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個人資料簡介(「線上交友基本上可以不花錢,我不會為了找對象花上萬元」)

2023-01-25張珊

趙安琪/中國青年報

過去的一周,恰逢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一時之間,七夕概念火爆:七夕飛盤、七夕探店、七夕線上CP……各大網路婚戀交友平台的七夕活動紛紛上線,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參與。

近年來,網路婚戀產業快速發展,「雲相親」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依托網路平台的「雲相親」已成為許多單身青年的常態化交友方式。根據比達諮詢《2021年中國網路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12月中國網路婚戀交友用戶規模達3,012.3萬人,較2021年1月的2,597.4萬人增加了414.9萬人。 2021年中國網路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72.0億元,年增11.6%,預計2022年仍將基本維持2021年的成長速度,市場規模將達到80.5億元。

「Z世代」偏愛雲相親、泛社交

參與網路婚戀交友平台活動的使用者裡,有不少「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智研諮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在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用戶中,30歲及以下用戶超六成,其中25歲以下用戶佔27.6%,25-30歲用戶佔34.7%,「Z世代」漸成適齡婚戀階段主體。

身為「網路原住民」與「數媒原住民」的「Z世代」青年,生活空間更具網路特徵,相較傳統的相親模式,他們更重視個人化和互動體驗,而這習慣也體現在相親消費偏好上。

7月末,曹俞在網路相親平台的微信視訊號直播相親,1小時直播的觀看量接近2000次。今年年初,他就在平台的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徵友掛牌,獲得超過2.2萬次的瀏覽量。 「自己的圈子比較小,認識不了這麼多人,在平台可以讓自己增加曝光度,快速尋找合適的對象開始聊天,相親能高效一些。」曹俞說,直播互動讓自己更為真實,同時讓其他用戶直觀地看到他、了解他。

1995年出生的張珊每週末會抽出1小時在網路交友平台上交友。她的相親之路是從2019年開始的。最初,她在一家相親網站花380元買了1年會員,一年中在線下見了不到10名男生。張珊說,紅娘會推薦給她一些男生,她覺得不錯的人會約見面聊天,但一直沒有脫單。一年後會員到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張珊開始在線上自主相親,不再透過付費讓紅娘介紹對象了。 “紅娘選人的角度和我不太一樣,而且容易層層加收費。”

張珊稱之前每次相親吃飯都很尷尬,她更希望在社交和娛樂等輕鬆愉悅的場景中開始交流,「雖然有相親的目的,但感覺聊得來的再慢慢發展,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網路婚戀交友平台弱化了傳統相親方式,為使用者提供了在線上的相親社群中自主交友的場景。易觀分析發布的《2021年中國線上婚戀交友行業分析》顯示,「Z世代」較為排斥傳統的相親、婚介模式,而更易接受「強社交、弱婚戀」的泛社交方式。

根據「Z世代」的婚戀交友需求,各婚戀交友平台也著力打造線上婚戀交友板塊。有調查顯示,在婚姻交友產品的型態方面,使用者更希望能直接看到對方的外表及線上交流的方式。直播是可以真實看到使用者的管道之一。目前,一些傳統婚戀網站也開始將直播聊天用於婚戀交友;網路婚戀交友平台更是推出各種方式的線上相親活動。

把錢花在刀刃上,降低相親成本

1996年出生的徐漢峰沒參加過付費的專業相親活動,但曾參與免費交友活動。 27歲的俞湖晴從工作開始已經相親兩年了。透過網路婚友交友平台和親朋好友的介紹,她一共相親了20個男生。她相親非常隨緣,「線上交友基本上可以不花錢,我不會為了找對象花上千上萬元,找不到就是我運氣不好而已」。

身為線上相親平台的會員,劉思清每月在相親平台的花銷大約100多元。她說,這是她可負擔的最高金額。而最近幾個月因為所在城市出現疫情,劉思清的相親交友活動全部轉為線上,也就基本上沒有相關的線下消費了。 “懶得做核酸的時候就不出門了。”

