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的智慧是什麼,最通透的幾句話,細細品讀受用一生

2024-12-21莊子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群星璀璨的年代,百家爭鳴的文化碰撞下誕生了數不清的名家大家。在這麼多的思想家當中,莊子可以說是最特立獨行的存在了。

有人曾經把莊子和孔子比做中國人的截然相反的兩面。

孔子代表著經綸世務,學以致用;莊子則是回歸自我,超然物外。

今天我們就來讀《莊子》,看看在莊子眼中人生最終的智慧到底是什麼。

莊子

第一看淡得失

《莊子·秋水》當中記載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潮漲潮落才是人生的常態。

有得必有失,一飲一啄皆有定數,不要太過在意片刻的得失。

就像我們眼中的蘇遼,永遠都是意氣風發、豁達樂觀的大文豪,但蘇遼的官場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三起三落中蘇遼差點客死他鄉。

莊子

蘇軾在62歲時被發配到偏遠的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要知道在宋代時,海南島還是一片蠻荒之地,發配到海南島是僅次於死刑的刑罰了。

在南國的海風中,蘇遼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在島上辦學堂、介學風,讓這座與世隔絕的小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得失無常,人心有常,心中沒有了計較,人生也就少了很多煩惱。

莊子

第二是看透生死

古人常說“生死之外無大事”,不過到了莊子這裡,他連生死都覺得不是什麼大事。

莊子的妻子過世後,親人都來哀悼,莊子卻坐在地上一邊敲打著瓦罐一邊唱歌。

這是莊子太過無情,沒有把妻子的死放在心上嗎?

恰恰相反,親人過世莊子才是最傷心的那個人,真悲哀才是真性情。死亡只不過是生命的終結,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牽絆並沒有結束。

逝者已矣,但是留在我們心中的情感卻不會消失。像莊子這樣,連生死都看透的人,又有什麼能讓他們迷茫呢?

莊子

第三是看輕慾望

人活著都會有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慾望。

有人渴望揚名立萬,受到萬人的膜拜;有人希望家財萬貫、錦衣玉食。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誰還能沒點想要的東西呢?

只不過我們要學會控制慾望,不要成為慾望的奴隸。

莊子說過:“物物而不物於物”,意思就是我們要駕馭萬物,而不是被外物拖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過度執著於某一種事物,就會失去領略人生風景的機會了。

莊子

就像那些沉迷於名利場的人一樣,一輩子勾心鬥角,哪怕最後身居高位了,他們真的開心嗎?得到越多,往往失去的也越多。

人生就是一道減法,刪繁就簡,把不必要的東西都拋掉,輕裝上陣,用一顆赤子之心迎接每一天的到來,這才是莊子逍遙物外的秘訣。

莊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