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飆升,屢次擊敗各大諸侯國,因此秦國聲威大震,被中原諸國稱之為虎狼之國,還將秦軍稱之為虎狼之師。
但事實上,從秦國創建一直到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由於地處西陲,處在中原與西戎交界地帶,被中原視為蠻夷之國,因此在中原各諸侯國中的存在感極低。
秦國真正意義上第一次讓中原各大諸侯國感到恐懼,揚名天下,其實是在秦穆公時代。
身為一代雄才偉略的君王,秦穆公接手秦國後,向東擊敗強盛一時的晉國,向西攻滅戎狄部落十餘國,秦國疆域擴張上千里,連週天子也派使者祝賀。
一時間,秦國名震天下,諸侯震動,因此,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中,有一種說法就是秦穆公也屬於春秋五霸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雄才偉略的秦君,卻在臨死前,一項野蠻的製度將秦國推向萬丈深淵。
自秦穆公以後,秦國逐漸衰落,一直傳到第25代秦君秦孝公時,透過商鞅變法,秦國才再次變得強盛起來。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這位雄偉的秦君-秦穆公。
秦穆公之前的秦國
在說秦穆公之前,我們有必要去了解秦國先前的歷史。
太早的傳說就不細講了,秦國祖上在西周王朝有個叫秦非子的人,負責在西部與戎人部落交界的位置養馬。
由於他工作盡職盡責,幹得非常出色,因此週天子給他封了官兒,到了秦非子的曾孫秦仲時,週天子又賞賜了他一塊方圓五十里的地盤,秦人因此得以建國。
但此時的秦國,只能稱作秦邑,屬於西周的附庸國,地盤也只有方圓五十里,非常小。
最嚴重的是,由於秦邑處在西周與戎人部落交界地帶,因此常年受到戎人的侵襲,秦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常年與戎人作戰。
然而,秦國成立不足50年,便被戎人攻破城池,直接打滅國了,秦仲也死在了榮戎人手中。
幸運的是,秦仲的五個兒子逃了出來,他們跑到西周王都,向周天子求救,當時是周宣王在位,周宣王知道這事兒後,十分震怒,當即調撥7000王師,交給秦仲的兒子指揮。
秦仲的兒子們帶著王師狠狠地砸向了戎人!
秦仲死後,他的君位是傳給了長子,也就是秦莊公,秦莊公不忘父仇,一生都在討伐戎人,死後又傳位給弟弟,也就是秦襄公。
雖然秦國在王師的幫助下得以復國,但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一定會經常面對戎人的攻擊。
自此以後一百餘年時間裡,秦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戰中,終於殺出一條血路,打敗了戎人,擴大了版圖,實力與日俱增。
但秦國畢竟地處西部邊陲,常年與戎人打交道,甚至連生活習慣都有些與戎人相似,幾乎不參與中原事務,因此也被中原諸侯視作夷狄之地。
彼時的秦國實力很弱,各大諸侯國也從未把秦國當一回事。
一直到週幽王時,由於週幽王寵愛褒姒,將太子姬宜臼廢黜,改立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
宜臼害怕遭到迫害,遂逃往外公申侯的封地,週幽王接著發兵圍攻申國。
申侯打不過,正當雙方激戰時,申國的盟友繒國眼見申國快不行了,當即投降犬戎,並引著犬戎大軍向圍城的周軍發起猛攻,週軍大敗。
不久之後,犬戎大軍攻破西周王都鎬京,週幽王戰死,犬戎在王畿之地大肆劫掠一番後,揚長而去。
週幽王死後,繼任者周平王眼見鎬京已經破敗不堪,而且王師也沒了,王室根本無力抵擋犬戎,於是宣布將都城遷往洛邑。
然而,週平王想去洛邑,手裡根本沒有軍隊可以護送,幾個比較大的諸侯國也沒人願意派兵護送。
只有少數幾個諸侯率兵趕來,秦襄公得知消息後,當即親率秦軍主力加入到護送隊伍中,雖然秦襄公在護送隊伍中,和其他諸侯比起來,十分寒酸,但他是最賣力的一個。
週平王抵達洛邑後,賞賜功臣,於是便將秦襄公正式封為諸侯,還將昔日的王畿之地,也就是岐山以西分封給秦國作為封地。
