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衡,字符若,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男二號,由朱一龍飾演。朱一龍,1988年4月16日出生於中國湖北武漢,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06級表演系本科。
身為齊國公府小公爺,齊衡氣質溫潤謙和,待人如沐春風。因出身清貴、外貌俊美且勤學上進、年少有為廣受京城少女追捧。少時在盛家私塾求學,得以認識盛家姊妹。鍾情於盛明蘭並立誓要娶之為正妻,但不被其母平寧郡主許可,齊衡曾嘗試絕食相抗。後來因朝堂時局動盪,得勢的邕王妃以其父齊國公性命和明蘭一家的安危相脅,被迫娶了嘉成縣主。後邕王一家事敗被殺,齊衡中舉,央求平寧郡主前往盛家提親,不料被顧廷燁捷足先登。因政見不同,在朝堂上與顧廷燁屢屢對立;同時也對顧廷燁與明蘭夫婦感情存疑,後悔自己過於謹慎不能早一步提親給明蘭幸福。直到後來去顧家救火,見顧盛夫妻情深,自此放下,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天地,與妻子申氏夫妻和美。
命運捉弄三次,齊衡嘆"其苦不堪說,其痛難言停"
邕王妃雖然可惡,但是有句話說得特別對:"齊元若,你別無他路可走。" 他真的沒有別的選擇了。
剛開始喜歡六妹妹的時候,他小心翼翼,既怕嚇著她又怕給她帶來麻煩,往來舉止都克己復禮。
後來確認了六妹妹心意,便趁著母親生辰向父母坦白,要求提親。這是他第一次被命運捉弄,因為迎接他的是認妹妹。
接著得知自己在原本是為見六妹妹而舉辦的馬球場上被嘉成縣主看上,他以絕食來反抗。這是他第二次被命運捉弄。因為換來的是不為丟了姓名,父親被綁架。
在母親求救未果後,他強壓心中悲痛親赴邕王府,以死相逼以圖救出父親。這是他第三次被命運捉弄。因為結局是他為了齊盛兩門性命,簽下一紙婚書。
這一切的發生,不過是因為邕王妃的一句"我女兒想要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
縱觀這一路走來,能做的他都做了。或許他付出,努力,失去的,有的人永遠不會知道,甚至覺得他瞻前顧後,錯失良機。當真是"其苦不堪說,其痛難言停"。
在旁人看來,他這樣的人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齊衡的一切抗爭,之於皇權來說,猶如蚍蜉蝣樹。
齊衡真的錯了,錯在生在勳貴人家,還妄圖兩情相悅。錯在至淳至孝,不夠離經叛道。有些事從一開始,便是錯的。
(PS.在看劇的時候,完全忘了朱一龍本人,所有情緒都被那個叫齊衡的男子牽引著。最終嘆息一生,太苦了。)
我們常說,沒有在深夜痛哭流涕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教會一個人迅速成長的,往往是感情。齊衡這個角色之所以如此飽滿立體,鮮活動人,正是因為他十分真實細膩地呈現了一個少年人的成長歷程。在那場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愛情之中,齊衡展現出了一個美好的少年對愛情飛蛾撲火般地熱烈與執著。但更難得的是,在這樣激烈地衝突間,他依然還能顧及家族和他人的安危。愛情教他成長,家庭教他何為擔當。
人世間的情愛,最上是一見鍾情便可一生一世,再者便是所愛之人恰是愛你之人,這二者之一都可羨慕煞旁人。若論痛苦,求而不得,永失所愛,盲婚啞嫁,皆為其苦。不幸的是,後者種種,皆集於齊衡一身。更讓人痛不欲生的,則是信仰和希望被摧毀,面對現實無能為力卻又不得不-----活著。
齊衡的希望,曾經破滅三次
母親生辰當天,齊衡首次向父母表明心意。在得到母親應允後,他那歡呼雀躍的模樣讓人不忍再看認妹妹時他的震驚於痛心。而後他為保齊盛兩家滿門,娶了嘉成縣主,多少責怨一人承擔。
本以為“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可命運偏偏又給了他第二次希望。皇權更替,宮閩政變,雖然家勢衰落,但他又是自由之身。這次金榜題名,這次萬事俱備,他以為他終於可以風風光光地迎娶所愛之人。此番母親是真心實意要去為他求娶明蘭,他歡欣鼓舞,長久的憂鬱一掃而空。然而偏偏造化弄人,一次錯過便是此生錯過。顧廷燁捷足先登,明蘭也不願意給他機會。都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齊衡的念念不忘,換來的為何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碎呢?
