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之中被視為袁紹和曹操這絕代雙驕之間的生死戰,但其實官渡大敗之後,袁紹真的就徹底完蛋了嗎?並不是這樣的! 官渡之戰真正的意義只是縮減了兩人之間的實力差距,袁紹不再對曹操擁有絕對實力優勢,曹操再一次從鬼門關前強行甦醒過來。
強者的失敗雖然格外尷尬,但是卻沒有那麼要命。
袁紹從官渡倉皇而逃之後,其大將蔣義渠在黎陽收攏了敗兵,穩住了陣勢。而本來就剩下最後一口氣的曹操,也並沒有追過黃河以圖徹底剿滅袁紹。
曹操終於戰勝了他對他袁大哥一直以來的心理恐懼了,這麼多年,一旦別人說我很牛逼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袁大哥,然後感到後背發麻,現在終於暫時不用有這種感覺了。
而袁紹雖然大敗虧輸,但人家四州的家底仍然在,他比烏江自刎的楚霸王更有捲土重來的資本和底氣。 勝敗乃兵家常事,想當年,群雄討董的時候,剛剛戰勝他的曹阿瞞弟弟不也是受到了衝動的懲罰,被打光了家當嗎?
袁紹回到冀州後,陸續平定了各處的叛亂,穩定了四州局勢,繼續做他北方的霸主、冀州的好領導。這場大敗並沒能對他有什麼致命的打擊,只是很多見風使舵的跳梁小丑感覺袁紹不行了而已,所以跳了出來找袁紹挨打。
冀州城邑叛紹者,紹稍復擊定之
這時候,我們很有必要討論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戰術問題,那就是「大勝之後到底應不應該趁熱打鐵、痛打落水狗」的問題。否則,有些人對於這段歷史的理解很容易陷入「勝利者曹操做什麼都是對的、失敗者袁紹做什麼都是錯的」的誤區。
照常理,曹操在大勝之後,是應該一路追擊袁紹的,因為袁紹的軍隊已經潰散,且沒有什麼抵抗意誌了,這個時候是曹操方戰爭成本最低的時候。 但是,曹操為什麼沒有追擊呢?因為他也早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這跟武俠劇之中,兩大高手過招,一方敗退之後,另一方才忍不住吐血,是一個意思。你們看著覺得我很輕鬆,其實我差一點就端不住了。
曹操戰後在幹嘛?他忙著收拾戰利品和安撫同志們,本來資金鏈已經斷了好些日子了,這麼艱難地拿下一筆大業務,得抓緊時間回血。
在清理戰利品時,曹操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東西,那是啥玩意呢?還記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老感覺自己在袁紹眼裡就跟一直在裸奔似的嗎?答案就在這些東西上,這些東西就是間諜文書名單。
曹操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再次採用反常規的方法,他沒有大發雷霆地去除惡務盡,而是難得糊塗地當眾把所有文書都燒了,表示既往不咎,理由很人性化,他說當時袁大哥很強,自己很弱,這些人投靠袁紹是人之常情。
操收紹書中,得許不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曰:「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
於是乎,又有很多同志會迫不及待地站出來給曹操唱讚歌,說曹操如何心胸寬廣,袁紹如何疑神疑鬼,所以官渡之戰再打一百次也是曹操贏。
為了讓大家明白,歷史,尤其是歷史之中的政治沒有我們表面理解這麼簡單,所以就插播《魏略》中一個小故事:袁紹敗後,曹操派人搜袁紹的機要室找到了通敵證據,這堆書信中少了曹操間諜名單中的一個人,沒有汝南李通的書信,曹操說,這一定是趙儼的原因,李通才沒留下這把柄。
俁與領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儼為陳紹必敗意,通乃止。及紹破走,太祖使人搜閱紹記室,惟不見通書疏,陰知儼必為之計,乃曰:“此必趙伯然也”
這則小故事說明啥? 說明曹操早已掌握了內部通敵名單,說明他當眾燒毀名單和書信基本上是政治作秀,同志們的檔案早已做好「備忘錄」了。
如此一來,大家還覺得當大領導就是要人雲亦雲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嗎?曹操當時雖然剛取得大勝,其實身體虛得很,不想平添變故最好的辦法就是裝大度、裝糊塗。不要說這些事情虛偽陰險,你不這麼做,就根本玩不了權力遊戲。 我們在現實生活之中也是如此,既要有菩薩低眉的時候,也要有金剛怒目的時候,不要把正邪、善惡、是非、剛柔等看得過於絕對化。
在人性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像曹操學習,我得知道自己身邊的人都是一些什麼人,用不用、信不信自己心裡有數,但在我自己不夠強大的時候,我絕對會表現極其大度的樣子來,免得一些邊緣同志狗急跳牆。
所以,領導真是特麼就是一門藝術。 作為一個領導,你有時候既要團結又要防範身邊的人。 譬如陳宮、張邈那樣的人,一旦他們心裡意難平,就趁機在你後院點火,希望一把火燒死你;譬如教授、田豐那樣的人,我願意做你的下屬,但我要做你最寵愛的那一個,你只能愛我不能愛別人,否則我就到處鬧情緒、處處唱反調,搞得你家無寧日;譬如許攸、張郃那樣的人,我是來你手下建功立業的,不是來受委屈的,你敢讓我受委屈,我就敢去幫你的敵人;還有司馬懿那樣的人,你敢把我當孫子一樣欺負,我就裝死等到以後去欺負你孫子……現在大家明白我為什麼老說荀彧、諸葛亮那樣的人太難得了嗎?