秦國創建一百餘年,到了這一刻,才算真正意義上的諸侯,此前連諸侯都算不上,更別提影響力了。
最關鍵的是,岐山以西的土地早已被戎人攻占,週平王實際許諾給秦國的封地,還得靠秦人自己去打下來。
此後,秦襄公去世,秦文公繼位,並帶著秦軍一舉收復被戎人攻占的土地,由此,秦國得到了昔日西周核心的王畿之地,版圖迅速擴大,實力變強,武力上終於可以和中原諸侯大國平起平坐。
雖然秦國的武裝力量比較強,但還存在著致命的缺陷。
因為秦國幾乎從未參與過中原事務,與中原各大諸侯國的交往也少得可憐,而且常年生活在西陲邊境,還保留著比較原始的生活習慣和製度。
因此,秦國在文化製度各方面十分落後,跟中原諸侯國比起來,根本就是天壤之別。
文化製度的落後,導致秦人雖然驍勇善戰,但幾乎從未誕生過高級人才,比如治國安邦的文臣、徵戰天下的統帥、名將,這種需要文化知識熏陶的高級人才,秦國一個都沒有。
這樣一來,秦人雖然驍勇,但缺乏能夠將他們組織起來,高效管理的人才,秦軍雖然善戰,但缺乏那種能有效地管理和發揮秦軍實力的將才。
換句話說,此時的秦人雖然勇猛,卻還停留在莽夫階段,這在與東方諸侯之間的爭鬥中是極為不利的。
就這樣,一直到秦穆公時,秦國的情況才得到巨大的改觀,秦國也因秦穆公而名震諸侯。
秦穆公時代
但事實上,在秦穆公之前,由於秦國太落後,連歷史記載都十分簡略,甚至歷代君主叫什麼名字都無從考證,而這期間中原的歷史可謂是十分詳細,這就是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果。
儘管秦人為了不被滅國,與戎人血戰上百年,已經打出一大片地盤,實力也變強,但中原才是古代文明的中心,加上秦國自身文化製度嚴重落後,也不設置史官,這段時間幾乎沒什麼歷史紀錄。
秦君的位置傳到秦穆公時,已經是第9代,此時的西戎已經被秦國打趴,暫時沒有能力掀起風浪,加上秦國收復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使得秦國迅速壯大。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了西部戎人的威脅,秦國開始將目光轉向東方,並參與中原事務當中。
但是,秦國以東是晉國的地盤,秦國如果要把手伸到中原,就必須要經過晉國,因此,如何處理好與晉國的關係就顯得至關重要。
而秦國與晉國接壤,發生武裝衝突也是難免的事情,為了緩和與晉國的關係,秦穆公於是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為妻。
這原本是一場政治婚姻,可沒想到的是,此舉為秦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穫!
因為晉獻公的女兒出嫁時,跟隨她入秦的陪嫁奴僕中,有一個高級人才──政治家百里奚。
百里奚原本是虞國的大夫,後來晉獻公向虞國借道攻滅虢國,當時百里奚一眼就看穿了晉獻公的陰謀,極力勸說虞國的國君,讓他不要藉道。
可虞國的國君不聽,給晉國開放道路,結果晉國滅了虢國後,順手把虞國也給滅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假道伐虢”典故。
虞國被滅後,百里奚成了階下囚,晉獻公的女兒嫁給秦穆公時,百里奚也被劃歸到陪嫁奴僕中,一起隨行。
昔日的虞國大夫,一代政治家,如今卻成了奴僕,還要跟著去秦國這種中原諸侯印像中的“夷狄之地”,他哪裡能忍受這種屈辱,於是半路逃跑,一口氣逃到了楚國。
誰知,百里奚運氣太差,楚國人發現他之後,竟然認為他是秦國間諜,又把他關進了大牢。
這時,秦穆公不知從哪裡得到消息,知道這個逃跑的陪嫁奴僕是百里奚後,頓時喜笑顏開,因為他一直關注中原諸侯的動向,深知百里奚是個高級人才。
所以,秦穆公決定將百里奚從楚國撈回來。
一開始,他原本打算花重金將百里奚贖回,可事後思慮再三,覺得如果花高價的話,會讓楚國懷疑他們抓住的是大人物,到時候就更難把他撈回來了。
於是,秦穆公心生一計,以五張羊皮的價碼跟楚國人換。
此時的百里奚已經是一大把年紀的老頭,楚國抓了他以後,認為用處不大,還要管飯,因此對於秦國用五張羊皮來換百里奚這事兒十分樂意。
就這樣,一代賢才百里奚被接到了秦國。