最後一次破滅的其實算不得是希望,不過是一份深埋心中的小小期待與執念罷了。木橋之上,齊衡和明蘭久別重逢。他滿心的歡喜和關切,她不過是來要他朝堂上放過自己的丈夫。 「我每天都在後悔,我不敢停下來『-------停下來我就會忍不住去想念你,我就會後悔為何沒能更強大而痛失了你; 「你為什麼不恨我? 「他有像我這樣,徹夜未眠地想你,你又這樣想過他嗎?「--------多少個夜晚我輾轉反側,為失去而懊悔自責。他得到的回應是,『我也沒有為你痛哭流涕過』。元若啊,原來這一切早就已經結束了,只有你還不肯放下,只有你還不肯放下。
至此,這個從未對等過的愛情故事,終於到了終章。
齊衡的故事線之所以扣人心弦,感人至深,是因為他的人物情感變化十分地細膩合理,再加上演員張弛有度的演繹,將觀眾的情緒同他的人生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於是他痛我們為他同悲,他笑我們與他同喜。劇情看到現在,觀眾不禁會感慨,幸好有申氏的存在,才讓齊衡的感情終於得到救贖。
盛如蘭的婚宴,盛明蘭在外院,遇到了齊衡。
那時候,她和顧廷燁已經定了親事。
齊衡鬱憤難當,當面質問盛明蘭:
「這些年來,我對你的心意你不是不明白,卻總裝傻充楞,對我冷若冰霜。我今天指天說一句,但凡你有半分回應我的心意,我也拼死爭一爭了。可你初初便看死了我,覺得我是那不堪信任的。
齊衡看著盛明蘭,幾乎要看癡了。
而盛明蘭則悠悠地說了這樣的話:
「咱們自小就相識,恐怕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和郡主很像,看著雲淡風輕,內裡卻極好強。你明明已經有了大好家世,卻依舊勤學不輟學,潔身自好,在京城錦衣子弟中,可算首屈一指的好兒郎。研詩經,練著館閣體,卻也不願意放棄顏體、柳體;莊先生剛誇你練字略有小成,你又去調色作畫。起早貪黑,生生把許多學問技藝練出名堂來。
經歷了感情的成長,齊衡在事業上可以說是十分地主動和強硬。初入朝堂,即為諫院侍禦史。 「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宋.司馬光)。
齊衡言行,不可謂不盡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清查逆王餘黨,扶正王權。這裡也是較有爭議之出,因為此舉首當其沖便是兩個顧家子孫,故有些人認為齊衡這是公報私仇,記恨顧廷燁奪走明蘭。但是如果細看就會發現並非如此。朝堂之上,顧廷燁為自己兩兄弟求情時,齊衡固然針鋒相對,明言不應徇私。但當他聽到顧廷燁願意以身代過時,也並未繼續相逼。此處可見他並非是因私而針對顧家,否則這個時候便不會善罷甘休,輕易讓顧求情了去。
以前顧候誹謗天下,齊衡不曾避他,嫌他,如今顧候譽滿天下,齊衡亦不曾附他,親他。齊衡參他確實存了私心,但這個私心並非為了報復其奪走明蘭,而是推己及人。自己曾信了顧廷燁而痛失所愛,因此認為顧並非可信之人,怕官家重蹈覆轍。後來顧廷燁被王家誣告,齊衡一再幫忙,並且在其被貶後多方奔走,星夜相送。這些更能看出齊衡的對事不對人,處事光明磊落。無論為公為私,他都問心無愧。
這樣一個才貌出眾,內有方圓,端方如玉,謙和有禮的偏偏貴公子,必然擁有一個不俗的家庭和優秀的父母。身為皇親人戚勳貴之家,齊衡沒有半分通常王侯公子的嬌縱惡習,反而忠勇正直,頗具氣節。齊衡父母面對兒子的選擇,也是十分開明。明白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但除非親身經歷,否則不會相信。他們鼓勵齊衡去實踐,去自己判斷。這種教育方式放在現代依然是非常好的父母教育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