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國時期最耀眼的一顆將星,他出將入相,達到了古代人臣的極致。特別是在蜀漢後主劉禪時期,諸葛亮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並多次帶兵北伐中原,魏國上下聽到諸葛亮的名字,頭都大了,司馬懿更是「畏蜀如虎」。
然而,諸葛亮一生之中,也不是無敵的,他最害怕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別是老闆、同事、對手,他們都是誰呢?
第一個是頭目: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此時兩人關係融洽,如魚得水。諸葛亮對劉備也只是下級對待上級,總經理對待董事長的關係,充滿敬畏,但並不害怕。
諸葛亮對劉備的忌憚,主要是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當時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在白帝城又病了一年多,自知命不久矣,於是召諸葛亮、李嚴兩位重臣,來到白帝城永安宮,交代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劉備有自知之明,知道他死後,蜀漢大權將落入諸葛亮之手。他雖然還託孤了另一個重臣李嚴,但是諸葛亮是荊州派代表,牢牢掌握蜀漢大權,很難撼動。
因此,劉備以退為進,出言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有二心,很可能會被劉備當場拿下,甚至命喪當場。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知道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蜀漢基業,怎麼可能拱手讓給別人。他識破了劉備言語之中的殺機,於是當場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無論如何,白帝城託孤,殺機重重,諸葛亮估計後背都濕透了。
第二個是同事:法正
法正,原本是益州牧劉璋手下謀士,看劉璋成不了大事,於是和張松、孟達兩人改投劉備。在劉備奪取益州及穩定益州統治的過程中,法正出了不少力,如勸說劉備迎娶劉璋兄長的老婆吳氏(益州大將吳懿之妹),拉攏益州士族,為其所用。
然而,法正個人品行不是太好,在掌權後,給過他小恩小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但是和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被報復了,甚至被殺。法正的為人用「恩怨分明,睚眥必報」八個字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當時諸葛亮是集團中僅次於劉備的二號人物,而法正如此肆意妄行,劉備不好意思管,諸葛亮也應該管一管了。因此有許多人向諸葛亮告狀,希望處理一下法正。然而諸葛亮卻一言不發,放縱法正的行為。由此可知,諸葛亮是害怕法正的,起碼不敢干涉法正的事。
第三個是對手:張郃
在張遼、樂進等人活著的時候,張郃資歷最淺,戰績也不突出,只是作為夏侯淵的副將徵戰沙場。在張遼、樂進、徐晃等人相繼死去後,張郃突顯出來了。他是最後一個死去的曹魏五子良將,也是諸葛亮最為忌憚的一位。
尤其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很快拿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馬諦駐守的街亭被張郃打了下來,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吐出已經吃進肚子裡的三郡,退回漢中。
正是由於張郃用兵機變無雙,善於排兵布陣,利用地形克敵制勝,因此蜀軍中從諸葛亮起,都對張郃忌憚不已,甚至害怕張郃此人。
《三國志》: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
因此,在後來的一次北伐之戰中,諸葛亮故意撤退,引誘魏軍來追,而司馬懿「積極配合」諸葛亮,不顧張郃的勸諫,強令張郃帶兵追殺蜀軍,結果張郃在木門道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萬箭穿心。
結語
諸葛亮雖然算無遺策,但是他面對以上三個人,卻非常忌憚,甚至害怕以上三人。這三人之中,劉備是諸葛亮的老闆,法正是諸葛亮的同事,張郃是諸葛亮的對手。
其中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故意說出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言語,表面上誠心誠意,實則暗藏殺機,諸葛亮如履薄冰;法正在諸葛亮之後投奔劉備,卻更得劉備信任,即使法正胡作非為,但是諸葛亮也不敢約束;張郃用兵如神,街亭大敗諸葛亮的得意門生馬諦,使諸葛亮忌憚不已,後與司馬懿聯手,才除掉張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