秦穆公見到他後,與之暢談三天三夜,食則同席,寢則同床,三日過後,秦穆公對百里奚的才能大為敬佩,當場任命他為秦國大夫,掌管國政。
不久之後,百里奚又向秦穆公舉薦了另一個賢才--蹇叔,於是蹇叔也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
後來,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和蹇叔的兒子西乞術都成了秦國大將,是秦軍中不可多得的將才。
一場政治婚姻,卻意外得到了四個賢才,不得不說,秦穆公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有了百里奚和蹇叔的加入,秦國的國政事務被處理得井井有條,秦穆公也得以抽出時間和精力,將目光放在了東邊的中原,專心與各諸侯國之間的外交和秦國版圖擴張。
秦國西部是戎人部落,東部與晉國接壤,要向東參與中原事務,晉國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
不過,此時的晉國內部卻爆發了一場權力爭奪戰,秦穆公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晉獻公寵幸的驪姬,為了自己的兒子能上位,故意陷害晉獻公的三個兒子,說他們意圖謀害晉獻公。
晉獻公聽信諦言,頓時大怒,事發後,太子申生自盡身亡,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被迫逃亡到其他諸侯國避難。
不久後,晉獻公病死,驪姬的兒子奚齊繼位,但晉國大臣不買賬,於是聯合發動政變,殺了駿齊奚齊。
奚齊死後,晉國沒了國君,政局一時陷入混亂當中。
而秦穆公一直關注著晉國的局勢,正好此時逃亡在外的夷吾希望秦穆公能幫助他回晉國奪取君位。
秦穆公當即就答應了,不過這可不是白幹活兒,而是有條件的。
夷吾為了獲取秦國的助力,秘密與秦穆公協定,如果秦國能幫助夷吾登上君位,到時候他就割讓河西八城給秦國 ,以感謝秦穆公的幫助。
西元前651年,在秦國軍隊的護送和武力支持下,夷吾回到晉國並且成功登上國君之位,是為晉惠公。
誰知,夷吾登上君位後,單方面撕毀了當初和秦穆公的協定,拒絕割讓河西八城,惹得秦穆公怒不可遏,秦晉兩國的關係瞬間惡化。
幾年後,晉國鬧飢荒,秦國正好糧食儲備十分充沛,無奈之下,晉惠公只好厚著臉皮派使者向秦國求助,希望秦國能將多餘的糧食賣給晉國。
這時,秦國大臣公孫枝認為應該給晉國糧食援助,我們幫他們渡過難關,晉國人如果知恩圖報,就會按約定將河西八城割讓給秦國。
如果晉國君臣忘恩負義,那麼必然會導致百姓離心離德,沒有了百姓的支持,到時候我們再攻打晉國,一定會取勝。
百里奚也十分贊同給晉國援助。
但有一個叫丕豹的晉國人,他的父親丕鄭原本是晉國大臣,後來被晉惠公所殺,丕豹便流亡到秦國尋求庇護。
此時的丕豹自然是十分希望打擊晉國的,所以他極力反對向晉國提供糧食。
但秦穆公卻說:晉國的國君確實十分可惡,但晉國百姓是無罪的。
秦穆公不愧是一代雄偉的君主,能說出這番話,足見其胸懷。
就這樣,秦國十分大方地將糧食按照正常市場價格賣給了晉國,幫助其渡過了災荒之年。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晉惠公非但不知道感恩,還恩將仇報!
因為兩年後,秦國也爆發了飢荒,此時晉國的糧食儲備也十分充足,所以秦穆公趕緊派人到晉國,請求晉國將糧食賣給秦國,好度過這災荒之年。
誰知,晉惠公竟然忘恩負義,拒絕將糧食賣給秦國。
事發之後,秦穆公十分震怒,原本想出兵教訓一下晉惠公,可眼下正在鬧災荒,根本無法發動一場戰爭。
無奈之下,秦穆公只好勒緊褲帶過日子,一年之後,秦國終於撐過了這個飢餓的災年。
當元氣逐漸恢復後,秦穆公要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兵收拾晉惠公這個忘恩負義的人。
西元前645年,秦穆公發兵大舉攻入晉國,三戰三捷,晉惠公收到消息後,也親率大軍前往邊境抵擋。
雙方在「韓原」這個地方展開決戰。
不過,儘管秦軍驍勇,可跟晉國這種老牌的強大諸侯比起來,還是有差距,兩邊激戰不久,秦軍便處於下風,連秦穆公也負了傷,眼見就要被俘虜。
關鍵時刻,戰場上突然出現了一群野人!