轉個年來,也就是201年,「雄偉偉略」的曹操又突發奇想地要去打荊州劉表了。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曹操其實也是凡人,也會常常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北方的袁紹雖然被你打敗了,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你這個時候去打劉表,人家袁紹從背後給你開一槍,你怎麼辦?
為什麼老說曹操命好?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身邊有荀彧這樣的人呀,能力超群還說話好使,荀彧再一次把一心想劍走偏鋒的曹操拉回正軌,讓他安心搞定袁紹之後再去想其他事情。
被荀彧收攏心思的曹操,在當年四月揚兵黃河,擊破袁紹倉亭守軍,徹底收回了黃河南岸的所有據點,真正與袁紹劃河而治。
隨後,曹操回許都南下去打正在汝南流竄的劉備,從而嚇得劉備再次撒丫子跑路了。劉備跑哪去了?荊州劉表那裡去了(劉備的崛起之路即將開始了)。
若官渡之戰後,雙方各自在自己地盤上查漏補缺,大家覺得袁紹和曹操之間存在必然的勝負邏輯嗎?其實沒有,這就跟我們玩牌一樣,袁紹剛剛輸了一把大的,但是還有繼續玩下去的籌碼,重新洗牌之後,再和曹操玩,誰能保證必贏?雙方的技術水準其實大致旗鼓相當。
但是,又到了至關重要的但是時刻了。西元202年5月28,袁紹發病而死,幼子袁尚繼位了。這相當於原來是袁紹和曹操兩大頂級玩家PK,突然之間,袁紹方要換帥了,而且還不是平穩換帥,新帥還不是能力相當的人,原本平衡之局被打破,勝利的天平自此開始劇烈地傾向於曹操集團,後續曹操順勢而為地把袁紹集團的地盤鯨吞了,就留到以後來說,今天重點說說袁紹之死的深層影響。
換帥,在許多平常人看來,其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典型的言論就是「地球少了誰不轉了」、「人離開誰活不下去了」等。但其實換帥有些時候,比什麼都致命。例如長平之戰的臨陣換帥,你的體系、士氣、戰略、信心等等,都會因此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往往就是敵人眼中的漏洞。
袁紹之死,對於袁紹集團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原因就在於袁紹這個人太厲害了,他在,即便袁紹集團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能鎮得住、擺得平。但一旦他不在了,袁紹集團的四分五裂就在所難免了。
有些朋友老是因為官渡之敗而怎麼都不帶正眼瞧袁紹的,但他們卻不知道,袁紹一直是民心、將心、士族心三位一體的保障。 他在河北深得民心,死後河北百姓悲痛不已;他手下將士如雲,雖也有張郃、高覽等臨陣叛逃的案例,但大多數還是心向袁紹的;郭圖、審配等人雖然各自為政、結黨營私,但袁紹在世的時,他們頂多也只是發發牢騷而不敢輕舉妄動。
前面也說了,曹操為什麼不敢在官渡之戰後立刻追過黃河?根本原因就是袁紹還在,曹操沒有必勝的把握。包括曹操後來奪取冀州時哭祭袁紹,那何嘗不是一種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 恰如當年劉邦厚葬項羽、厚待項家人一樣。
袁紹一死,袁家在河北大地,或許會因為民心消退需要時間,還有點群眾基礎殘留。但是,將心和士族心都會迅速煙消雲散。 這些將領和士族代表其實都是衝著你袁家「四世三公」那塊牌子去的,是衝著你袁紹這個人來的,在本質上都是衝著自身的利益和未來的希望去的。 現在你袁家已經被滅族了,你袁家最後的希望和擔當袁紹死了,他們對你袁家已經沒有期待和信心了。
當然,聰明的朋友會說,這不就是一個權力交接的問題嗎?袁紹不是還有接班人嗎?是的!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有些權力是無法交接的。啥權力? 就是依靠無與倫比的個人能力和魅力而攏集起來的權力,在沒有提前為接班人鋪好路的情況下,是無法交接的。
袁紹就是屬於情況!他所打造的權力結構,核心點只有他自己一個,他一死,這個權力結構必然崩塌。那麼問題又來了,這麼明顯的權力漏洞,為什麼袁紹不提前去堵住呢?這不還是說明他能力不行嗎?
