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又廷手裡的獎盃遲遲沒有頒布。從台下到台上的約20分鐘內,他笑了不下10次。 「我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人。」趙又廷說,他的笑點非常低,好像從小便是如此。
在Nespresso Talents國際短片大賽(下文簡稱「Nespresso Talents」)中國賽區頒獎禮現場,趙又廷的出現並沒有任何排場,他更像一位與大家相識多年的老朋友,迎著笑語和寒暄欣然入座。
趙又廷的出現並沒有任何排場,他更像一位與大家相識多年的老朋友,迎著笑語和寒暄欣然入座。 /微博@趙又廷
在短片滲透影視產業的今天,趙又廷捕捉到這一體裁本身及其所帶來的變化:「這幾年來,短片的崛起很明顯。就趨勢而言,大家都還是在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大概半年前,趙又廷越發意識到短片和微劇已經佔據了影視市場的可觀份額。他高興地看到,創作者對短影片的拍攝方式和手法愈加熟稔,本屆Nespresso Talents參賽作品的整體水準有了顯著提升。
身為傳統影視體系培養出的從業者,趙又廷陷入了思考:「為了跟得上這個時代,我們必須要去學習新事物。目前還是有很多我自己覺得跟不上的地方,為此我正在做一個平衡跟妥協。
趙又廷任FIRST表演工坊表演導師,探討導演與演員的有效溝通。坦言信念感具備感染力,彼此信任才能進行更好的共創。 /微博@趙又廷工作室
行動至上
平衡跟妥協的過程,是可能性與不確定性並存一場有力角逐。
趙又廷一直有自己當導演的想法,但總是猶豫:「我做得來嗎?」他對自己的美學有信心,卻擔心不能貫徹執行。如果完成不了,那幹嗎去拍呢?他的理想國尚未建好城池。
趙又廷就是這樣一個習慣性地未雨綢繆的人,他深知「趙又廷導演作品」這幾個字的重量和背後的壓力。
特殊的2020年給了趙又廷一個自審的新角度,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胸懷理想卻不願空談理想,「包袱比較重,且很有安全意識的一個人」。
「每次接一部戲、一個項目,就希望確保方方面面都是在水準之上才去做,不會做太多冒險的事情。」趙又廷天性如此,那些包袱既給他保護,也給他力量,助他一步一腳印,平緩而深刻地在演藝疆域內安營扎寨。
趙又廷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然而,今年的FIRST青年電影展(下文簡稱「FIRST」)和Nespresso Talents教會他一個新鮮道理:創作是一次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
趙又廷藉機自勉:「勇敢一點,行動至上。」實踐帶來的收穫和震撼,遠大於任何準備或理論,這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受。只有真正置身於片場,正視鏡頭,去做、去拍、去演,才能讓靈感和理想的流體,凝固成挺拔的剪影。
現在,趙又廷正在成為一名行動派。做30%的前期功課,留70%的空白到現場,因為「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做了才能知道」。
走出現場,趙又廷也不會全然放鬆。平時的所有觀察都是他表演的養分:「看到一個覺得挺美的東西,或者看到一個挺奇特的人,他的某個節奏,我都可能會記下來。」趙又廷慚愧地說,他其實記憶力很差,所以寧願選擇相信「那些東西都被我吸收進去了」。
趙又廷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他和表演的相遇,是在實踐的陰差陽錯間發生的。
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做了才能知道。 /微博@趙又廷工作室
小時候,趙又廷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方向。他不會唱歌,不會寫作,不會音樂,也不會畫畫,藝術方面無一擅長,雖然很想親近它,但它又總是離自己很遠。長大後,一些廣告循著他的優越外表找上門,趙又廷開始在鏡頭前露面。