這群野人上來二話不說,直奔圍攻秦穆公的晉軍就展開廝殺,由於這群野人的出現,讓晉軍猝不及防,形勢急轉直下。
緊接著,秦軍在野人的幫助下,反敗為勝,連晉惠公也給俘虜了。
這群野人是咋回事呢?
據說有一次,秦穆公的一匹寶馬走丟了,結果被一群野人給捕殺,準備飽餐一頓馬肉,但很快被秦國官吏偵查到。
原本,秦國的官吏是打算將這群野人繩之以法的,但秦穆公決定不追究他們,因為覺得,不能因為牲畜而傷害一群人的性命。
隨即,秦穆公不僅赦免了這群野人的罪過,還表示說,如果光吃馬肉不喝酒,是會傷身體的,於是又賞賜了這群野人不少好酒。
幾年後,這群野人聽說秦穆公和晉軍大戰,他們對秦穆公當年的恩惠感激在心,於是集體出動,趕來助陣,沒想到正撞見秦穆公被晉軍圍攻,於是發生了上面那一幕。
就這樣,這場大戰以秦國的勝利告終,秦穆公於是將晉惠公押送回秦國。
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史記》
至於後續如何處置晉惠公這事兒,秦穆公還沒回到國都就已經放出狠話,表示要把這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宰了祭天。
不過,晉惠公雖然被俘虜了,可圍繞著是殺是放,在秦國也引起了爭論。
首先就是秦穆公的老婆,是晉獻公的女兒,也是晉惠公的姐姐,自然是不願看到晉惠公被殺的。
所以,她乾脆帶著和秦穆公生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光著腳,身著麻衣,頭戴黑巾,登上高台,高台之下堆滿柴草,並派人告訴秦穆公,如果殺了晉惠公,她就帶著幾個孩子自焚。
秦穆公聽完,當場就驚呆了,他萬萬也沒想到,老婆大人還有這一手啊.........
無奈之下,秦穆公只是感嘆道:我俘虜了晉國的國君凱旋而歸,這原本是大喜事,可要是老婆孩子因此喪命,喜事變成喪事,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此外,秦國朝堂之上,也有不少表示要殺掉晉惠公的聲音,畢竟晉惠公當初忘恩負義,秦國對他恨之入骨的人很多。
但大臣公孫枝表示反對!
理由是,晉國是中原老牌的強國,秦國要是真把晉惠公給殺了,只能激起晉國上下的仇恨之心,真要魚死網破地開戰,秦國是沒有勝算的。
不如以晉惠公為籌碼,逼晉國在核心利益上讓步。
秦穆公最終認可了公孫枝的建議,於是和晉國展開談判,最終,晉國同意派遣太子來秦國做人質,並將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
就這樣,秦國透過一場戰爭的勝利,獲得了河西之地,並且威震諸侯。
此前,秦國一直不被中原各大諸侯重視,也一直處於中原政治的邊緣,此戰之後,秦國擊敗了老牌的強國,一舉威震天下,成為新崛起的強國,在諸侯中的政治影響力大漲。
韓原之戰後,晉國將太子圉派到了秦國充當人質,但秦穆公卻破天荒地對太子圉非常好,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事實上,秦穆公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太子圉將來會繼承晉國的國君之位,如果他成了秦穆公的女婿,將來他繼位後,肯定親秦國,而秦國則可以在晉國內部產生影響力,以便於實現秦國東出的目標。
然而,太子圉並不領情,作為一個中原大國太子,卻淪為戰敗國人質,太子圉的內心對秦國是十分憎恨的。
在秦國待了六年後,西元前638年,當得知晉惠公病重的消息時,為了能趕回晉國搶佔先機,繼承王位,太子圉選擇不辭而別。
