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簡介(80 歲的安藤忠雄,在中國重造青春)

2022-11-23安藤忠雄

莎士比亞說,青春是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失無蹤。

安藤忠雄眼中的青春完全不同。他最喜歡厄爾曼的一首詩:

青春,不是人生中的某一段。青春,是心的樣貌。

you this nota time of life, IT ISA state of mind.

如今已 80 歲的安藤忠雄,從貨車司機、拳擊手,到自學建築、遊歷世界、連敗連戰,如今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

安藤忠雄

▲攝影來自:荒木經惟

安藤忠雄整個建築設計生涯迄今最全面的大型回顧展,近日也在北京開啟。

主題就叫「青春」。

這是繼日本、法國、義大利、中國上海之後,安藤忠雄全球巡迴展的第 5 站,同時它也打破了「一國一展」的特例,首次在中國開啟兩次巡迴展。

安藤忠雄

▲ 上海「挑戰」展覽,攝影:陳銖

中國的觀眾和粉絲實在是太熱情了。

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中國合夥人馬衛東說。

安藤忠雄

當你在觀展的人群中摩肩擦踵,很容易就感受到這種熱情。

還沒走進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就可以看到門口一個巨大的青蘋果。它看起來清脆而鮮亮,吸引了一波波年輕人排隊合照,儘管它與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詩人”的稱號,似乎不那麼相符。

安藤忠雄

其實,這個蘋果越亮眼,反而越彰顯出安藤忠雄所有建築的動力:一股青春的心勁。

安藤忠雄

▲ 圖片來自:文築國際,攝影:田方方

如果你對安藤忠雄有所了解,很容易就被他過去 80 年的傳奇經歷所折服。

安藤忠雄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日本家庭,鄰居評價他是「學啥啥不行,吵架第一名」。因為熱愛建築,他自學成材,潛入高校旁聽,獨自遠赴四海遊歷,在建築史上留下了數個爭議與高光齊飛的時刻。

前幾年,頻頻傳出安藤忠雄病逝的假新聞,現實的確也不容樂觀,他最後被切除了 5 顆內臟,依然活了下來,時至今日,仍活躍在建築工作最前線。

安藤忠雄

▲ 13 歲的安藤忠雄(下排右三)

安藤忠雄

▲ 17 歲的拳擊手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 1965 年,從橫濱港第一次搭船到歐洲的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 1969 年,在自身事務所的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因此常被人們稱為建築界的「鬥士」。

安藤忠雄

▲在沃夫茲堡現代美術館的安藤忠雄,當時身體不佳,已經罹患癌

這次展覽現場,也全面呈現了安藤忠雄從事建築業 52 年來的作品和思考。從進入展覽的那一刻,青蘋果般的創意就流動起來了。

安藤忠雄

沒有傳統教堂的標誌性尖塔,沒有任何繁複的裝飾物,走過一條小小的混凝土長廊,就進入了一片幽暗的空間。

這裡讓人彷彿瞬間掉進與外界隔絕的神聖之地,眼前只有牆面上巨大的十字開口,潔白的陽光從牆體傾瀉而入。

這便是「光之教堂」。

安藤忠雄

▲ 圖片來自:文築國際,攝影:田方方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最經典的建築作品「教堂三部曲」之一,其餘兩棟建築是「水之教堂」和「風之教堂」。

這是安藤忠雄前期的作品,也是最廣為流傳的作品,並成了後來他打造所有空間的「原型」,善用光影、幾何學、自然元素的風格延續至今。

安藤忠雄

它的設計看起來和「光之教堂」一樣簡單,但似乎又迸發出複雜的表現力。

當人們被眼前的十字形光所震撼時,「光之教堂」的精華所在,其實是它打破了祭壇高於信徒座位、神父俯視信徒的傳統設計,教堂裡沒有階梯,只有向下的斜路,神父和信徒站在同一高度,以傳達世上人人平等的願景。

因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外部有著彩色玻璃,從十字開口裡的照射的光,也在混凝土牆壁照射出迷人的斑斕,成了此次北京展復刻「光之教堂」的意外驚喜。

安藤忠雄

▲ 圖片來自:文築國際,攝影:田方方

進入「光之教堂」前,這裡也首次再現了安藤忠雄另一經典建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冥想空間。

它是為紀念 199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立五十週年而建,同樣希望這裡能超越一切宗教和派別,寄寓世界和平。

安藤忠雄

▲ 攝影來自:Stephane Couturier

安藤忠雄

▲ 攝影來自:Stephane Couturier

它的設計看起來和「光之教堂」一樣簡單,但似乎又迸發出複雜的表現力。

進入其中,這裡的空間呈現的是一種「堅定而獨立的意志」,當你抬頭,一個靜止發光的圓環,平等地籠罩在每個人頭上。

安藤忠雄

▲ 圖片來自:文築國際,攝影:田方方

這種平靜與和諧,也延續到了下一個地點:「水之教堂」。

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矗立在完全開放的牆體之外。當微風吹起十字架下的漣漪,茂密的白樺林也會沙沙作響。每年冬天到來,厚厚的積雪覆蓋水面,乾枯的樹枝變得靜止,時間和空間也開始沉沒。

