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主角是誰(紙上談兵:趙括真的很差嗎?)

2022-12-09趙括

一直以來趙括都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都認為他的指揮能力很差,都認為他是趙王中了反間計才換上去的,真正的歷史真相早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我們已經看不到完整的事件全貌了,不過我們今天可以重新思考事情的一些細節。

這件事要從長平之戰說起,大體原因是秦國攻韓三年,韓國不支,割上黨之地以求和,上黨太守馮亭不願入秦,有意入趙,趙王貪利接受以至於秦國發兵攻趙,大體起因就是這樣,剛開始趙國主將是廉頗,這位我們很熟悉,小學課文裡學過負荊請罪,主人公就是他,是一位戰國時期的名將,可是初戰不利,廉頗被秦軍主將王齲連敗數次,退到趙國長平,也就是今天山西晉城高平市附近,戰爭的地點就在這裡。

結果我們今天都知道了,趙趙成王因廉頗避戰不出,聽信謠言,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冒然出擊,結果被坑殺四十多萬等等。

趙括

這是歷史的記載,我們不說它有錯,因為我們沒有證明它哪裡有錯,我們就按這個記載分析,首先這個趙孝成王中謠言的事,先看謠言的內容:秦國不怕廉頗,廉頗要投降,秦國怕趙括。這個謠言高明嗎?客觀來說不怎麼樣,一看就是秦國散播的,也太明顯了,可趙孝成王信了嗎?不見得!換了廉頗不代表是相信了謠言,要知道換主將這可是國家大事,要上朝開會討論的,趙國朝堂上並不都是弱智。

趙括

可是為什麼換了呢?我認為是趙孝成王不同意廉頗堅守。堅守不戰就會變成持久戰消耗戰,趙國國力不如秦國,後勤糧草供應很成問題,看地圖就能知道趙國地處北方,靠近匈奴游牧地區,為什麼游牧?因為降水少不適合農耕,靠近遊牧區的趙國農業水準也不怎地,畝產少人口少,據估計趙國當時的人口最多也就五六百萬人,長平之戰出動四十萬是什麼概念,青壯年幾乎全上了前線,這讓本不富裕的農業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趙王不想打持久戰。

趙括

我們再看秦國,坐擁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全是產糧大戶,再加上秦國興修水利,鄭國渠和都江堰都發揮了很大作用,最重要的也是秦國碾壓趙國的殺手鐧是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獎勵軍功,使得秦國在糧食和兵源上大佔優勢,別說趙國,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比不了秦國,所以如果按廉頗的打法,趙國不是被打敗的而是被拖垮的,這就是為什麼趙孝成王要換將的原因。

這個謠言的作用只有一個,成為趙孝成王換將的藉口。你們都看看我可不是胡亂換將啊,廉頗老矣他不行,他要投降,所以換了他,這和二戰時期德國反間計拿下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一樣,斯大林和克格勃不知道嗎?他們當然知道,可是他們需要一個行動的理由。

趙括

再說說趙括,趙括是名將趙奢的兒子,將門之後,軍事理論水平很高,相傳趙奢都難不倒趙括,在軍事上趙括屬於少壯派,主張進攻,趙括理論水平最高,是少壯派的代表,而廉頗則屬於老成派,主張防守,待機而動,廉頗資歷最老,戰功顯赫,是老成派的代表,少壯派想建功立業,不進攻怎麼揚名天下,所以趙括好吹牛逼,而廉頗因為之前幾次敗仗,知道秦軍戰鬥力不俗,硬打打不過,當然廉頗已經是趙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再立了大功可能也沒有更高的官可以封了,物極必反,功高蓋主,廉頗就想穩,不輸就行,兩種想法。

趙括

趙括的指揮水準怎樣呢?應該說可以。失敗只是秦國太強,白起是戰國第一名將有戰神之稱,我們看秦昭王換將的動作,偷偷的,沒有明告全軍,還規定反洩露白起為將者殺無赦,說明什麼,說明趙括不差,可以打敗秦將王龔,不然幹嘛換將還偷偷摸摸的?王齜的水平高於廉頗,數次打敗廉頗,這最起碼證明趙括的水平並不在廉頗之下。

我們看戰鬥的過程,白起佯敗引趙括出兵,然後派兵抄後,再出動精騎將趙軍一分為二,趙括立刻就地組織防禦,這時秦國出大招了,秦昭王親自來到河西郡,徵發十五歲以上成年男子全部參戰,爵一級,截斷趙軍糧道,趙軍斷糧四十六天被迫突圍,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秦國超強的軍事動員能力,趙括的指揮沒有問題。

趙括

還有一點也能證明趙括的水平,傷亡人數,趙國四十萬全軍覆沒,真正戰死的人數不清楚,但有很大一部分是投降後被坑殺的,當然還有一部分餓死的,秦國的傷亡有記載大概二十萬,長平之戰後秦國無力再進攻趙國,同意議和,秦趙雙方戰死的人數應該差不多,趙國主要敗在斷糧上,這糧食運輸太重要了,要不陳毅元帥怎麼會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趙括因為失敗成了紙上談兵的反面教材,屬實有點冤枉,沒辦法,成王敗寇,總得有個失敗的理由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