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引述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初,燕太子丹嘗質於趙,與王善。王即位,丹為質於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
{IMG}
燕太子丹怨王,欲報之,以問其傅鞠武。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匈奴以圖秦。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須也。”頃之,將軍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捨之。鞠武諫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
太子曰:“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更慮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禍以為福,計淺而怨深,乃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太子不聽。
太子聞衛人荊軻之賢,卑辭厚禮而請見之。謂軻曰:“今秦已虜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趙不能支秦,則禍必至於燕。燕小弱,數困於兵,何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唯荊卿留意焉!”荊軻許之。於是捨荊卿於上舍,太子日造門下,所以奉養荊軻,無所不至。及王翦滅趙,太子聞之懼,欲遣荊軻行。
荊軻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有以報。”
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也!”荊軻乃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計將安出?”
荊卿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
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遂自刎。太子聞之,奔往伏哭,然已無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軻,以燕勇士秦舞陽為之副,使入秦。
秦始皇二十年,荊軻至咸陽,因王寵臣蒙嘉卑辭以求見;王大喜,朝服,設九賓而見之。荊軻奉圖以進於王,圖窮而匕首見,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荊軻逐王,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負劍!”負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匕首擿王,中銅柱。自知事不就,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遂體解荊軻以徇。王於是大怒,益發兵詣趙,就王翦以伐燕,與燕師、代師戰於易水之西,大破之。
洞察感悟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反映了燕國太子丹對秦王的複仇計劃。太子丹不滿秦國對待燕國的態度,尋求荊軻協助刺殺秦王,以激發諸侯對秦國的反抗,實現報仇雪恨的目的。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包括樊於期的自刎和荊軻最終未能刺殺成功,導致燕國處於更加困難的境地。
這一事件展示了政治角力、復仇情懷和權謀算計在古代政治中的重要性。太子丹與荊軻合謀,試圖通過暗殺來達到政治目的,但最終失敗。故事呈現出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和利益糾葛。荊軻的忠誠和果斷以及最後的犧牲展示了他為國家利益不惜一切的精神,但也反映了他們的計劃並非完美,並最終導致燕國更大的災難。
這個故事讓人思考權謀與忠誠之間的平衡,同時也體現了在政治鬥爭中追求復仇所帶來的風險和代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提醒我們,在政治鬥爭中需要審時度勢,明智謹慎地行動,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和災難。
權謀:
荊軻刺秦王的事件展示了古代政治中權謀的重要性。太子丹和荊軻通過策劃暗殺來達到政治目的,試圖激發諸侯對秦國的反抗。這種權謀包括精心策劃、隱蔽行動以及考慮各種可能性,是為了實現更大的政治目標。
忠誠:
荊軻在這個故事中展現了忠誠和犧牲的品質。他為燕國太子丹的複仇計劃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並展現出對國家和領袖的無私忠誠。即使最終失敗,他的忠誠和果斷仍然讓人欽佩。
{IMG}
智慧:
這個事件也體現了智慧在權謀中的重要性。太子丹和荊軻需要深思熟慮,制定計劃並做出正確的決策。荊軻需要準確評估局勢、分析風險,最終選擇合適的行動方案。智慧和戰略眼光是成功實施權謀的關鍵。
{IMG}
啟示:
這個故事對現代人也有啟示意義。
首先,表明在政治或其他領域中,權謀和智慧同樣重要,需要審時度勢、精心計劃才能實現目標。
其次,忠誠和犧牲精神是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品質,無私奉獻和對正義的追求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後,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要做出明智的選擇,避免盲目行動帶來的後果,要善於分析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不僅反映了古代政治的殘酷和復雜性,同時也讓現代人反思在面對挑戰時如何運用權謀、忠誠和智慧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