「也遇到貴人,之前有廣告導演給我很多鼓勵和機會。他沒說什麼特別的,只是每次拍完,他都說你給我一條,隨便你怎麼演,剛才那個挺好的。”趙又廷察覺,他在表演方面似乎有一點天賦跟才華。
突然有一天,趙又廷被叫去試鏡,順利通過。拍戲的感覺很舒服,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他喜歡這樣的形式,於是踏上了表演之路。新人趙又廷清醒而自知,他知道什麼是好的表演、好的作品,他一時間不能做到,那個階段特別痛苦。
趙又廷不喜歡浪費時間,他會在不同階段製定規劃和目標,他也曾立志要成為怎樣的演員。同時,趙又廷也很懶:“我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高精度的東西做好,之後我就可以休息。”
走過艱難的新人時期,趙又廷終於明白,人無法決定自己會成為什麼,那是不可量化的。現階段,他對錶演的心願是參與更多經典的或有成長空間的作品,接到能夠怦然心動的劇本。
趙又廷在FIRST青年電影展。 /微博@趙又廷工作室
圍繞著所謂的野心,趙又廷笑說:「如果李安來找的話,當然可以拍一下。諾蘭來找的話,考慮一下還是會去嘛。」李安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格局令趙又廷欽佩,他半戲謔的口吻裡,分明裹挾著一種認真。
客客氣氣
趙又廷有個眾所周知的接戲節奏:自己過癮的和讓別人過癮的戲穿插演。
「商業的話一定會有評判標準,比如票房會有多少,這很現實、很直接,當然,我希望拍商業片時,也不要讓自己拍得太難受。自己爽的東西,那就有更多可能性了。
誰也不知道,哪一刻出現的作品會真正打動他,所以他至今仍保持著這個節奏。
任何角色趙又廷都是用心演繹。 /趙又廷電影劇照
趙又廷最近一次爽快的表演,來自與導演婁燁的合作。拍攝過程令趙又廷直呼過癮,原有瓶頸在鏗鏘的碎裂聲中不復存在,例如他與生俱來的客氣。
在一個重視涵養教育的家庭長大,趙又廷向來「客客氣氣的」。體面、禮貌等特質傍身,他覺得極為自然,不會因貫徹如一而感到厭煩。客氣已經是他的習慣,他很享受讓別人舒服的感覺。
「讓人家可以舒服地待著,飲料永遠不會空,要紙巾馬上就遞上。」採訪進行時,趙又廷也這麼做。他有足夠的資本,為自己在這方面的敏銳而驕傲。
可是在演員身上,客氣或許會減少表演的火花,形成一把雙面刃。
「早年的那些好萊塢大演員,他們都是很有侵略性的表演,唯吾獨尊——其他人都不用看,看我就可以了。」由於自身性格截然相反,趙又廷不曾幻想成為他們的樣子。但婁燁的這部電影,卻要求他必須變成那樣的演員。
婁燁沒有給任何設定,趙又廷在戲裡的交流全是有感而發。自然的狀態如一彎鐮刀,挖出潛藏在他內心的東西,支撐起一個「比較有侵略性」的趙又廷。
必須指出,侵略性僅限於他面對鏡頭,開啟表演模式的時候。除此之外的片場時間裡,趙又廷仍舊客氣。這一性格的優點是幫助他做到察言觀色,增進對對手戲演員及其他主創的了解。
有人說,每演一部戲,就像活了新的人生。戲裡的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角色,都是陌生的、嶄新的,可能離我們很近,也可能離我們很遠。有時候,他們會超越我們的理解範圍,就像電視劇《理想之城》中的夏明之於趙又廷。接到邀約的那一刻,他的糾結開始了。
趙又廷《理想之城》劇照
趙又廷糾結的點不在於這是一部職場劇,或是他沒在建築業待過,不知道造價師是什麼。他糾結的重點是,這個給他精神分裂既視感的角色,在導演的設定裡是個正常人。
「所以我就更搞不懂。他如果是病人的話,我反而可以理解,但他其實又不是。這個人虛實、真真假假,我覺得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說出來的話是真的還是假的,就很難演。
劇本很好,導演很好,搭檔演員很好,趙又廷既心嚮往之,又不想拖累整個項目。猶豫之下,他問導演劉進為什麼找自己來演。
「他們需要一個氣質很好、高智商的形象。」趙又廷側過腦袋,挑起眉毛,用拇指和食指在下顎邊比了個八字,表示他與角色的契合。收起扮酷手勢,趙又廷接著說:“而且(他們)希望這個角色有狠的一面,他的心機、能量等都藏在裡面,外表看起來是非常無害的一個人。”
當時,趙又廷拖了劉進蠻久,最後確定出演的時候,離開機只剩不到一個月。出乎他意料的是,經過整個拍攝期,他也沒能真正走進夏明、理解夏明,他們的價值觀和常態間,依然隔山隔水。
