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誰(《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的不朽之作!)

2022-12-09張擇端

張擇端

第二部:路的盡頭

說到北宋的書畫,有個人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

他的名字,在今日的華人世界家喻戶曉,他的傳世之作,是兩宋繁華的代表,可以稱得上是國之重器、無價之寶。

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張擇端,就是《清明上河圖》。

論起中國傳世名畫,無論怎麼排名,永遠少不了《清明上河圖》。今日無論何時何地,但凡有《清明上河圖》的展出,永遠是看不見隊尾的長龍,無數的人為之驚嘆、感慨。

說起來令人遺憾,儘管我們都知道張擇端的名字,卻又幾乎對他一無所知,甚至連他的生卒之年,都沒有確切把握。實際上,歷史上關於他所有的記載,只有短短85個字。如下: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標點為後人所加,實際上只有71個字。

張擇端

這段記載來自後來的金朝人張著,他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圖》上寫下了這段跋文,當時北宋滅亡已經58年。

張著的題跋,是關於張擇端身世最早的記載,也是歷史上惟一的記載,可稱為孤證。 後世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的所有訊息,皆源自於這71個字。金朝的漢人張著,除了藉由這段題跋留下了名字,也沒有留下太多確切的生平訊息。

歷史就是這麼讓人傷感。

張擇端和王希孟一樣,流星般劃過大宋的天空,留下了剎那間璀璨的光芒,便又迅速消失在了歷史的迷霧裡,只留下了後人無盡的思緒。

追憶往昔,我們難以想像,如此精湛的技藝,他該有著怎樣的天賦;如此生花的妙筆,又是多少年朝夕的苦練;如此逼真的神工,又是耗費了多少年的心血。

他的畫,復活了大宋的東京城,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商舖林立,城郭、市肆、橋樑、街道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態。 有人認真計算過,畫中有814個人,60匹牲畜,28艘船隻,30棟房屋樓宇,20輛車,8頂轎,170棵樹木。 特別難得是,所畫雖包羅萬象、神情各異,皆栩栩如生、靈動活潑。

據說,張擇端也調皮的將自己留在了畫中。 若果真如此,那麼誰又是畫者本人呢?或胖、或瘦,或高、或矮,或英俊少年、或垂垂老者,或叫賣於街、或安坐路邊,或牽驢獨行,皆有可能,任由君意。

一切的一切,早已沒入了無邊的歷史。

也正為這樣那樣、這些那些,解不開的謎團、說不盡的話題、探不完的究竟,賦予了這幅千古傑作更大的空間,讓一代代後世之人可以沉浸其里、遨遊其中。

張擇端

張擇端,就憑一支畫筆,就非凡的再現了一座城市、一個王朝、一段歷史。他僅用一幅畫,就讓無數人沉迷、為之如痴如醉,夢想著穿越到他的畫裡,回到那熱鬧的虹橋街市、回到那喧囂的河堤酒館,再隨著人群走進繁華如夢的東京城。

如此佳作,首位收藏者自是宋徽宗,清明上河圖這五個字,正是他的瘦金體親筆。 從此,這幅畫就輾轉於歷代宮廷寶庫和王侯將相之府,無一不將其視作絕品。

有人說,傳統中國的歷史就是帝王將相史。誠如斯言。 許多曾經執掌權柄的人,絞盡腦汁、用盡心機,甚至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也不過就是為了史書有傳記、清史有其名。有的人做對了,留下了美名;有的人做歪了,留下了罵名。有的人折騰一生,最後卻寂寂無名。

這一切,在張擇端看來,多少有點滑稽。在歷史的深處,他微微一笑,抬起手臂揚了揚,唯有一支畫筆而已。

真正的千古人物,當如此。

{不}——————————{/否}

我是未央先生,原創連載,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