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聖指的是誰:關漢卿

2024-09-14關漢卿

關漢卿,約生於金代末年(約西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西元1300年前後),元代雜劇作家。號已齋叟(一作一齋)。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與女星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係密切。他曾毫無慚色的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根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仍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

  元朝雜劇的奠基人關漢卿曾經擔任過太醫院尹,晚年還到過杭州和揚州。他學問淵博,在藝術上也有多方面的造詣,不僅擅長寫雜劇,還通蟬 律,會吹彈歌舞,又能粉墨登聲,親自參加舞台演出。當時有民間雜劇創作團玉京書會,全是裡面的重要作家。不少著名的雜劇作家和他是好朋友,甚至連著名的雜劇演員朱簾秀也和他有交往。他是雜劇作家和演員公認的首領,明初賈仲明稱他為「梨園領袖」、「雜劇班頭」。

  元朝是中國戲劇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古代戲劇藝術之一的雜劇非常流行。關漢卿就是當時最享盛名的卓越的雜劇作家。

  元雜劇是元朝以北曲所唱的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北方,它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多種詞曲和技巧發展而成的。

  關漢卿一共寫了60多種雜劇,但大多數已經散佚,留傳下來的只有十多種。他的代表作是《竇娥冤》。劇中描寫孤苦善良的婦女竇娥,受到無賴的陷害,反而被收賄的官吏判處死刑。她臨刑前,發出了義正辭嚴的控訴:「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部優秀的古曲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100年前還被翻譯成法文,傳播到歐洲各國。除了《竇娥冤》以外,他的《魯齋郎》、《拜月亭》、《救風塵》、《單刀會》、《望江亭》等劇作,也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當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鬥爭,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曲詞質樸而精練。關漢卿與馬致遠、白樸、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的雜劇,不僅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而且形象鮮明,情節生動,結構完整,語言質樸,在藝術上也閃爍著燦爛的光彩。他是中國戲劇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對中國元朝的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對世界戲劇的發展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漢卿的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瀰漫著昂揚的戰鬥精神,關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厚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權要葛彪、魯齋郎的兇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現實,又有童養媳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慨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的基調。在關漢卿的筆下,寫得最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形象,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們大多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凌辱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讚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志,歌頌了她們敢於向黑暗勢力展開搏鬥、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奮鬥的主旋律。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後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 1958年,曾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週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後世稱關漢卿為「曲聖」。

  由於不滿於黑暗社會的壓抑與摧殘,關漢卿長期「混跡」在勾欄妓院。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隱藏著冷關漢卿峻悲涼的內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戰鬥精神。關漢卿寫作勤奮,一生共著雜劇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戲佔12個。他那貼切現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著社會民眾的困苦與無奈;又將一腔悲憫的情懷,傾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竇娥冤》。

《竇娥冤》取材自漢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關漢卿結合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製了這個大悲劇。竇娥因家貧被賣給蔡家當童養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為命。流氓張驢兒闖入這個家庭,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們父子為妻,遭到竇娥嚴辭拒絕。張驢兒欲毒死蔡婆,結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便嫁禍給竇娥。昏聵的桃杌太守嚴刑逼供,將竇娥屈打成招,並被處死。違法的人並未得到製裁,守法的人卻被「法紀」送了性命。戲劇的鋒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統治。當竇娥幻想破滅,她憤怒地呼喊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元雜劇多充溢著一種鬱悶、憤懣的情緒,這是在異族統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種種黑暗現象後的自然流露。但關漢卿在《竇娥冤》中表達的是對整個社會的否定與詛咒般的贅難,具有無可辯駁的深刻性。

  雜劇

  關漢卿雜劇題材和形式​​都廣泛而多樣化,有悲劇,有喜劇,有壯烈的英雄,有戀愛故事,有家庭婦女問題,有官場公案。雜劇題材大多反映現實,生活面非常廣闊,真實具體,揭示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對不幸者寄多深厚同情,高度結合思想性與藝術性。

  關漢卿雜劇劇本能根據主題而剪裁取捨,情節安排緊湊,佈局引人入勝,主線清晰,節奏緊湊,不全採用大團圓結局的慣例。

  關漢卿雜劇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有血有肉,如竇娥等人物形象均栩栩如生,成功地塑造各種典型人物。

關漢卿善於駕馭語言,語言風格與題材互相配合,吸收民間文學的土語方言,以​​及古典詩詞的鮮活字詞,並加以提煉,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又善於烘托渲染,充分錶現元劇“本色”。

  關漢卿的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瀰漫著昂揚的戰鬥精神,關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鬱的時代氣息。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慨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的基調。

  散曲

  關漢卿散曲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緻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關漢卿散曲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他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像生動。

  重要作品

《關張雙赴西蜀夢》、《閨怨佳人拜月亭》、《錢大尹智寵謝天謝地香》、《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望江亭中秋切鮞》、《山神廟裴度還帶》、《趙盼兒風月救風塵》、《鄧夫人苦痛哭存孝》、《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溫太真玉鏡台》、《錢大尹智勘衣夢》、《詐妮子調風月》、《感天動地竇娥冤》、《狀元堂陳母教子》、《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劉夫人慶賞五侯宴》、《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尉遲恭單鞭奪榿》、

  影響

  關漢卿雜劇為後世留下不少著名的故事作藍本,如「六月飛霜」(見於《感天動地竇娥冤》)的故事便膾炙人口。其雜劇情節佈置緊湊,使後世明清戲曲的劇本情節,更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

  關漢卿雜劇之語言成為本色派雜劇的典範,影響南戲和明初戲曲的發展。其雜劇塑造的人物深入民心,為後世劇作家留下典範,影響明清戲曲寫人的藝術特色。

  評價

  劉大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十三章中,曾將關漢卿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媲美英國的劇作家莎士比亞。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後世稱關漢卿為「曲聖」。 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會理事會定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週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外國人稱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一般認為,將前代未完成的戲曲加以改革,完成元雜劇的體裁者,實非關漢卿莫屬。 《錄鬼簿》列關漢卿於雜劇之首,朱權《太和正音譜》如此評價:「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

  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