還好,趙又廷找到了一個可以跟角色相處的狀態,他也感謝劉進和孫儷:「想把一個人物演好,必須把他的一些東西給放大,把想讓觀眾看到的東西放大。有時候他們會覺得一個東西特別好,或者怎麼樣,我就參照反饋,去抓一些他的特徵、特質。
照片中由左至右分別為趙又廷、劉進導演和孫儷。
有一場戲,包括孫儷飾演的蘇筱在內的所有人,統統慘遭算計。事發後,夏明看了她一眼,觀眾可以從中推測出他就是始作俑者。趙又廷問劉進:“這一眼你覺得我該怎麼演?”劉進回答:“我也不知道,隨便你演吧。”
經過醞釀,趙又廷給了孫儷一個眼神,把她嚇得汗毛直豎。他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夏明的人物感覺。
角色刻畫的難度,沒有影響合作過程的愉悅。 《理想之城》劇組氛圍輕鬆,劉進設有中飯和晚餐私廚,每天都在給他們張羅吃的。廚師是個南方人,被訓練得去做各種麵食、羊肉等陝西菜,大家吃得挺開心。
對趙又廷而言,每次表演都是從一張白紙重新開始。隨著收穫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白紙的質地漸漸變得厚實。
總是會理解
這兩年,趙又廷在公眾面前的曝光率彷彿更低了一些。除了作品宣傳期,人們很少能在社群平台看到他的消息,這樣的狀態讓他比較舒服,所以也算是有意為之。
「我本來就不是特別會曝光自己,我覺得要發微博可以,但我希望這條微博是有意義、有內容的。」太過刻意的內容,沒有曝光的意義,哪怕是發自拍,他也要選一張別人沒看過的照片。
趙又廷《平凡的榮耀》劇照
在喧鬧火熱的娛樂圈,趙又廷像個和緩淡然的居士,絕無慌不擇路的可能。
當有人說他低產,趙又廷會回答:「不好的東西沒有必要去拍,還是要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情。」事實證明,只要作品夠好,那麼大家一定會記得你,也會願意跟你合作。
有意降低的曝光率,掩蓋了趙又廷性情的一些真相。但他覺得,觀眾能不能走進他本人,其實沒那麼重要。他希望保留一點神秘感,大家只需要看作品,走進人物就好。
另一方面,趙又廷發現他好像不是特別容易被理解。例如日常跟同事們和朋友們相處的時候,他認為已經把需求、嗜好、底線或是覺得舒服的點,都很清楚地表露出來了,但大家還是會不夠理解他。
在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 趙又廷飾演狄仁傑。
「我可能做得太不明顯了?」聊著聊著,趙又廷站了起來,向記者場景還原,他是如何在某次會面中屢次做出想走的動勢,卻又屢次失敗。他無奈地說:“因為我不想很唐突吧,我就喜歡一切盡在不言中,大家就很君子的那種,我不多說但你也懂。”
令趙又廷感到慶幸的是,一路走來,總會有人理解他。他們的存在有一種安撫作用,使趙又廷可以沒有壓力,不急不緩地好好做自己,成為一個「對得起世界,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自己」的人。
趙又廷善於觀察,與人和世界的互望,讓他看見自己的影子。
FIRST期間,趙又廷在西寧待了兩週多,大部分時間和年輕創作者們共同度過。
Nespresso Talents參賽者們給他最直接的印象,是對於創作的赤誠。
「看到他們會想到剛出道的自己,為了創作、為了作品,奮不顧身、不計後果。」趙又廷想找回當年的自己,那個不怕吃苦、不走捷徑、悶頭苦幹的年輕人,每次出現都帶著滿腔熱情。
FIRST期間,趙又廷在西寧待了兩週多,大部分時間和年輕創作者們共同度過。 /微博@趙又廷
反觀現今的年輕創作者,趙又廷覺得那股執拗勁減弱了。他們更聰明,懂得變通,會想一些方法讓自己少吃一點苦。這是兩代人生活狀態的差異使然,他覺得年輕人的做法無可厚非。
對於大環境的變化,趙又廷適應得很好:「不管在什麼情況、什麼條件或環境下,我都能找到自己小小的一席之地。我乖乖地站在這裡就可以了,你們愛幹嘛幹嘛。
從西寧回來不久,《理想之城》開播了。即使忙碌,趙又廷也不會放掉打遊戲、看書、看電影的嗜好。目前在看的書,名字略顯奇怪: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羅伯特•波西格著)。
趙又廷依稀記得,書是鳳小岳向他推薦的,非常“難啃”,花了兩個月都沒能看完。他形容自己:“我就是開始一個東西,一定要把它看完。再難看的書,再難看的電影,我一定要把它看完。”
一句態度鮮明的話,愣是教人聽出了客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