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篡位稱帝,建立宋朝。這時候宋朝剛建國,根基不穩,周圍還有相當多的割據政權。因此,趙匡胤選擇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繼承人。宋太祖封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再兼任中書令。王子加上京兆尹,這就是五代時期標準的儲君地位了。
在當時看來,趙匡胤的選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五代時期,朝代更迭如喝水一樣,兵強馬壯者就能割據一方。趙匡胤自己能當皇帝,還不是欺負後週柴家的孤兒寡母嗎?沒有軍隊資歷、沒有政治手腕、沒有治理經驗的皇帝,是不可能坐穩天下的。這時候趙匡胤自己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一歲,國賴長君,趙匡胤是不可能讓他們當自己的繼承人。而趙光義全程參與陳橋兵變,無論資歷、年齡、功勳都足夠,完全能在趙匡胤忽然暴斃後,繼承宋朝的基業。
可問題是,宋太祖趙匡胤足足做了十六年的皇帝。這十六年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形勢的變化足以讓人的想法發生改變。
首先,就是外部局勢的改變。趙匡胤剛篡位的時候,周圍還有很多獨立半獨立的割據政權。趙匡胤根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已經先後滅掉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以及南唐這些割據政權,外部的敵人只剩下北漢與契丹。其次,趙宋政權的內部局勢也已經非常穩固。宋太祖透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免了禁軍將領與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安史之亂後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這時候再想透過黃袍加身成為皇帝,已經在製度上被杜絕了。最後,經過這十多年,宋太祖的兩個兒子也都長大成人了,長子趙德昭二十五歲,次子趙德芳十六歲。
既然宋太祖當了十六年的皇帝,這十六年期間非但兒子逐漸成長起來,宋朝的外患內憂也基本全部被擺平,為什麼他仍然要以弟弟趙光義為儲君,而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呢?其實,趙匡胤的想法很可能已經發生了改變。在宋太祖活著的最後幾年,宋太祖封趙德昭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趙德芳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開始讓兩個兒子參與政事、積累經驗了。
只不過此時趙光義已經「尹京十年」了,勢力龐大,與朝臣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還一直都是軍方的二號人物,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政治勢力。宋太祖臨死前幾個月曾經想遷都洛陽,未必不是想擺脫趙光義的羽翼勢力,但此舉卻被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否決。
如果趙匡胤能再多活十多年,逐漸削弱趙光義的勢力,同時給自己的兒子積累了足夠多的政治資本,說不定真的就會封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了。只不過,趙匡胤沒有活到那個時候。至於到底是不是趙光義發現自己儲君位置不穩,乾脆自己動手策劃了「燭影斧聲」陰謀,就沒人知道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