風格,被後人推為他的壓卷之作。

陸遊

關於陸遊的詞,由於他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作詩,“是有意要做詩人”,對作詞心存鄙視,因而,與其詩相比,詞的數量並不多,存世的共約有一百四十餘首。

但他才氣超然 ,並曾親身經歷過西北前線,所以他也創造出了農作物軒詞所沒有的另一種藝術境界。

他的話和他的詩一樣,主要內容都是書寫愛國情懷,抒發壯志難酬的幽憤,其詞境的特點是將理想化成夢境與現實的悲涼構成強烈對比,如《訴衷情·當年萬裡覓食封侯》。

回想當年,滿腹愴然。

詠物詞《卜算子·詠梅》,上闋寫景、下闋表志,顯示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愛情詞《釵頭鳳·紅酥手》一詞,節奏急促,聲情淒緊,先後兩次感嘆,蕩氣迴腸,淒婉動人。

陸游的詞集豪放和婉約於一身,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真摯動人,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而有些詞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或寓意深刻,又和蘇軾比較接近。

最能體現他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渾、蕩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風格與辛棄疾則比較接近。

又因風格多樣,未能熔煉成獨特的個性,有集眾家之長、「而皆不能造其極」之感。

遠有楊萬裡評價他的詩為:君詩如精金,入手知價重。

楊慎評價他的詞為: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

近有梁啟超評價他: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周恩來總理評價他:宋詩陸遊第一,不是蘇東坡第一。

陸遊的愛國性很突出,陸遊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他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關於陸遊的散文,他在上面也頗有造詣,兼善眾體,構思奇巧,文筆精純。

其中記銘序跋之類的,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他散文的成就。

同時也如他的詩與詞一樣,不時地表現著愛國主義情懷。

像《入蜀記》,隨筆式散文《老學庵筆記》,都是南宋筆記的精品。

陸遊

接下來說說陸遊的史學成就,主要不在於三作史官時所修的《兩朝實錄》和《三朝史》,而在於他私撰的《南唐書》。

其目的是藉古鑑今,為南宋王朝樹立一面歷史的鏡子。

他肯定了南唐烈祖李昪為“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李恪)”,糾正了以中原五代為正朔的觀念,並在書中多次使用“帝”、“我”等詞語,借記述南唐國君治國、治民及用兵之法,抒發強烈的愛國情感。

當時,記述南唐歷史的史籍有薛居正領導史館所修的《舊五代史》、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等共計11個版本,陸遊遍取諸本,按本紀、列傳,編成為《南唐書》十八卷。

他這本《南唐書》的史學成就主要表現在:

1.體制創新。只有本紀和列傳,成為紀傳體斷代史中的一個特例;尤其是其“類傳”,歸類精當,史識更勝前人。

2.史評色彩鮮明。秉承以道德而不以政績作為評判人物唯一準繩的觀點,如多數史家都批判後主李煜沉迷詩詞,不思政業,坐失南唐基業,陸游卻先贊後主“天資孝純”、“以愛民為急”,再對其“酷好浮屠(佛塔)”作簡單批駁,最後總結為“雖仁愛足以感其遺民,而卒不能保社稷”。

3.嚴謹的治史精神。陸游辨前史之誤,補前史之失,其書卷數、人物雖不及馬令的《南唐書》之多,但史料多經考證,在史料增補保存方面有巨大價值。

最後說說陸游的書法,在他的一生當中,除了詩文外,書法是他的理想寄託和永遠追求。

從其有關書法的詩作和存世的書法手跡、碑帖來看,他擅長正、行、草三體書法,尤其精於草書。

陸遊的正體書法,師從晉唐法帖,沉雄渾厚,極富神韻,有明顯的顏真卿楷書筆勢;

行書、草書,取法張旭、楊凝式,又受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影響,更多追求人品和精神上的契合,講究對比的變化和節奏,《自書詩卷》是他難得的書法佳作。

關於陸遊的子嗣,他共有7子2女,也有說法是6子2女。

長子陸子虞,官至淮西濠州通判,次子陸子龍,官至東陽丞。

三子陸子修,出仕閩縣,四子陸子坦,出仕臨安,五子陸子佈,六子陸子聿,陸遊生前未曾作官。

整體而言,陸遊的兒子輩命運都還可以,但他的孫子輩卻可以說是比較淒慘。

孫子陸元廷,聞宋軍兵敗崖山憂憤而死,曾孫陸傳義,崖山兵敗後絕食而亡,玄孫陸天騏,在崖山戰鬥中不屈於元,投海自盡。

陸遊臨終之時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是王師沒有北定中原,其後元朝的鐵蹄踏碎了大宋江山,這種情況之下,誰能去告訴他北定中原的消息呢?

宋末詩人林景熙在《書陸放翁詩卷後》曾寫到,“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如果陸游的子孫還有傳承,並且秉持遺訓,只能等到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以後,才能祭告乃翁了。

當時,距離陸遊離世已經過去整整158年。

陸遊

縱觀陸游的一生,生時愛情受挫,仕途坎坷,報國無門,死時還未能看到收復中原,充斥著滿滿的痛苦與遺憾。

而他個人最大的不幸,則是他與唐琬之間的愛情,相信他遺憾,我們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