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問鼎中原,欲博得周天子賜予侯伯而達到稱霸的目的,但周天子並沒有賜伯而只好撤兵,可見莊王的霸業仍需努力。 在問鼎中原回去以後,又滅了周邊的舒國,至此週邊的小國都成了楚國的勢力範圍,更大規模的北進軍事行動即將拉開帷幕。
{不} {/不}
公元前598年,因為夏徵舒殺了自己的國君陳靈公,莊王為顯示自己的霸權,打著維護正義的旗幟攻打陳國,並殺死了夏徵舒。攻下陳國後楚莊王想讓陳國劃為自己的一個縣,群臣都來祝賀胜利,唯有申叔時沒來祝賀,莊王問其原因,他回答說“牽著牛走到人家田地裡踐踏莊稼,田地的主人便搶占了牛。牽著牛走進別人的田地是不對,但搶別人的牛不也太過分嗎?何況國君您是因為陳國內亂,您有理由攻打他,卻又貪婪搶占為自己的一個縣,這以後天下也不服啊!”申叔時這段回答言外之意楚莊王不僅牽牛踐踏別人的田地,最後還把人家的田地據為己有,太有違道義了。莊王聽後就又恢復了陳國。 可見莊王是一個很克制的人,本可以武力解決,但一想起政治戰略就想明白了。
西元前597年這一年對楚國來說注定不平凡,因為楚莊王透過邲之戰打敗晉國而威震中原,實際上楚莊王稱霸已坐實。 這一年春天,因為鄭國在晉、楚之間玩起牆頭草投靠了晉國,莊王率兵包圍了鄭國,整整包圍了3個月後,看著鄭國耗的差不多了就攻打鄭國,果不其然鄭國一擊就潰。鄭襄公脫了上衣,露出胳膊,牽著羊走到城門以表示投降楚國。鄭襄公跪舔楚莊王,並卑躬屈膝的說「我不為上天保佑不能侍奉國君您,您因此生氣來到我國這是我的過錯。您把我髮配到南海吧,只不過看在鄭國祖先的份上,就讓我侍奉您吧,這是我的願望,但我也不敢奢望,只不過向您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已。祖先的份上就饒了鄭國這一回,以後鄭國會好好聽話的。照理說國君之間說話是平等的,而鄭襄公說話如此低三下四,其實是被楚國完全打服了。可楚國的大臣都建議滅了鄭國,而莊王認為鄭君態度很好,得饒人處且饒人,於是就保留了鄭國。先前楚國包圍鄭國的時候,鄭國就請求晉國救援,此時晉國的大軍已跨過黃河,正好與楚軍相遇。兩軍在鄔(今河南滎陽東北)這個地方大戰,最終楚國完勝,晉君在慌亂中逃回了黃河北岸,這就是著名的鄒之戰。
邲之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進而威逼中原諸侯,鄭、許、宋等中原小國皆背晉向楚,歸附了楚國。雖然沒有得到週天子賜予的名號,也沒有會盟諸侯,但實質上楚莊王已成為中原的霸主。至此莊王霸業告成。
楚莊王從攻伐周邊的小國到問鼎中原,從打服陳、鄭、宋再到邲之戰,最終實現霸業,莊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楚國稱霸的夙願,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莊王霸業形成的原因:
1、歷代先君勵精圖治。 楚武王篳路藍縷、自封為王,文王攻伐四方擴大勢力範圍,成王戰略北進、角力中原,這些都是莊王霸業的基礎,凝聚了幾代先君的心血。
2、莊王深謀遠略。 莊王繼位的頭三年在政治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佯裝頹廢而韜光養晦,問鼎之時能隱忍動武的衝動,在攻打陳國、鄭國能以更深的政治戰略而籠絡諸侯,都說明莊王是一個深謀遠略的人。
3、邲之戰的勝利不管是莊王問鼎還是後來攻打鄭國、陳國、宋國等,勝利成果再大也不足以成就霸業,因為當時的霸主是晉國,透過邲之戰與霸主晉國直接較量,徹底奠定了楚莊王的霸主地位。
{不} {/不}