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愛”“非攻”思想
墨子思想的基本主張:兼相愛,交相利。
圖片源自百度
墨子把「兼愛」稱為「仁」。與孔子所說的「仁」在具體內容上有很大區別:孔子站在維護週禮的基礎上批判現實;墨子站在弱者、愚者等立場上批判現實。孔子的「愛人」是在宗法制「親親原則」下,親屬有別,有先後輕重之分;墨子主張「愛無差等」。
「非攻」是「兼愛」思想在國與國關係上的體現,值得肯定的有兩點:一是墨子站在勞動者立場,揭露戰爭危害。二是區分了進攻戰爭和防禦戰爭,主張積極防禦。
二、「尚賢」「尚同」思想
墨子主張賢人政治,“眾賢”“進賢”“使能”是實行賢人政治的三個基本環節。
眾賢:社會上賢良之士增多,用的是「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的方法。
進賢:任用賢良之士,加以任用,破除宗法觀念和個人喜惡。
使能:根據能力慎重地使用賢良之士。
墨子用「尚賢」思想指責的就是宗法制的「親親」用人原則和當時政治的腐敗現象。
「尚同」思想是「尚賢」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認為上下不能統一,進而造成社會動亂。
《墨攻》劇照
三、“天志”“非命”思想
墨子繼承夏商周三代的宗教思想,承認上帝鬼神的存在和主宰作用。但傳統宗教思想論證的是君權神聖不可侵犯,而墨子著重論證自己的“兼愛”思想。其“天志”思想成為當時的宗教異端思想。
進而提出“非命”思想。墨子強調人的努力,是儒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反命題。
論證過程中提出,鑑別言論真偽必須有三個標準:一是推究來歷,與歷史經驗是否一致。 二是考察實際情形,與百姓耳目見聞是否一致。 三是檢查言論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