安藤忠雄

▲ 攝影:白鳥美雄

它是世上唯一一座以「水」為主題的教堂,體現的是安藤忠雄一直以來讓建築和自然共生,讓人類更貼近自然的建築理念。

安藤忠雄把北海道冬天的「水之教堂」,直接搬進了美術館。

因為場地受限,無法將森林和溪流真實復刻,但人們在巨幅畫面的光影之中,也能感受到自然和建築融為一體的巧妙。

安藤忠雄

▲北京展覽複刻現場。圖片來自:文築國際,攝影:田方方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的建築,是清水混凝土搭建的一個空間,也是自然、光影、幾何學等根源性主題結合的藝術。

這種建築和藝術,在當時顯得先鋒而反常規,圍繞著美觀、實用、功能主義的質疑也持續不斷。

安藤忠雄

▲ 地中美術館, 圖片來自: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安藤忠雄

▲真言宗本福寺水禦堂, 圖片來自: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最受批評和爭議的作品,少不了他的處女作:住吉的長屋。

在現場的模型中,仍然可以看到這個只有46 平的小房屋,1/3 都是開放的中庭,生活動線被中庭切段,中庭頂部還有一條完全鏤空的長廊,下雨甚至都要打傘去另一邊的房間。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 圖片來自: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它獲得了不少國際獎項。不過吉田五十八獎的評審村野藤吾不留情面地指出,「這個獎項應該頒給這棟房間的住戶吧」。

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它的確並不適合所有人。

不過它的存在,也是一種對當代生活方式的檢視,或者說,一種新的滿足。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 房間雖小,陽光可以照射到每一層

每個房間因此在嘈雜都市中保證了絕對的私密性,同時廣闊的中庭又讓人們和自然產生緊密聯繫。在安藤忠雄看來:

讓生活融入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質。

後來,安藤忠雄眾多的建築理念,其實都已經在住吉的長屋裡完成。

他的事務所聲量漸起後,越來越多的客戶也慕名而來。

安藤忠雄

80 年代期間,事務所的計畫從小型住宅擴展到都市公共建築,當時日本的都市空間完全受失控的市場機制左右,安藤忠雄希望用建築去填補現代都市與自然風貌間的鴻溝。

安藤忠雄

在這個過程中,他和團隊的獨特想法,一直與業主、開發商的需求進行著艱難的拉鋸。安藤忠雄不斷尋求平衡,也堅持守著自己的底線,他發現,這樣反而自己越來越擁有獨立的創作空間。

也是在這個階段,大量高難度的專案挑戰持續進行。例如建立在山崖處的六甲集合住宅,在所有人都認為其太過危險而無法實現時,他反而愈有衝勁,突破萬難實現了這座「現代版山崖懸臂建築」。

安藤忠雄

直到安藤忠雄建築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項目出現—改造直島。

過去,安藤忠雄都是在城市中復得返自然,而這次,得在荒廢的自然中創造新景觀。

一切起源於 1999 年,福武財團理事長福武總一郎產生了一個宏大的想法:他要徹底改造一個承載歷史悲劇的荒島:這裡廢氣污染、工業垃圾遍布、處處樹敗枝枯。但福武總一郎想讓這裡重生為一個融合自然與文化的藝術之島。

這次是安藤忠雄認為無法實現了。這甚至超出了建築的框架。

安藤忠雄

▲巴黎證券交易所與展覽模型. 圖片分別來自:松崗滿男&陳銖

最後,在福武總一郎的決心與堅持下,安藤忠雄還是被打動。他們花了長達 30 年的時間來改造這座島,顛覆式地將所有建築全建在土地之下,同時讓自然、藝術、文化匯聚於此。現在,直島也從一個只有 3500 人的小島,變成了一個每年都有 70 萬人聞名的藝術聖地。

我希望這是一座聚集世界各地的人們,能讓大家感受到勇氣的美術館。

安藤忠雄

至今,安藤忠雄每個新的建築作品,也可以從中發現稱之為「勇氣」的東西。

安藤忠雄

為什麼社會不能變得更好、世界不能變得更有趣呢?