他悄悄潛逃出秦國,回到晉國,並在幾個月後,晉惠公病逝時,成功繼承了晉國君位,是為晉懷公。
消息傳出後,秦穆公頓時大怒,這是被人當猴子耍了啊。
明明對太子圉那麼好,還把女兒嫁給他,可萬萬沒想到這小子竟然忘恩負義,關鍵時刻,連聲招呼都不打,就自己秘密回國繼位。
人質一跑,秦穆公的東出計劃以及保持對晉國內部的話語權這些計劃全部泡湯。
秦穆公實在咽不下這口氣,震怒之下,他決定將晉懷公從國君位置趕下來,換個人上去。
這時,他想到了晉國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當初重耳被驪姬陷害而被迫逃亡也就算了,誰知驪姬被大臣殺掉後,晉惠公夷吾繼位後,作為親兄弟,非但不接他回國,還派人暗殺他。
這使得重耳對晉惠公恨之入骨,如今晉惠公已死,他自然不願看到晉惠公的兒子登上大位。
實際上,重耳自己也對那個位置十分感興趣。
聰明的秦穆公一眼就看出了這一點,於是向重耳拋出了橄欖枝,表示秦國願意幫助他回國登上國君之位。
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立刻宣布合作。
兩年後,秦國派出500輛戰車、2000騎兵、步兵5萬,護送重耳回國,並連續擊敗晉懷公的軍隊,成功將重耳扶上國君之位,是為晉文公。
所幸的是,晉文公繼位後,沒有像他的前任那樣忘恩負義,而是與秦國結盟,互相交好,秦國也因此得以深度參與中原事務。
不過,這種盟友關係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秦晉之間在利益分配上出現問題,直接導致了關係破裂。
從秦晉蜜月期到關係破裂
就在重耳繼位的這一年秋季,週王室爆發內亂,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勾結翟人圍攻週襄王,周襄王被迫出逃到鄭地。
隨後,週襄王緊急派人向秦國和晉國通報了情況,兩國隨即決定出兵幫助週王室平亂。
秦穆公當即親率大軍開進到黃河岸邊,準備東渡黃河,以武力幫助週王室平亂,但秦軍要想出兵平亂,就必須途經晉國的地盤。
原以為,秦國當初鼎力資助晉文公奪取君位,晉文公會感恩在心,也會給秦國東出中原行方便。
可幫助週王室平亂這種大事,關係重大。
現今的周王室早已大不如前,一旦哪個諸侯國率先平亂,並將週天子迎回洛邑,那絕對是「尊天子以令諸侯」的絕佳機會。
晉文公當然不願意放過這種機會的,於是一面派人拒絕秦軍過境,並找各種藉口勸說秦穆公退兵,另一面則自己親率晉國軍隊迅速撲滅了叛亂。
此事過後,晉文公將週天子迎回洛邑,立下了再造王室的大功,同時手握「王令」這張王牌,一時間威望大漲。
而秦國因為無法越過晉國的地盤參與平亂,錯失了這次機會,秦穆公雖然懊惱,卻也十分無奈。
雖然盟友間發生了一點不快,但雙方都沒有翻臉,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
秦穆公和晉文公都有稱霸諸侯的野心,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不是晉國,更不是秦國,而是南邊的楚國。
因此,想要成就霸業,首先就得打敗楚國。
不久之後,秦國出兵攻打楚國的僕從國鄀國,晉文公為了補償一下秦國,也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楚國,於是出兵協助秦國。
楚國眼見自己的小弟被打,自然坐不住,於是派大將鬥克、屈禦寇率軍救援,結果在秦晉聯軍的打擊下,楚軍大敗,連鬥克、屈禦寇也被俘虜,鄀國直接被攻滅。
由此,晉楚爭霸正式開賽!
