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墨子原來是這樣的人

2024-12-30墨子

墨子

相傳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者。他的生卒年代不詳:有人說他生於孔子之前,有人說他與孔子同時,另外還有人說他生於孔子之後。他的學說被廣泛傳播,是在戰國的後半期。

老子的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因素。他看到了宇宙萬物矛盾的對立統一與相互轉化的法則。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主張。他認為,為了治理國家和應付自然,最好是掌握節制的原則。治理一個大國,要像煎一盤小魚一樣,不要常常去攪動它。天下禁令越多,人民就越陷於貧困,人們的技術越巧,奇奇怪怪的東西就越會增加。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反對暴政,指出:人民之所以有飢荒,是因為執政當局收取的捐稅太重。如果宮廷是豪華的,那麼田裡就會長滿野草,倉庫就會十分空虛。他希望人們恢復到孤立生活的遠古時代去,很小的國家,很少的人民,鄰國相望,雞聲、狗聲相聞,而彼此不相往來。在他看來,人民之所以難治,是由於人民有智慧,因此他主張“絕聖棄智”,“常使民無知無欲”。歷朝的統治者,對老子學說中的落後部分,是十分歡迎的,他們都大力鼓吹老子的這種愚民思想。

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宋國),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約生於西元前480年,死於西元前420年。他出身於下層社會的勞動人民家庭,懂得一些手工業生產技術。

他替手工業者、小私有者說話,無情地揭發了王公貴族的奢侈浪費,提出了“節用”“節葬”的主張;他代表手工業者、小私有者爭取政治地位,反對貴族世代專權,主張選拔賢人出來管理政治。並且認為人民也應該參加政治,還指出奴隸也是人。

在墨子學說中,「兼愛」「非攻」的主張,是構成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提倡人與人應該無等差地“兼相愛”,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交相利”,才會大家都有好處。在他看來,正是人們不能“兼相愛”,才產生“攻”“亂”“賊”“竊”的現象。 「攻亂賊竊」是不義,進攻別人的國土是大不義。他堅決反對不義的侵略戰爭,並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阻止這種戰爭,流傳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