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在寫下這首《滿江紅·寫懷》時,內心的憤恨情緒,可謂是躍然紙上。
宋朝是一個開國皇帝死的不明不白的王朝,也是一個趙匡胤之後,歷屆皇帝都把“骨頭泡在醋裡”的王朝。
那場悲壯的崖山海戰,成為了宋朝最後的絕唱。若是趙匡胤不出意外,活到75歲,宋朝能夠成為漢唐那樣的盛世之朝嘛?
(岳飛劇照)
一、核心問題
想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將這兩個關鍵問題進行分解,也就是趙匡胤在75歲前,能做到些什麼。 並且他的領導,會個帶給我們印像中的宋朝,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這個變化要涉及各方面,分別是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民族氣節這幾個面向。筆者認為,我們不能想到太過於單純。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已經是34歲了,若是75歲以英明的狀態掛掉,也就只有41年的時間。
南北宋加在一起,時間為391年,41年的時間佔了10%多的時間,還是在王朝開端,所造成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b }。所以時間角度以及之後的影響,我們也要考慮。接下來我們進行詳細分析。
(趙匡胤畫像)
二、這41年發生了什麼事
人的行為是以事件發生而產生變化的,作為一個軍事方面表現英明兇猛,政治方面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展現中央集權思想的趙匡胤,在這41年的時間裡,會經歷什麼事情?
趙匡胤在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去世,此時的他已經決定,發兵進攻北漢。之後41年的事情,總結下來就是兩場戰爭,第一場是宋太宗趙光義在979年,也就是趙匡胤去世3年後發動的滅北漢的戰爭。
這場戰爭本來趙匡胤就是要打的,誰知道出了意外,大機率被弟弟背刺了。宋太宗在滅了北漢後,有了自信,開始想著要北上討伐遼國,將益州和涿州收復。但是這場戰爭,不光戰敗了,趙光義還沒有吸收教訓,在986年發動了第二次北伐,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而上。
(趙匡胤劇照)
國內經濟也出了問題,土地併購問題嚴重,從而導致了全國各地多次起義爆發。其實說到這裡就夠了,並不需要將時間推到41年後的1017年。因為這場戰爭才是直接導致宋國走向軍事沒落,開始不斷避戰,簽署了「檀淵之盟」的原因。
對北漢的戰爭,趙匡胤本身就要做,對遼國的戰爭,按照趙匡胤的軍事能力和思想,大概率也會去做。趙光義的軍事能力強嘛?筆者認為並不是那麼強,和他的大哥趙匡胤比起來差遠了。 如果讓趙匡臆面對這兩場戰爭,會有什麼改變?
(趙光義劇照)
三、兄弟兩的軍事差距
趙光義在軍事方面的高光時刻,就是滅北漢。北漢乃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的漢族政權的獨苗。趙光義為什麼要發起這場戰爭,不光是因為自己哥哥身前要做,也是因為在此之前,趙光義還沒有任何的軍功!
他想要用一場軍功,堵住懷疑他殺死自己親哥的大臣的嘴巴,誰做皇帝不是做?有能力就行。 這場戰爭,趙光義贏了,那麼贏得光彩嘛?實際上,當時的北漢被夾在中間,一邊要給錢討好遼國,一邊要殫心竭慮,注意宋朝的進攻。
加上自家的土地是比較貧瘠的,所以北漢的滅亡實際上是必然的,早打下來早發展。趙光義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導致這個計劃晚了3年的時間。就算是面對如此優勢,趙光義打北漢花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
(趙光義劇照)
要知道這場戰爭並不需要長途跋涉,是鄰國之戰,這也確實是趙光義的軍功,但從此之後他的高光時刻便停留在此。
後面的兩次對遼國契丹的戰爭,輸的簡直不要太慘,電視劇中楊家將的原型楊業將軍,就是在這場戰爭中慘死的。趙光義需要為自己當時不信任手下將士,派遣監督官王侁限制了楊業的計策,導致楊業只能委屈赴死。
趙匡胤就不同了,在趙光義北伐前,柴榮和趙匡胤就已經發動了兩次北伐戰爭。當時的北漢還是一個強勢的國家,而且北漢還聯合的遼國,所以並不是一個好惹的對手。
(柴榮劇照)
所以趙匡胤和趙光義面對的北漢,壓根不是同一個對手。就算如此,趙匡胤都能將北漢打得節節敗退,一直到遼國大軍出現支援,宋軍才被打退。之後趙匡胤繼續進攻,把北漢逼到只能選擇投不投降的地步,遼國無奈再次出手。 若不是天氣酷熱,說不定就一舉拿下了。
可見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軍事能力,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從這一點來看,北漢的滅亡是必然的,趙匡胤或者,這件事落實只會更早!
四、軍事能力、骨氣和未來
趙匡胤若是或者,宋軍至少在之後的41年以及更長時間內,會擁有更強大的戰鬥力。說不定,第一次北伐戰爭,能夠獲得勝利。 趙匡胤對自己人態度並不兇猛,但是上了戰場,那真是個活閻王。
(趙匡胤劇照)
所以筆者認為,趙匡胤為宋軍帶來軍事能力的提升,將會改變很多事情,但是時間有限!若是趙匡胤活到75歲,我們就假設他現實中死去的那年就已經滅了北漢,41年的時間最多支持他進行3次北伐戰爭。
有朋友會認為,打仗實在是太費錢了,若是趙匡胤去打仗,宋朝就不會有未來經濟上的繁榮了。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是大錯特錯。一個國家想要安安穩穩的發育,軍事能力是重中之重。若是趙匡胤第一次成功擊敗遼國,先不說能不能滅了遼國,這場戰鬥至少會帶來收益。
再怎麼損失慘重,也要比趙光義輸掉這場戰爭好。拿到了更多的地盤,就可以將邊境駐軍向外擴張。若是拿下了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那就等同於卡主了北方向南方進軍的咽喉!
(趙匡胤劇照)
請問,是不斷給敵人付錢賠款,低三下四的發育舒服,還是我們收著其他國家的賠款,並且舒舒服服的發育要好?我想這個問題傻子都知道。 有了軍事的底氣,政治才能以更穩定的體系運作。
一個硬氣的皇帝,帶動的是硬氣的大臣,硬氣的後代!就如同明朝一樣,朱棣當皇帝真不好?至少因為他的精神屬性,讓明朝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的強硬民族屬性!
軍事能力的提升,能夠給國家帶來的利益和精神屬性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個說法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適用的。趙光義打輸的戰爭,也許趙匡胤能打贏,就算是打不贏,那麼戰爭的結局大概率也不會比趙匡義時期更慘。
(朱棣劇照)
最關鍵的是趙匡胤帶來的精神屬性,41年的時間雖短,但能造成的影響源遠流長。宋朝從來不缺在戰場上能夠展現強大戰鬥力的將士和百姓,楊業、狄青、曹彬、岳飛,百姓們拼命維護民族尊嚴,而參與的崖山海戰{/ b}也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個對軍事感到敏感的皇帝,往往能夠讓國家處在一個軍事方面內部團結,極為和睦,極有底氣的環境中。換言之,一個在朝堂穩定時期,面對英明的皇帝大哥都能私下殺手的弟弟,能有多英明?
唐朝和漢朝多面能力最鼎盛的時期,也是國家軍事能力作為兇猛的時期。趙匡胤若活到75歲,大機率是無法建立一個盛世,畢竟打仗要花的錢實在太多了。但若是滅遼成功,趙匡胤一定給了宋朝成為盛世王朝的完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