3年後,楚國發兵攻打宋國,宋國抵擋不住,於是向晉國求救,晉國於是聯合秦國進攻親楚國的曹、衛兩國。
就這樣,一方以楚國為首,一方以秦晉為首的兩股力量迎頭相撞。
不久後,晉國與秦國糾集宋國、齊國組成聯軍,與楚國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爆發了一場大決戰。
此戰,晉文公重耳面對楚國大軍,選擇退避三舍,楚軍大將不聽楚王勸告,冒險追擊,結果楚軍慘敗。
這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由此誕生「退避三舍」的典故,大家可自行查閱,此處不再細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戰中,參戰主力主要還是晉國軍團,秦國雖然派出了精銳部隊,但沒能直接參戰。
所以,此戰其實是晉國一舉擊敗了霸主楚國,直接奠定了晉國的霸業。
戰爭結束後,晉國無疑成了當時的霸主,而秦穆公雖然深度參與了一回中原事務,但他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自己忙活了半天,全給晉國做了嫁衣,不但沒能成就秦國霸業,反而促成了晉國稱霸諸侯。
因此,對於秦晉之間的盟友關係,秦穆公也開始認真思考,兩大諸侯國之間開始漸生嫌隙,裂痕開始擴大。
一年後,晉國聯合秦國試圖攻打鄭國。
誰知卻出了意外!
鄭國面對秦晉兩大強國聯軍,當然是抵擋不住的,眼見就要滅國之時,鄭國一個傳奇人物站了出來。
這個人就是燭之武,他找到秦穆公,慷慨陳詞了一番,直接說動秦穆公撤兵。
燭之武跟秦穆公說的話,大概意思就是,如果秦國和晉國聯合滅了鄭國,那麼事後鄭國的土地、人口自然也就納入了晉國版圖,這其實是壯大了晉國。
此時的晉國已經很強大,秦國幫著晉國忙活了半天,什麼好處也沒撈到,結果又會替晉國做了嫁衣,而且晉國作為秦國的鄰國,要是進一步變強,對秦國絕對不是好事。
雖然秦晉當時還是盟友,但秦穆公是絕對不希望看到鄰國過分強大的,而且自從城濮之戰後,秦穆公也不願再替晉國做嫁衣了。
於是,秦穆公當即決定中途退出這場戰爭,並派駐一支兵力到鄭國的國都,協助鄭國守城,保住了鄭國不被晉國滅掉。
這支留在鄭國的秦軍,其實是秦穆公的如意算盤,他是故意在鄭國留下這麼一支武裝力量,日後秦國重返中原時,這支軍隊也好有個接應。
晉文公重耳滅掉鄭國的計畫由此泡湯,晉國將領十分惱怒,紛紛進言請求半路截殺秦軍。
但重耳認為秦穆公對他有恩,而且自己不能再犯之前的晉惠公和晉懷公的錯誤,與秦國交惡,對晉國絕非好事,於是撤兵回國。
重耳在位期間,雖然秦晉兩國漸生嫌隙,但總體而言還是保持了盟友般的友好關係。
但重耳在兩年後就過世了。
重耳死後,秦穆公決定滅掉鄭國,這樣一來,秦國就可以在中原佔住一塊地盤,稱霸諸侯之路也就不遠了。
於是,秦穆公決定趁重耳剛死,晉國處於國喪期間,秘密出兵,並且一路繞開晉國區域,專門走荒無人煙的山野道路,直接對鄭國來一次奇襲。
再加上鄭國還駐紮著一支秦軍,可以說,計畫十分完美。
但也只是聽起來完美而已!
秦穆公做出決定後,秦國的百里奚、蹇叔都表示堅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繞開晉國,但也難以隱藏踪跡,很容易被發現。
而且秦軍千里行軍,屬於疲敝之師,鄭國以逸待勞,秦軍難以取勝,一旦無法取勝,要想回來,可就要經過晉國的地盤,這麼一來,這支秦軍估計就回不來了。
而帶兵的將領正是百里奚和蹇叔的兒子,因此,這兩人勸諫不成後,直接崩潰大哭,因為他們已經可以預料到自己的兒子這一去,怕是要葬身異國了。
但秦穆公不想聽他們叨叨,執意派兵奇襲鄭國。
結果,秦軍行進至滑國時,被一個叫弦高的鄭國商人察覺出不對勁,弦高一方面假意給秦軍送四張牛皮和十二頭牛勞軍,一面急速派人把消息傳回鄭國。
鄭國收到消息後,當即將駐紮在鄭國的那支秦軍驅逐,並提前做好了軍事防禦。
一切準備就緒後,秦軍才發現內應沒了,行蹤也暴露了,再去鄭國的話,肯定是沒有勝算的,可要是空著手回去,又不好交代。
於是,秦軍順手將滑國給滅了,然後帶著戰利品撤軍,這樣好歹出兵一趟,也算拿了點東西回去。
滑國被滅後,晉國很快收到消息,當時在位的是晉襄公,在經過一番討論後,晉國認為秦國故意趁晉國的國喪期間偷襲鄭國,還滅了滑國,實在是不講道義。
於是,晉國決定教訓秦國!