年輕人對線上相親平台的要求是「低成本的優質服務」。在某相親平台創辦人龍春宏看來,疫情之下大家更重視現金流,年輕人願意用在相親上的支出可能會變少。他們平台堅持不做線下門店,只做線上,省下來的租金可以把服務的單價降下來。 “為了保障線上用戶的真實性,平台設置了實名認證、學歷認證和照片審核三道關卡。”

比達諮詢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單身用戶中,有67.9%的用戶能接受付費,其中願意付費的主要原因包括:真實可靠的交友保障(47.4%),進一步與交友對象交流(45.8%),接觸更多優質的資源(40.6%)等。

線下相親消費娛樂化

現在,張珊通常週末刷相親軟體聊天,聊得不錯後再進入下一步:線下見面吃飯。 「奔著談戀愛去,總歸是要線下見面的。」

俞湖晴說,除了有四五個男生「折」在了第一步微信聊天的時候,其他相親對象,她在聊了一段時間後,都在線下見了面,「一起吃個飯,或者去射箭俱樂部玩一玩」。

今年,徐漢峰只和線上認識的女生見過兩次,社交對他十分重要。 「即使不相親,也要和朋友聚餐吃飯,這錢總歸是要花的。」徐漢峰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絕對不會坐在餐廳裡正式相親,更偏好多功能的社交活動。

彭詩是2021年開始線上相親的,她同樣將線上社交當作一個預選環節,聊不來的就不見面了。 2022年4月北京又出現散發疫情,但彭詩並沒有停下相親的腳步,「這幾個月見人的頻率雖然低了,但每次出門的花銷高了」。彭詩說,以前可以在餐廳咖啡廳見面,但由於前段時間堂食關閉,只能開車去郊區,或是去諸如劇本殺等消費更高的娛樂場所。一天下來,花銷更大了。

對於婚戀交友而言,線下見面交流是「剛需」。為此,不少婚友交友平台往往在假日舉行主題交友活動,推動線上線下婚友管道的融合,提升營收水準。易觀分析發布的《2021年中國在線婚戀交友行業分析》提到,後疫情時代的婚戀交友品牌透過App、微信等線上端口為線下引流,打造線上社交化+線下場景化模式,滿足用戶需求。

龍春宏稱,將線上社交與線下活動打通,一方面可以透過線上平台了解參與該場活動的嘉賓,查看資料訊息,另一方面可以從現場的形象、談吐、氣質等全方位了解一個人。

「Z世代」加入相親大軍後,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劇本殺、飛盤、探店等也被融入相親活動中。今年3月,共青團四川省委青戀計畫計畫辦主辦、成都市武侯區青青公益服務中心支持的「姻愛相劇‧緣本是你」首場劇本殺線下主題交友活動,在鹽市口某實景遊戲劇場舉行。

26歲的韓伊然幾乎每週末都要參加線上平台的線下交友活動,相比較吃飯和約會,她更喜歡飛盤相親局,將相親成本投入到娛樂化活動中。 「玩飛盤和出去吃一次飯的費用差不多,但是比單純的吃飯聊天有意思。尤其我喜歡有運動細胞的男生,靠吃飯是看不出來的。”

小紅書發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趨勢》裡,飛盤名列第一,2021年的發布量年增了6倍。今年,在不少相親平台舉辦的離線活動中,飛盤的報名總是異常火爆。無論是線上KTV、線上劇本殺或線下飛盤、線下探店,將網路與娛樂融合,已成為Z世代用戶偏好的相親交友形式。近期,飛盤活動已經佔據了北京的許多足球場。 「好上手,不複雜,男女可以一起玩。」韓伊然在休息的時候,就會和場下其他人社交,「在這裡很自然地就可以和異性聊起來」。

網路婚戀交友平台與線下主題活動的範例還在不斷增多,與運動俱樂部、桌遊劇本殺等合作的模式也越來越多,劇本殺、狼人殺等具備社交屬性的遊戲融入相親交友,豐富了線下交友形式,也吸引了年輕用戶。

(應訪談者要求,文中參與相親的年輕人皆為化名)

資料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