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宋朝,很多人肯定就會想到“陳橋兵變”、“燭影斧聲”、“狸貓換太子“..........然而事實可能與電視劇的差異挺大,除了”陳橋兵變“,其它均與史書相悖啊。
史書上說是宋太祖將皇位傳給了兄弟,但是為什麼趙匡胤坐上皇位後,在其兒子趙德昭都成年的情況下。最終卻還是將帝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呢?傳說中的“燭影斧聲”到底是不是真的發生過呢?
宋太祖從小體格健壯,馬上天子,卻會在壯年離奇駕崩,後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趙光義陰謀搞死了趙匡胤。難道歷史真相果真如此嗎?趙光義本名趙框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話說,每一位爭議性比較大的皇帝,史書上都多多少少都要神話一下,趙光義也不例外,《宋史》記載“趙光義之母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趙光義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然而事實是,除了趙匡胤比較出息外,趙光義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跟班小弟。
因為早年趙匡胤遊歷四方,到最後追隨郭威和柴榮。這段時期,趙光義一直待在老家侍奉母親,後來隨著趙匡胤的官越做越大,趙光義也跟著趙大在軍中任職。典型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範。但到底論的是什麼職位,這個我無從得知。但史書明確記載了趙光義參與了陳橋兵變,而且,許多史書中都認為是趙光義和趙普直接主導了這場兵變。後來趙匡胤順利登上皇位,趙光義也跟著升官發財。
太祖繼位之初,多地起兵反抗,太祖領兵出征,卻把自己的弟弟留在了京城開封,負責鎮守後方。打仗的風險不言而喻。故太祖將兩個弟弟留了下來,擔心萬一被團滅了。趙光義被留守在大後方,後來太祖順利平定了叛亂。趙光義任開封府尹。按照歷史舞台的慣例,皇位的繼承人需要資質,一般都是具有開封府尹資歷的且立為隱儲。由此可見,趙匡胤充分吸取了五代以來各朝失敗的教訓,尤其是前朝後周的滅亡,世宗柴榮的突然暴斃,暴露出了繼承人的問題,導致了最後江山被奪。此時的趙匡胤已近四十,然而兩個兒子均未成年,自己又要領兵出征,平定各方。為防自己萬一有個閃失,首先他要考慮自己的事業能不能存在,再考慮是不是自己的兒孫繼位,這是個現實問題。
趙光義就任開封府尹後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當然這一切都是太祖默許的。太祖於朝中一點點收回兵權,但對自己的弟弟那卻是相當的仁義,允許他在禁軍里拉攏降臨培養勢力,如果是別人,不是掉腦袋也是撤職的下場。朝中大臣只要不是傻子,誰都看得懂太祖的心思。並且為了給弟弟鋪路,西元973年,太祖隨便找了個藉口,便罷免了與趙光義政見不和的宰相趙普。並封趙光義為王,位列宰相之上,這妥妥的就是一個皇位繼承人了。但這一年,太祖的次子趙德昭已滿22歲,四子趙德芳14歲,但兩人都沒有被封王。
其實從很多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太祖是依照年齡和閱歷在培養繼承人的。但在親情面前,有時候談錢都傷感情。何況是這種至尊無上的位置,而從人性來說,太祖不立自己的親兒子,而是不斷培養自己的弟弟。兒子年幼情有可原,但隨著兒子們的年歲增長,閱歷和能力的提升,如果你是太祖,你會心甘情願把大權交給自己的弟弟嗎?誰也保證不了,但至少從太祖的諸多舉動來看。太祖還是比較傾向弟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