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的兒子。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起家大將軍(何進)掾,歷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參與指揮誅殺宦官。怒斥董卓,出任渤海太守,冊封邟鄉侯。初平元年(190年),擔任關東聯軍首領,帶兵討伐董卓,自號騎將軍。勵精圖治,先後佔據冀州、青州、併州、幽州地區,統一河北地區,交好北方少數民族,勢力達到頂點。建安五年(200年),發動官渡之戰,兵敗於曹操。
建安七年五月庚戌日(202年6月28日),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於家中。
歷史評估:
孫堅: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將誰與戮力?
趙忠: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
董卓: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羅貫中: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呂思勉:袁紹是曹操的大敵。他不但地廣兵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勢力極大,即論其才具,在當時群雄中,亦當首屈一指。
蔡東藩:況引狼入室,紹實主謀,鮑信進詛卓之方,猶不失為中計,而紹又不能信從;紹非特害進,並且覆漢,其罪亦彌甚矣!
軼事典故:
寶刀思召
袁紹在黎陽時,曾夢見有一神授一寶刀,等醒了之後,寶刀果然在臥所,銘曰思召。袁紹解銘說:“思召,正是一個紹字。”
任俠放蕩
袁紹和曹操少年時都喜歡仿效俠客的作為。他們為了看人家新婚,潛入人家的園中,晚上大叫「小偷來了!」屋裡人都出來了,曹操便抽劍劫持新婦,和袁紹往回走,找不著路了,跌到荊棘中,袁紹爬不出來,曹操又大叫:「小偷在這裡!」袁紹急忙跑了出來,二人才沒被抓住。
袁紹曾經讓人晚間用劍刺曹操,第一劍刺往下了,沒中,曹操想他再來一劍必定要高,他便緊貼床上,劍果然高了。
身世探究
據裴松之注引用《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頉廬六年。
裴松之案:「魏書雲'紹,逢庶子,出後伯父成'。如此記所言,則似實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禮無其文,況於所後而可以行之!二書未詳孰是。
其中「則似實成所生」更為重要,說明並非是袁紹繼給袁成,而就是袁成所生。但是疑問也出來了。既然是袁成所生,為什麼還會叫「逢之庶子」?袁紹的弟弟袁術傳中說:“(袁術)袁紹從弟也,同父而異母……”
由此可見,袁紹的父親應為袁逢,而根據「出後伯父成」一句話便可以得出,他的母親可能「在」袁成家裡。因此袁紹的親生父親很有可能便是袁逢,但是袁逢或許是和他袁成家中的某位女性成員“野合(不符合倫理的婚姻)”,因為生下了袁紹。或者說袁紹正是袁逢的私生子。
然而袁成並無子孫,所以才默許了袁紹是自己的兒子。而等到袁成死了,袁逢又不好意思真的讓自己的兄長絕了後,所以只好與袁紹叔侄相稱。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