經過商討,晉國決定在秦軍回國的必經之路崤山(今河南澠池西)伏擊秦軍。
不久後,秦軍經過崤山時,天空突然飄起一陣箭雨,秦軍當場被射殺無數,隨即,晉軍從四面殺出,將秦軍重重圍困。
一番廝殺後,秦軍全軍覆沒,主將孟明視、西乞、白乙丙被生擒。
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綺,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史記》
原本,晉襄公是打算處死這三人的,但晉襄公的老爹重耳娶了秦穆公的女兒,她便是如今的文贏夫人。
文贏夫人出面一番勸說後,晉襄公頭腦一熱,便將三人放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事後反悔想追已經追不上了。
崤山之戰是非常重要的一戰,此戰進一步確立了晉國霸主的地位,也同時遏制了秦國想要東出的野心。
秦國三名主將回到秦國後,秦穆公做了自我檢討,重用這三人。
兩年後,孟明視奉命率軍進攻晉國,結果再一次被打得大敗而回。
第二年,秦穆公親自上場,率領大軍東渡黃河,過河後焚燒船隻,以示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秦軍上下戰意旺盛,晉國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十分冷靜,選擇了堅壁清野,避敵鋒芒。
秦軍在晉國境內耀武揚威一番後,直奔崤山,看著那累累白骨,秦穆公不禁老淚縱橫,隨後下令將這些戰死的秦國士兵掩埋,為他們立碑,以表明秦國從未忘記這些為國血戰的將士。
幹完這些事情後,秦穆公才率軍返回秦境。
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戰。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 ——《史記》
但自此以後,秦穆公想要向東擴張的激情被晉國澆滅,最關鍵的是,秦國還不夠強大,根本無法與晉國抗衡。
所以,無奈之下,秦穆公只好將向東擴張的目標擱置。
但身為一代雄主,秦穆公是閒不下來的,停止東擴後,秦穆公又把眼光放到了西部。
秦國的西部是西戎部落,西戎與秦國已經打了上百年,一直都是秦國的威脅。
因此,秦穆公決定消除這種威脅!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秦穆公向戎人部落發動了一波接一波的軍事打擊,短短幾年間,經歷過爭霸中原的秦軍迅速攻滅西戎十幾個部落國,版圖向西擴張上千里。
一時間,秦國稱霸西戎,在西部變成了無敵的存在。
一直以來,「攘夷」都被中原視作正義的行動,這也是在為中原解除外部威脅,而秦穆公的攘夷行動,很快在諸侯間傳開。
連週天子也派人前來祝賀秦國在「攘夷」行動中取得巨大戰果,這相當於是獲得了周王室的認可,秦國在中原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高。
秦用由餘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史記》
但秦穆公也老了,將不久於人世。
然而,秦穆公死時,一項殘忍的製度,將秦國推向萬丈深淵!
這制度叫做「殉葬」。
殉葬制度怎麼會把秦國推向萬丈深淵呢?
因為秦國的殉葬和一般殉葬不同,他們不僅要把一些姬妾、奴僕拿來殉葬,還要把一些賢明的大臣也送去殉葬。
秦穆公死後,秦國著名賢臣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鍼虎,也被送到地底下陪葬了。
這種把賢臣也送去殉葬的製度,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它直接斷送了秦國的人才建設,秦國原本文化製度十分落後,人才隊伍十分依賴於從各大諸侯國引進。
此事過後,各大諸侯國再也沒有人敢來秦國發展了,誰知道將來會不會把自己也拉去給君主陪葬呢?
在秦國內部,本來就十分稀少的本土人才,也因此不敢露頭,生怕哪天也把自己拉去殉葬了。
就這樣,秦穆公時代原本人才濟濟,但他一死,秦國在文化製度方面的發展猶如曇花一現,就此止步。
自此以後,秦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傲視天下的本土人才,連統兵將領都一度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秦國也在此後逐漸走向衰落,到戰國開局時,已經十分落後,根本無力與各大諸侯爭雄。
後來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實施變法,秦國才逐漸走向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