過去,安藤忠雄總是將自己的疑惑、批判、異想天開,都一股腦和建築界的前輩們講,儘管安藤忠雄沒有雄厚背景也沒建築學歷,但他表示自己也得到了很多前輩的接納和提攜。

當世界進入地球村時代,這些日本建築師也走向國際化舞台。

安藤忠雄

▲海關大樓重建. 攝影來自:小川重雄

安藤忠雄的建築之路,從早期設計住宅作品,到逐漸「入侵」城市,打造多元化的地標建築,以及創造獨特的公共景觀,現在開始從日本大阪走出去,作品遍布歐洲、美洲、非洲、亞洲。

他在各國創作了以古建築重建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嘗試在留住傳統記憶的同時,也開發出新的現代空間,展覽現場呈現了安藤忠雄從20 世紀80 年代末期到2021 年剛竣工的最新作品,放置了完整的建築模型、設計手稿、影像。

這些建築看起來仍是安藤忠雄的風格,又充滿了各類多元的元素。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巴黎證券交易所與展覽模型. 圖片分別來自:松崗滿男&陳銖

這些建築看起來仍是安藤忠雄的風格,又充滿了各類多元的元素。

可以觀察到安藤忠雄在不同國家的創作中,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以及不同價值觀所產生的碰撞與融合。

在中國,安藤忠雄更是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從首次在中國舉辦兩場全球巡迴展覽也可見一斑。

安藤忠雄

▲2012 年「亞洲的時代」安藤忠雄上海萬人講演會. 圖片來自:文築國際

2002 年,是安藤忠雄開始16 年「中國之旅」的第一年,當年他在上海進行了首次講演,安藤忠雄和中國的緣分,很大程度上也歸功於馬衛東來「搭橋」,他作為文築國際創辦人,也是安藤忠雄的學生,後來很快成為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中國合夥人。

繼在歐洲、美洲各國建立起國際合作團隊後,安藤忠雄在中國也留下了許多備受矚目的作品。

他常想起與自己交情最深的佐治敬三說的一句話:

無論如何,人生可不能無趣。試著保持興奮敢去過日子吧!不會感動的人是無法成功的。

然後我們看到,安藤忠雄建築生涯中第一座大劇院-上海保利大劇院,2014 年建成。

安藤忠雄

▲上海保利大劇院. 攝影來自:小川重雄

2020 年,首個聚焦於中國嶺南文化的藝術博物館——和美術館開館,安藤忠雄在這裡首次創作了雙螺旋的清水混凝土樓梯。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接下來,光在中國就還有十多個項目正在進行中,備受期待的,就有廣東河源即將面世的教堂最終曲——詩之教堂。

安藤忠雄

▲ 圖片來自: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關於安藤忠雄選擇國內計畫的標準,馬衛東對愛範兒說,「如果這個計畫很有趣,能夠激發挑戰性,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這個業主是否有錢,我相信他都會做。」

現在,安藤忠雄依然保持著人數只有幾十個的工作室,同時接著全球一個又一個大型計畫。

今年,也是安藤忠雄 80 歲生日。

回想起來,「青春」是安藤忠雄貫穿一生的主題,也是安藤忠雄最想傳遞的精神之一。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的「青春」,有許多普遍又獨特的標籤。

例如,叛逆、激情、銳意、決心、勇氣。

安藤忠雄

是一種關於建築的精神,也是關於精神的建築。

馬衛東對愛範兒提到,從安藤忠雄所有巡迴展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它們往往和建築毫不相干。

2017 年,巡迴展名為「引領」,2019 年,巡迴展覽名為「挑戰」,2020 年中國上海的展覽,名為「超越」,這次北京的展覽,名為「青春」。

這些詞,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特質,或是每個人想具有的精神,安藤老師的建築想傳達的也是本質的東西,這種本質的東西能夠改變人。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開幕式當天,安藤忠雄也談起了關於住吉的長屋背後的爭議,他對我們說:

比起房子的舒適、設計、合理、我更在意的、更想向大家傳遞的是,建築會在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心中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人們走到各種不同的建築中,會想「原來住吉的長屋是這樣的感覺啊」「光之教堂原來是這樣的想法啊」,當人們接受這些訊息,並內化為自己的思考,然後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思考自己能做點什麼,這就是安藤忠雄認為,建築所能帶來的意義。

是一種關於建築的精神,也是關於精神的建築。

安藤忠雄

▲ 攝影來自:小川重雄

建築是生活的原點,也是生活的容器。

當建築不只一個工具、一個產品、一個空間,年輕人們開始將遊覽建築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也讓建築師們更多樣化地思考建築的責任。

越來越多建築成為意志性的空間,也在新時代下被賦予了更多前景。

安藤忠雄

馬衛東跟愛範兒透露,接下來他們正和安藤忠雄一起嘗試,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裡開一個數位美術館,這樣建築作品就不會再受到地域限制,而是讓建築帶來的感受能夠全球共享。

看起來,數位化的科技似乎與現實中的自然開始相違背。馬衛東解釋,這恰恰是一種相融。

安藤忠雄

科技是手段和形式,能打破人們理解的限制,他們想表達的內容永遠是核心。在他看來,科學家、建築家、藝術家,走的路徑都不一樣,但他們所追求的、要通往的點是一樣的,它一定也是人類最本質的東西。

「建築也都會往最本質的方向去發展,越來越不需要虛假假意」,他說:

當所有東西變得樸素之後,所有事物都回歸安靜之後,它的精神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

最後留下一個青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