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國傾城貌,美人入畫卷。想一眼包覽古代女子眾生相,絕對不要錯過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的《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是一組五幅中國畫,以雍容典雅、端莊華麗著稱,描述了唐代女子眾生相,尤其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的生活情調。
此畫作者之一張萱,是唐朝著名仕女畫家,為中國人物畫開創了獨有的畫風。
張萱畫像
畫作聞名於世
張萱善畫仕女和嬰兒。畫仕女時,常用朱色暈染耳根,以賦色於畫面,不經意展現女子姣好的面容。
同時,張萱也擅長勾畫草圖,點簇景點位置,亭台、竹林樹木、花鳥,皆窮其妙,盡顯其態。
畫史有載的張萱作品有《明皇納涼圖》《明皇擊梧桐圖》《太真教鸚鵡圖》《午後行從圖》《貴公子夜遊圖》《宮中七夕乞巧圖》《安樂仕女圖》等圖。
由畫名可見,張萱的畫以唐朝社會為基底,主角主要是帝王皇后、皇室貴戚、女眷等人,又大多從人物的真實狀態與生活場景入手。如此,空前繁華、雍容多姿的盛唐,便盡收於他的畫卷裡。
張萱本畫卷,皆是經典。可惜的是,因年代久遠,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畫作,今無遺存。目前廣泛流傳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是由宋徽宗臨摹。幸得宋徽宗技藝高妙,從摹本中可一窺張萱原作的藝術風貌。
《搗練圖》卷長145.3厘米,所繪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勞動場面。張萱精心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錯落有序地分佈於卷中。婦女們的動作、表情各不相同,巧妙地透露出人物之間生動自然的相處關係。
《摹張萱搗練圖》局部(現存波士頓美術館)
畫卷最右側搗練的女子輕挽衣袖、凝神貫注,真實再現了唐朝仕女工作的狀態;又隱約可見,最左側執絹的婦女身軀微微用力,稍向後仰,細節尤為生動;更有年少的小孩,在布底下玩樂,頗有一番生活情趣。
《虢國夫人遊春圖》則是再現了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的景象。此畫無春光風景、花草樹木做點綴陪襯,僅九人八騎,在其悠然自得的狀態中,明媚的春日彷若就在眼前。
畫面被騎行的人物自然地劃分為三個部分。前方是探路的三騎;後方跟著殿後的三騎,其中還有位婦人抱著孩子,神情恭謹;畫的中心是虢國夫人,裝束艷麗,體態自若;隨之並行的是秦國夫人。
張萱寥寥幾筆勾勒而成的遊春圖,結構極為精煉集中,富有韻律美和節奏感。畫中人衣著華麗,穿戴的馬飾精美,雍容華貴的氣質躍然紙上,展現了當時唐朝貴族閒適、奢華的享樂風氣。
畫風影響深遠
仕女畫發展於兩晉時期,至唐代時期已成繁榮輝煌之勢。畫史上,通常會將張萱與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提並論。
其實,長年鑽研仕女畫的張萱算是周昉的老師,影響了晚唐五代的畫風,對後世人物畫的影響極為深遠。
魏晉南北朝的仕女圖,其描繪的女子多是神女、賢婦,形像一般取材於詩、賦等文學作品,旨在宣揚封建倫常。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的詩而作的《洛神賦圖》,其對洛水女神的描繪,可見當時魏晉美女瘦骨清新、氣姿飄逸的典型形象。
而到了唐朝,張萱首次突破了以往舊套。仕女畫開始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悠閒的生活,注重現實生活的再現,描繪的多是些家常瑣事,如遊春、撲蝶、聽琴等等。
《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圖自中國收藏網)
雖還是落眼於婦女的享樂生活,但相較之前,限於表現理想化色彩的女性形象,張萱大大拓展了唐朝仕女圖的題材。
雍容高貴的唐朝美女得以在畫卷中展現魅力。身材豐滿的婦女們一改往昔仕女圖瘦弱的形象,引領中國仕女圖走向更多革新創造的可能。
張萱的畫線條工細勁健,多用重彩,符合盛唐時期達官貴人們的審美趣味。其筆下的人物面容豐滿,體態豐腴,濃艷中帶有秀麗,華貴裡透著嫵媚。
由此,以張萱為主創造的唐朝仕女圖還被南朝姚最稱為「綺羅人物畫」。
張萱巧於構思,能曲盡其旨,起筆、行筆、落筆間,甚有思致。可當稱為盛唐名師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