其實真不是袁紹能力、眼界、手腕和格局不行,而是他也無能為力。 人,很多時候是勝不了天的。 袁紹為啥會無能為力?我們來梳理他真實的一生就知道了。
袁紹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袁家,所以很多人說他命好。但大家要記住,袁紹是丫鬟生的,是庶子,這種身分在世家大族中,地位也就比一般的奴僕稍微高點。他命好嗎? 雖說他後來幸運地過繼給了他大爺,解決了家族內部編制問題,但是高仿貨永遠是高仿貨,比不了正品。 所以袁家背後的資源一開始都是傾向於袁術的,當初董卓為了拉攏袁家,把袁術封為了後將軍,而只給袁紹封了一個渤海太守,這就可以看出問題的,你袁紹雖然能力更突出一些,但你在世人眼裡,你就是一個高仿袁家子弟。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袁紹從小就會做人、會做事,敢打、敢拼,絲毫沒有驕嬌二氣,你以為他真的是生來如此嗎?都是刻意或被逼的自我修練。
袁紹策劃、操控了漢末“十常侍之亂”,拋開政治道德觀來講,其過程和邏輯都是相當精妙絕倫的,更是袁紹超凡脫俗的能力的體現。可能頗具爭議的是引董卓進京,這點希望大家認真去了解真實情況,真實情況是袁紹在藉勢,借勢促進自己的謀劃定型,他沒打算讓董卓進京,還以司隸校尉的身份派人阻止董卓靠近京城過,只是董卓在京城也有內應(他弟弟董旻),趁虛而入了。 這些事情其實不是當時的袁紹可以掌控的。
離京出走的袁紹,除了身上背著一塊高仿「四世三公」袁家子弟的牌子外,相當於是要白手起家創業了。這點其實和後來劉備打著「劉皇叔」的招牌創業是基本類似的。
董卓後來殺了袁家全族洩憤,袁家只剩下了袁紹、袁術兩桿旗幟了,而且袁紹還孤身在河北,袁家的老家被袁術給佔據了。 也得虧是袁術一系列自掘墳墓的騷操作,才使得袁家的品牌效應慢慢傾向於袁紹了,但吃了袁家品牌紅利的同時,也使得袁紹和袁術徹底兄弟反目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當時的士族集團心中,其實對袁紹是這樣的一種心態:你袁家有一個好的創業平台,但你袁家差不多死光了,剩下的袁術基本上可以定性為一個敗家子,所以我們想和你合作,給你注資。這樣的潛台詞是什麼? 是我們都是你袁紹的天使投資人,你袁紹得好好乾;是我們看中你們袁家的招牌,更是你袁紹個人的綜合能力,你不能出么蛾子。
了解袁紹集團的構成邏輯了,剩下的問題就很好理解了。袁紹為什麼能空手套白狼奪取冀州?是那些剛參股的士族集團在穿針引線、在造勢施壓。袁紹集團的勢力陣營為什麼那麼複雜? 是因為他草創期間的特殊處境,生在汝南、活在河北,這兩個地方的士族勢力你不吸收?還有當時最屌的人才、資本庫潁川的士族勢力你不吸收? 你不重用的後果就是,很多像郭嘉那樣的人轉身投靠曹操等人來跟你打擂台了,找到機會就給你潑髒水了。
梳理到了這裡,大家可能還是會覺得袁紹的人生崛起就是靠家世。可大家知道嗎?在袁紹剛取得冀州時,冀州的本土士族大量背叛他,弟弟袁術到處大放異彩詞不承認他是袁家子弟,只是袁家的奴僕,而兗州劉岱、徐州陶謙等隔岸觀火,打算渾水,幽州的渾水劉虞、公孫瓚更是火力全開要弄死他……他的家世效應哪裡去了呢?他不是眾望所歸嗎?其實,在任何時代,家世、品牌、包裝等都只能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袁紹真正的崛起是他在界橋之戰不可思議地戰勝了北方強敵公孫瓚開始的,人家靠的是能力。
袁紹這一輩子,在創業佈局、融資立業、剿匪安民、攘外安內、平衡內耗、牢固根基、發展經濟、戰略拓展等各個方面都是可圈可點的,真的不輸他人,雖不說穩勝曹操,但勝過劉表、劉虞、陶謙、袁術、劉備、孫權等人是毋庸置疑的。
但袁紹最後為什麼慢慢會踏入困境呢?在於他的創業邏輯有一個天然且難以彌補的漏洞──眾籌創業的股權分配的問題。 一眾小股東當初為什麼給你投資?就是想分紅唄。分紅怎麼體現?政治話語權呀!所以,大家看到袁紹集團那些謀臣武將後來鬥得你死我活的,本質原因就在這裡。
