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報》刊登歌曲《歌唱祖國》及相關文章 資料圖片
《歌唱祖國》詞曲作者王莘 資料圖片
經典回放
《歌唱祖國》創作於1950年,由王莘作詞作曲。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報》第三版刊登了《歌唱祖國》的歌詞與曲譜,並在同一版面刊發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關於國慶日唱歌的通知》全文,通知要求全國範圍學唱《歌唱祖國》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條》,並由各地文教機關負責組織、推廣和傳授,以求“全國人民普遍學會這兩首歌曲,在國慶節整齊地熱烈地唱出來” 。
為了方便大眾學唱這首歌曲,《人民日報》也刊發了音樂家孫慎撰寫的《國慶節唱的兩首歌曲的唱法》,文章評價《歌唱祖國》「曲調流暢、詠亮,是宣揚愛國精神的歌曲中較好的一首」。此後,《歌唱祖國》風靡全國,成為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最具影響力的群眾歌曲之一,經常被選用在國慶慶典、國家重要的內政外交活動及對外文化交流中。作品以其廣闊的構思、深遠的立意、鮮明的音樂形象和鏗鏘有力的音樂語言,成為幾代中華兒女耳熟能詳的歌曲。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歌唱祖國》幾乎伴隨著人生的成長過程。記憶中,幾乎祖國的每個重要時刻都有這首歌相伴,以至於回想起這些重要時刻,很多人腦海中就會迴響起這首歌的旋律。作為一首具有時代烙印的群眾歌曲,是什麼賦予《歌唱祖國》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又何以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使命?
如果說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凝結了革命時期中華民族威武不屈、奮勇向前的鬥爭精神,那麼《歌唱祖國》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富強奮力拼搏的愛國之情。在繼承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革命年代群眾歌曲創作的基礎上,這部作品開啟了新時期群眾歌詠創作的新篇章,體現了新的藝術特徵與價值。從形式結構方面看,歌曲為單三部曲式,每次再現都以大調風格的段落開始,分解和弦式的逐級上行,結合進行曲的節奏特點,形成了光明的、富有希望的性格特徵。作品曲調豪邁雄壯,節奏鏗鏘有力,情感深厚寬廣,歌詞樸實真摯,實現了時代性與民族性、藝術性與群眾性的完美統一,成為獨立富強、朝氣蓬勃的新中國形象的生動寫照。
《歌唱祖國》無疑是新中國群眾歌曲的代表作。 1949年,在經歷了長久的動盪與飄搖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黑暗,建立了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新中國。身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培養出來的音樂家,王莘「立志要寫一首歌頌祖國的歌曲,把千百萬人民熱愛新中國的情感表達出來」。 1950年國慶日前夕,他將一腔愛國之情化為了這首經典之作,後來這首歌被正式發表於音樂刊物《大眾歌選》第三集的首篇。經過一年的廣泛傳唱,1951年國慶日前夕,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中國廣泛傳唱《歌唱祖國》。
作為全國人民心中不朽的紅色經典,《歌唱祖國》幾乎見證了新中國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 1952年抗美援朝期間,王莘隨全國文聯組織的訪問團慰問前線志願軍,親自教習戰士們演奏與演唱《歌唱祖國》,這首歌成為戰士們在艱苦戰鬥中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1957年國慶節,首都50萬人民在《歌唱祖國》樂曲聲中開始了國慶節大遊行。此後,在多年的國慶慶典中,《歌唱祖國》都會在天安門廣場響起,並被安排為群眾遊行的起始曲目。
改革開放後,《歌唱祖國》持續激勵鼓舞著一代代中華兒女。 1980年,《歌唱祖國》的旋律被選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與《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全國新聞聯播》前身)的開始曲,充滿激情的旋律每天通過電波響徹祖國各地。 1991年5月1日,國務院批准在元旦、春節、國際勞動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節日,由60名軍樂隊員集體行進奏《歌唱祖國》樂曲,這首歌成為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序曲。 1997年香港回歸之夜,全國各地群眾以及美國、澳洲、日本、南非等國家的華僑華人、留學生,紛紛舉行慶祝集會,橫跨五大洲唱響《歌唱祖國》。那一刻,全世界中華兒女的情感沸騰了,心凝結在一起,為了偉大的祖國歡呼自豪。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經多年演繹,《歌唱祖國》雖然在結構上有所精簡,但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核從未發生過變化,並始終見證著國家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莊嚴時刻。 2007年11月28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向地球發出《歌唱祖國》的雄壯歌聲。 2008年8月8日晚,由中國小朋友演唱的《歌唱祖國》響徹在北京奧運開幕式上空,迴盪在世界各個角落。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10萬隻和平鴿展翅高飛,全場高唱《歌唱祖國》,激昂的歌聲直上雲霄。
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與時光的沉澱,《歌唱祖國》至今已走過70餘載春秋。它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都已深深地融入新中國歷史演進的脈絡中。它所擁有的強烈的愛國意識召喚力、民族精神凝聚力,產生的巨大的情感共鳴,是許多歌曲無法比擬的。正如詞曲作者王莘所言:「時代的步伐是節奏,祖國的脈搏是音符,人民的心聲是旋律。」只有這樣的歌曲,才能具有永久和亙古的藝術魅力,才能成為人民心中永恆的紅色經典!
(作者係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