這種情況,身為董事長有沒有辦法解決或緩解、淡化? 其實還是有的,那就是股權稀釋或勢力孤立,用新人、自己人去不斷持股、不斷佔據核心崗位,讓你們那些「地頭蛇」慢慢地識趣服軟,再慢慢地清理一些不安分的小股東。
但是,這個方法,悲催的袁紹用不了?為啥? 因為他沒有太多自己的人,他的家族被滅了,最可靠的自己人來源被徹底堵死了,他怎麼重用自己人都只能是杯水車薪。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袁紹在坐擁青幽並冀四州後,令長子袁譚領青州,次子袁熙領幽州,外甥高幹領併州,他喜歡的小兒子袁尚跟他在冀州。這種安排有缺陷和漏洞嗎?肯定有呀!這意味著大兒子會培植青州勢力、二兒子會培植幽州勢力、小兒子會紮根冀州勢力,都是兒子,誰能服誰呢? 下面的文武大臣也會不自覺地去站隊。
這個問題教導就提醒過他,但袁紹沒有聽他的,而是用「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的理由搪塞了。這件事後來也為袁紹招致許多罵名,說他聽不進人話,但其實袁紹有更好的選擇嗎?他不用自己的兒子用誰呢? 他倒是想像曹操那樣重用家族內的才俊,可是他們家被滅了呀!他也想像曹操那樣重用忠心耿耿的士族代表,可是他下面的士族勢力不如曹操那麼純粹,人家主打一個穎川派,他家是潁川派、南陽派、河北派鬥得不亦樂乎。
現在大家知道曹操的幸福了吧?武將系,一直都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淵、曹洪、曹真等家族勢力擔綱;文臣系,一直是以荀彧、荀攸、郭嘉、鍾繇等潁川派馬首是瞻。多省心,多麼便於風險管理呀! 軍隊在自家人管理下,打下地盤交給自己的子侄去操持,行政、內務等具體事務打包交給了潁川職業經理人荀彧。
袁紹的職業處境和潛在問題其實是相當無解的,但袁紹還是憑藉一己之力把所有問題都擺平了,這就是他牛逼的地方,不服不行。不要說老拿曹操最後事業做得比他大來抬槓,曹操死後,曹家崩盤了沒有? 因為任何邏輯都有死結,傳承邏輯的核心就在於你的接班人要跟得上節奏和形勢,否則,不管你多麼家大業大,只要你一代不如一代,遲早玩完。
袁紹集團的徹底崩盤其實就是袁紹之死,並非官渡之敗。 袁紹死了,袁紹集團各種內部矛盾失去了彈壓,開始徹底地、全面地爆發,被曹操各個擊破。 那種割韭菜的感覺,真是不要太美。
再推進一步講,袁紹沒有在去世之前處理好其內部的矛盾,並不是他能力和水平不夠,而是很多問題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說,都是不可治癒的絕症。 治不好絕症的醫生不是庸醫,但讓保證絕症盡可能不爆發的醫生,絕對是神醫,所以袁紹的能力無需置疑。
最後,總結「袁紹死袁家亡」的深層邏輯,其實也就是傳承的邏輯。 有些成功戛然而止,不代表創始人的水平不夠,恰恰相反,是創始人水平太高,近乎逆天而行地打下了一片基業,但後來人根本接不住。 以後講東晉門閥政治時,我們會詳細聊到這一塊,一個集團、一個組織、一個家族、一份事業,後繼無人永遠都是難言之痛。
再補充一點,袁紹幾個兒子也不全是絕對的無能之輩,為什麼他們就接不住袁紹留下的家業呢? 因為袁紹死得太早,他還沒有真正把他的產業整理和梳理徹底,相當於是個半成品。繼承傳承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有時候意義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而袁紹之所以沒在生前徹底為某個兒子鋪好路,做好交接的準備,其實也是因為他大業未成,不能那麼幹。
備註:關於袁紹這個複雜的歷史人物,至此已經完成了所有的筆墨,個中的理解和意見僅代表本人一家之言,大家可以自行參考,自行評論,但不接受任何抬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